正文

转载: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006-08-22 20:33:32) 下一个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供稿:《今日中国》杂志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8 月01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抗日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动地的伟业。   60多年前,面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是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筑起新的长城。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坚决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以及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敌后战场进行了规模宏大威武雄壮的游击战争,抗击着大部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并由抗战初期的5万多人发展成为拥有120多万人的抗战主力军,数十万革命干部战士为挽救民族危亡,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为赢得这场战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愧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阮家新回顾了这场伟大的抗战。 一。中华民族的脊梁   要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要把广大民众充分发动起来,武装起来,凝成一股谁也无法战胜的巨大力量。   第二,要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始终能清醒地指明夺取胜利的正确方针和办法。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实现这两个条件的任务真正担当起来。   阮家新说,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人不仅表现出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能为人民利益贡献出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而且充分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已具有纯熟的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   1936年10月,当九死一生的长征大军在黄土高原胜利会师的时候,病榻上的鲁迅从白色恐怖的上海发去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未来。   虽然,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和她所创建的人民军队还都十分弱小,鲁迅先生却依然认定这些历尽千难万险的红色种子就是“中华民族的梁”。   跟随朱毛红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将军追忆,早在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尚处在国民党重重“围剿”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就旗帜鲜明地主张抗战;蒋介石还在威胁“侈言抗日者杀勿赦”时,杨靖宇、赵一曼等共产党人已经被派往东北组织抗日斗争了。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前只有几万党员和几万军队,但它是充满活力并正在向上发展的,在遵义会议纠正“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又经历了长征的严酷考验后,政治上已经成熟起来,从而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瓦窑堡,这个坐落在陕北的偏僻小镇后来闻名全国,是因为中共中央政治局70年前在这里召开过一次著名的扩大会议。就在这次会议上,“高举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作为党的重大方针定了下来。   “共产党策略的改变,对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86岁的杨虎城旧部李子含老人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审时度势确定和平解决的方针,并为之不懈努力,显示出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磊落胸襟。”   延水河畔,4万名历尽艰辛的红军战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   水网江南,1万名走出深山野林的游击队员组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在一二九师抗日誓师大会上,师长刘伯承第一个戴上缀着青天白日徽的黄帽子。大雨如注。9000人含泪摘下心爱的红星帽。将近70年过去了,刘伯承当年的话语仍回荡在我们耳边:“为了救国,让我们暂时和红星告别吧……”   以平型关大捷为标志,共产党军队开始在山西广泛配合晋绥军作战。在山西战场仅两个月时间内,八路军就与国民党军队协同作战百余次,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   1938年初,蒋介石甚至从山西抽出七个师和一个旅交给朱德和彭德怀指挥。   在1938年初进行的徐州会战中,八路军在华北广泛的游击战有力牵制了日军南下的部队,为台儿庄大捷起到了直接配合作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对此表示了赞赏。   在1938年6月武汉会战中,八路军、新四军主动配合武汉保卫战,先后作战上千次之多,多次配合了浴血奋战的国民党主力部队。 二。高举团结抗日的大旗   抗日战争的最初阶段,中国人面对的局势是异常严峻的:日本侵略者依仗它所拥有的那些优势,在一年多时间内迅速攻陷中国沿海最富饶的地区和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重要城市。中国军队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抵抗,但也付出沉重的代价。   随着大片国土的沦丧,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单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杀害的中国人就达30多万。正在为自己民族生存而奋斗的中国人,没有一天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   这时大家最关切的问题是:这场战争的过程究竟会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怎么样才能取得胜利?   是中国共产党系统而完满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长文。   他在战争刚开始不久的时候,就富有预见地指明了战争的整个趋势和前途。   他分析了战争双方各有哪些长处和短处,从中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接着,他从双方长处和短处的消长演变,说明中国在这场持久战中将经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战略相持阶段也许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将是抗战中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又是转变的枢纽。在这个阶段中,中国方面的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为辅,这是一场犬牙交错的战争。要进行普遍而深入的政治动员,“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这篇重要文章的发表,在全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未来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三。坚持敌后抗战   阮家新说,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是艰难的,把它坚持下去并得到发展也许更加艰难。要做到这一点的重要条件是:在这些抗日根据地进行广泛的民主改革。这方面的政策在1941年以后更一步步得到完善。   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使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在政治上,进行普选,建设三三制的民主政权,成立参议会,把一切要求抗日的人们最广泛地团结起来。   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了真正坚持抗日和实行民主的模范区。   正是这些符合群众利益和要求的政策措施,造成了任何力量也无法摧毁的人民战争的真正基础。   兵力严重不足的日本侵略军只是占领了一些城市和交通线,华北和华中广大农村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控制之下。   “抗日战争的重担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肩上。”   回顾抗战,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激情澎湃,“在极其复杂的局面下,共产党人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依靠根据地的人民,促进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方向转化。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始终是全国抗日的主要战场。” 四。人民的选择   从独立解放到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选择着自己的命运,而人民也在命运的转折中进行着历史的选择 。   2005年5月26日,本刊名誉主编、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北京去世。在他的寓所,悬挂着一张毛泽东的石印相片,这张有毛泽东签名的相片伴随了他61年——1944年夏天,爱泼斯坦随中外记者参观团采访延安,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爱泼斯坦曾经说过:“记者们在延安及其周围地区发现了人们那种充沛的精力、坚定的信念和朝气蓬勃的局面。”“在此期间,我采访了毛泽东,一次是集体采访,一次是单独采访。毛泽东对形势的精辟分析和渊博的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至今还保存着当年采访的笔记本。”   因为一次延安之行而改变了人生观的,爱泼斯坦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1936年与斯诺一道最早进入陕北根据地的还有另外一名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他的中国名字叫马海德,后来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大贡献。当斯诺结束采访时,乔治已决定留下来参加红军。   36年后,斯诺弥留之际,早已使用马海德这个中文名字的乔治守候在他身旁。斯诺留给马海德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   是什么吸引着这些异国他乡的人们,如此眷恋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中国?又是什么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冲破种种阻挠,奔赴抗战时期的延安?   纽约《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当年在访问延安10天后感慨:“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真的,要是我在延安住上11天,那我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斯蒂尔在这里看到的是中共的领袖与人民群众一起参加大生产运动,毛泽东的伙食标准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每天3钱盐、5钱油……   1944年,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国民党当局允许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去采访。这些记者写了大量报道和评论。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哈里逊·福尔曼在延安和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六个月的采访后,写出一本《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   他这样写道:“凡见到过八路军的都不会怀疑他们,他们所以能以缴获的武器或简陋的武器坚持作战,就是因为他们与人民站在一起。”   有许多人在黑暗与光明的抉择中选择了共产党。这一点,从国民党有关档案中也可以找到旁证:1944年11月,国民党兵役部部长鹿钟麟报告,抗战7年来,前后征壮丁共1100万人,实际到达战场者不及500万人。几乎在同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迅速壮大,主力部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余万人,自卫队1200多万人。   从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中,人民认识了共产党;从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无私行动中,人民选择了共产党。   经历了抗战全过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徐信将军回忆,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各阶层人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建立由共产党员、中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参加的“三三制”政权,调节了各抗日阶级内部的关系;推行“精兵简政”,使党政军机关更适应游击战争环境;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共产党所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使广大根据地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在军事上,形成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队三位一体的结构,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敌后武工队等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作战形式,不停顿地袭击日本侵略军,使它日夜不得安宁,并积极准备大反攻。   抗日战争的胜利,到今天已过去60多年了,这是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共产党发起并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支撑长期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凡是在这场战争中为了保卫祖国而进行过英勇抵抗和做出过重大牺牲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而不能忘记的。 (本刊记者 徐晓燕) 链接: 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歼灭日伪军171.4万人,解放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建立了遍及华北、华中和华南等19个省区的抗日根据地。 供稿:《今日中国》杂志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