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京報》分析:美日台海政策的利益差異

(2006-08-22 16:28:05) 下一个
《新京報》分析:美日台海政策的利益差異 2006-01-18 02:07:52 轉寄 列印 據報道,日本政府目前正在對1999年制定的《周邊事態法》進行修改。新版本的最大看點,是把台海地區包括在所謂的“周邊”範圍之內。這意味著,日本在武力幹預台海的問題上又跨過了一個門檻。它表明,日本正在逐漸改變過去謹慎、模糊的台海政策,幹預台海的圖衷絹碓矫鞔_化、公開化。由于這一系列舉措都是依托于“日美安保合作”框架下的,在此情況下,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厘清美日台海政策的差異,對于把握兩國政策的趨勢,減少台海問題的外部消極因素,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比較美日兩國的台海政策,首先應當考慮到歷史因素。美國的台海政策是有歷史“包袱”的。這個“包袱”就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制定的《與台灣關系法》。雖然此法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以及有關國際法相衝突,中國政府從來也沒有認可過這個文件,但美國政府的台海政策很大程度上卻置于此法的框架內。當然,以國內法對抗國際法,這從更高的法理原則上是說不通的。但畢竟,《與台灣關系法》對美國政府的台海政策行為具有約束力。 而日本就不同了。日本的台海政策本來不必背任何“包袱”,在進與退的問題上,日本政府其實有著更多的空間。然而,日本卻蓄意于1999年制定了《周邊事態法》,現在又對關鍵部分作重大修改,將台海事務列為“周邊事態”。這種作繭自縛的做法恰好表明,日本想通過不給自己留後路的方式,在台海問題上加大進逼中國的力度,以達到阻嚇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目的。如果說美國政策有一定的“延續過去”的成分,而日本卻是純粹的為了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和實現未來的野心。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目前美日的台海政策仍是“美主日從”模式,日本在台海問題上的進逼幅度實際上要比美國大得多。 從動機上說,美日幹預台海的目的也有一定的差異。美國聲稱其台海政策包含著價值因素,可實際上“價值關懷”在關鍵時刻是會讓位于國家利益的。事實証明,雖然山姆大叔口口聲聲致力于在全球推行“民主之道”,但如果這是以犧牲美國大兵的生命為代價的,美國的“彌賽亞情結”也就止于口頭上了。這在1993年的索馬里維和、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已經明確無誤地顯示出來。 而日本就不一樣了。對于極度現實的日本來說,國家利益是其台海政策的惟一著眼點,價值因素不占任何比重。這就意味著,日本一旦卷入台海問題,其力度可能要比平時顯示的還要強。 長期以來,也正由于我們在台灣問題上與美國的堅決斗爭,台灣問題才沒有因為外部因素而朝著繼續惡化的方向發展。如今,隨著日本因素的躥升,台灣問題在我們對日關系中的比重也應相應提升。 來源:新京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