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式矜持后的坦言---英国外相为何正面评价中国的崛起?

(2006-08-22 16:28:33) 下一个
英式矜持后的坦言---英国外相为何正面评价中国的崛起? 2006-04-28 06:02:53 点击:2947 英式矜持后的坦言---英国外相为何正面评价中国的崛起? 作者: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 刘阿英博士 斯特劳--乐见中国稳定发展 一 早在十多年前中国与英国政府就香港回归中国的谈判时,笔者就写过题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文章,表达了对英式的矜持与迂腐的着急和蹙额。 中国人民虽有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屈辱感与创伤,但也不会忘记英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国家,也有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崇拜和对希思时代中英两国间友谊的美好记忆。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香港毕竟还在港英政府手中,中国为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保持香港回归后国际金融中心的繁荣地位,最不愿做的是与英国政府交恶。 面对日益扩展的中国大市场和快速的经济发展,无论从历史渊源或现实利益的角度,英国有比其他西方任何国家更有利的机遇和筹码去分享中国市场这快大蛋糕。然而,英式的矜持与对世界发展格局的短视,使其错过了这个历史的良机。 “**事件”后的十多年里,英国更是在国际事务和外交政策上亦步亦趋尾随美国,为意识形态的包袱付出了巨大经济利益的代价。在分享中国快速经济发展的餐桌上错失良机,“和羞走,倚门回望,却把青梅嗅。” 然而,无论政治、外交还是军事都是为了利益的,矜持毕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让位于对利益的追逐,绅士的英国也难能例外。而且,正如英语谚语所说的那样,迟到总比不到好(Better late than never.)。所以,现在抓紧时间叩头还来得及。 二 有趣的是,在过去两周里,英国前外相赫德和现任外相斯特劳相继发表了对中国友好与肯定的讲话:赫德说中国不会成为霸权国家;斯特劳说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机遇。 对近年来似乎越来越流行的“中国威胁论”,赫德认为这一理论毫无根据。 他在上周(4月20日)接受BBC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不会成为霸权国家,人们不应该畏惧中国的发展。 赫德一反美国的基调,直率且具体地指出,在一些被中国视为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乃至对朝鲜问题的态度,中国不会允许其他人指手划脚;在伊朗核问题等国际问题上,中国会非常沉稳、冷静地参与协调解决,按照对他们有利的方式来参与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内部(政治)改革上,他坦言中国人民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和时间来进行。 赫德并指出,惧怕中国是个严重的错误,因为惧怕中国会让你不是急着打击中国,就是避开中国,世人的眼光应该长远一点。 在不到一个星期后的4月26日,英国现任外交大臣斯特劳紧步赫德的后尘,在伦敦“史密斯研究所”举办的“全球化和渐进政治”专题研讨会上,以平时不多见的、坦率的外交口吻就中国的崛起为国际社会带来的机遇发表了颇具新意的看法。 他把西方主流意识对中国近年来的崛起的惊愕,与阿拉伯人和非洲人600年前见到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时的惊叹相提并论。 斯特劳高度承认和赞扬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并警示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国家,自由贸易面临着50年来最严重的来自保护主义的威胁;这种威胁不单威胁着中国,而且威胁着整个国际社会。 这场政治辩论非常严峻,不管是在布鲁塞尔、在欧盟各国的首都,还是在美国的国会山,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公众认识和接受‘中国是一个建设性的、非威胁性的国际伙伴'这一点,我们将更难有机会赢得这场争论。 斯特劳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崛起对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诸方面竞技场上的重量级别。 比如说中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对稳定国际市场的作用,在防治禽流感方面的贡献,在朝鲜问题六方会谈中所扮演的重要且独特的角色,在中东和平和防止核扩散(特别是伊朗)问题中的立场,在协助尼泊尔政局稳定中的态度,等等,在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中,都是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积极力量。 促使英国政府公开坦诚对中国的正视还来自中国近期来在非洲大陆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己在非洲的49个国家建立起了700多个公司,非洲已既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产品出口的目的地,也是能源和原材料进口的主要源地之一。 有毛泽东时代对非洲许多国家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所建立起来的基础,有同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受害者这一第三世界的情感共鸣,有贸易的互补性和经济发展阶段的相似性,而没有宗教文化的抵触冲突和历史的怨恨,因此,中国与非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一旦建立,其发展将会是顺利和快速的,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一点也使得西方世界不得不正视中国和平崛起的力量和国际影响。 三 应该说,斯特劳的讲话作为自撒切尔内阁以来英国官方对中国政策的表态,是最为慷慨且持正面肯定的;他提出了如果中国政府的运作更加透明,腐败将得以减少;如果中国政府能加强法制,增强信赖度,就会有更多外资涌入中国;如果中国的收入分配更公平一些,中国的社会发展将会更和谐一些;英国既需要、也希望中国维持政治稳定,并保持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就这几点而言,应该说斯特劳还是指出了中国现实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作为英国左翼政党工党主要领袖人物的斯特劳,其思维却落入了英国社会右翼的巢臼,甚至比右翼保守党背景的赫德还保守,其政治智慧和历史视野还很难达到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水准。 斯特劳期望中国成为一个“按国际贸易规则行事、为国际安全和稳定做出贡献”的国际伙伴。基于他对欧洲历史的解读,斯特劳用一种委婉的口吻对中国建议到,在社会发展的坐标图上,政治改革的曲线总应该高于至少略高于经济发展曲线的位置。 斯特劳思维的局限在于: 1、 他至今还不能认识当今国际安全的新形势。在阿富汗战争、巴尔干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和乌拉圭世贸谈判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开始质疑以美英操控的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2、 他所指的政治就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其实质就是期望中国英美化。 3、他认识不到自二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在朝着 "趋同"(或曰 "第三条道路")的方向发展。自由资本主义思想已不再,今日的资本主义社会已引入了"福利社会"的概念和实践;而被传统社会主义所不齿的市场机制已被许多原社会主义国家所接受和采纳以提高经济效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不是永远平行的两股铁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呈逐渐趋同的态势。 4、 他缺乏对多元世界理念的认识,并低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市场机制从来就是多元的,即使在市场经济国家中,由于文化背景和传承的不同,其国家体制也有异。现有市场经济体制远没有穷尽人类对更好制度探索的欲望。 不过,赫德与斯特劳的言词至少展现了英国开始摆脱唯美国对外政策马首是瞻的端倪,开始了面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政策调整,也显示了斯特劳近两年来身为外相在大国外交中的进步。故此,我们应予鼓呼,并以乐观之态度观其实质性变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