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时社论: 台湾已没有随性硬闯的国际条件

(2006-08-22 16:28:08) 下一个
台湾已没有随性硬闯的国际条件 中时社论 美国四年一度的《国防评估报告》最近出炉。两岸普遍关注,这分报告主要是指向美国未来二十年的军事转型,将如何与崛起的中国互动。不料陈总统新春一篇废除国统纲领的谈话,先为美、台关掀起波澜,反倒让不动声色的北京,营造了不改变两岸现状的印象。因而从这篇报告所揭露的若讯息,倒是提供了另一个角度,以检视美国与两岸三角关的现况。 这分报告的特色之一,是美国国防部对未来二十年的可能威胁进行全面判读,并做出前瞻性的部署和必要的军事转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华府认定今後的主要威胁,不在於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强权,而在於难以掌控并能随时对美发动「不对称作战」的恐怖势力。当然,发动「不对称作战」不是恐怖份子的专利。美国军方几年前,曾对包括中共在内的潜在对手所从事的「後发军事革命」,提出警告,认为这些国家即使科技落後於美国,却可能在某些领域以「後发优势」超前并威胁美国。《国防评估报告》对中共军力发展的忧虑主要根植於此。 不过,美国的忧虑仅止於对中共军事未来「能力」上的客观陈述,并未谈及甚至刻意避对中共发展军力「意图」的相关阐述,以免引发负面效果。军力强大如日本,是美国盟友,美方不会视之为威胁;伊拉克军力薄弱,恐怖份子的武装更差,但和美国敌对,就是威胁。因此,美方判定威胁与否,不取决於对方的能力,而在其意图,意图的强弱,也决定用兵的多寡和作战形态。公布报告的美国国防部首席副次长亨利,在记者会上极力澄清,该报告所指的中共军力是以「能力」而非「威胁」为论述基础,即已表明美方对中共军力发展的基本态度。 美国不愿碰触中共军力的「意图」问题,与其说是不愿面对,不如说是难以掌握或许更贴切。否则美国不会形容中国正处於「战略的十字路口」,她可能对美有利,可能对美不利,美国所选择的态度是抱以期待,鼓励并协助中国融入世界体系。 在这种不确定的战略态势下,美国能做的便是持续与北京打交道,同时增强在西太平洋地区航舰和潜舰的「预防性」部署。如果中共克制其意图,美军的前进部署也就无计可施。退一万步想,就算中、美发生军事突,也不可能出现如布希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所谓的「长期战争」(the long war),这对付恐怖份子也许有效,对一个地区大国绝对无效。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很难想像美、中两强会为某种利益或台海问题展开长期的军事对峙。 实际上,北京已然洞悉美国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转型的趋向,既然有恐怖势力站上美国的火线,中国何必要当枪头鸟。中共军事战略界最近出现罕见的言论,认为「美国衰弱并不一定是好事」,美国主导的国际体制若能有利於中国发展和世局稳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公共物品」;一些有分量的学者甚至引近代历史,指称凡挑战国际体系中最强的国家,最後都难逃厄运,反而是配合强权的国家有机会顺势而起,如十六世纪的荷兰、十七世纪的英国和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苏联有机会与美一搏,竟以崩解告终。 种种迹象显示,崛起的中国在一些和美国利益直接相关的重大国际问题上,陆续采取和美国配合的路线,从阿富汗、伊拉克,到北韩与苏丹等问题,技巧发挥美方口中所说的「积极作用」,双方协力面对伊朗核问题也不无可能。在台海问题上,中共亦保持美方可以接受的克制。相较之下,台湾反而变得焦躁而具不确定性。 长此下去,原本敏感的「台湾议题」,很可能随美国的反恐浪潮,在日後的美国对华政策中退居次要地位。尤其,台湾若执意在美国设定的框架下(反对两岸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随性硬闯,难保不在关键时刻付出惨痛代价。这个代价虽不至美国片面取消对台防卫承诺,但很有可能迫使我方拿出更多的实惠,弥补元首「失言」所撕裂的台、美互信,真要如此,就很冤枉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