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報社論:“大陸政策辯論”不是民進党的家務事

(2006-08-22 16:28:14) 下一个
台報社論:“大陸政策辯論”不是民進党的家務事 2006-02-13 17:06:37   “大陸政策大辯論”還沒有登場 ──老實說,至今無人敢斷言究竟會不會登場──民進党內已經先進行了一場“小辯論”。有人呼籲党內恢复路線辯論的傳統;有人不支持,甚至稱“賣芋仔冰的,不必去賣牛肉面”。   民進党人皆心知肚明,在這場辯論中選擇站在“正方”或“反方”,或甚至事前表明支不支持舉行辯論,與其說是針對大陸政策陳述意見,還不如說是對支持陳水扁與否表態。這也就是我們稍早在社論中所質問的:大陸政策辯論,是替陳水扁背書,還是要為民進党解套?   但大陸政策這個題目,畢竟不是民進党的家務事,更不應由陳水扁一人定奪。因而,我們不但認為辯論應舉行,而且要在輿論參與、民意檢驗的基礎上進行。   台灣早期的經建計劃,雖在強人政治之下缺乏普遍的民意參與,但由于政務官素質精良,專業意見受到尊重,所以訂定重大經建計劃大致方向無誤。台灣一度打造的經濟奇跡,證明沒有辜負“增進人民福祉”的目標。   但不幸的是,台灣經過多年號稱“民主化”的演變過程,脫離了那個“政治威權,財經專業”的階段,卻沉浮于距離成熟民主甚遠的一團混沌之中,如今可說困頓于“政治假民主,財經不專業”的處境。看似各方雜音不小,但政治上的反對意見和任何其它領域的專業建言,都消散于遮掩“實質上一人決策”的煙霧彈之中。   李登輝的“兩國論”和“戒急用忍”政策即是如此,當年“陸委會”和“經建會”被排除于決策之外的窘況,各界記憶猶新。到了陳水扁時代,“執政”初期的二○○一年尚有召開“經發會”和各部門承諾執行其結論的空間;進入跛鴨“執政”的此時,陳水扁的元旦文告和新春談話不過是在為個人權力找出路,犧牲党以保全個人的意圖如此明顯。以至于,“積極管理”和“廢統論”定調之后,陳水扁雖看似大方地打出“應進行党內路線辯論”之牌,實則為試探風向的餌塊。較早發起“新民進党邉印钡亩我丝档热霜q對催生辯論躍躍欲試,倒是“何必改賣牛肉面”的呼聲才可謂洞悉虛實。   正因為如此,“大陸政策大辯論”如果變成民進党确立党內路線的一場論戰,終究不免以陳水扁為舞台的主角。陳水扁的“廢統論”出手之后,連“副總統”呂秀蓮亦稱意外;“外交部”忙澄清,“陸委會”忙善后,民進党人如林濁水說“總統”不應搞“神秘決策”。這種搞得上下大亂的景象,難道可能靠一場民進党內的大辯論來收場嗎?陳水扁所思,除党內斗爭的用心之外無他;民進党內有頭腦的人卻應該知道,諸如兩岸政策之事絕不只是民進党內的家務事。   陳水扁政策常變,語多反复,大陸當局早已有“不隨陳水扁一人而起舞”的認識,美國亦對陳水扁以“麻煩制造者”定位。民進党人對“隨陳水扁一人起舞”的處境,豈會毫無感受?自有主見者如謝長廷固不待言,党內諸多依順挂靠者隨之起舞到某一關鍵點,總會面臨被迫攤牌的時刻。如今受“積極管理”政策和“廢統論”影響的乃是台灣廣大民眾,這樣的重大議題,格局豈應限縮于“党內路線”的選擇?   以“執政党”責任自許的民進党人,對大陸政策辯論應有超脫党內爭論的認知。要把這個題目做大到與台灣前途與人民福祉有關,而不應做小到變成對陳水扁個人支持與否的一次表態! (摘自台灣《聯合報》2月14日社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