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只眼看“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

(2006-10-02 02:59:42) 下一个
第三只眼看“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
看到“时事论坛”的讨论,想到身边发生的种种,有许多话一时间涌上,不吐不快。在这一个专题讨论的一开始,是几张“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的照片,然后让大家就此谈一谈感想。
在谈感想之前,我想先破题.。中国人为何等同与“不文明”这个词,这个题目本身給了大家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说.比较普遍的理解主要应该有这两个:
●“中国人”等同于“不文明”行为是一个既成事实,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人”行为不文明的;
●“中国人”并不等同于“不文明行为”,是什么原因使“中国人”等同于“不文明行为”的。
针对第一个理解,我想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分歧,不文明行为在它被其发生社会认为是不文明行为的时刻开始,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应该受指正的对象,就算是“情有可原”,也只能是“酌情裁量”,断无“还我清白”一说,更多需要讨论是如何教育的问题。
争论比较激烈的是第二个理解,也是因为涉及“国民性”和 “民族自尊”的问题,时下最流行和又有理论色彩的说法就是“国民性”了,就“国民性”有关的事,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1 “国民性”一说有无正当性.社会人的行为通常是由其受教育程度,个人修养,以及所处环境决定的。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行为,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行为。至于所谓行为原则,也是极具柔软身段的东西,还要看每个人自身情况而定。“国民性”说有太多让人不可理解的地方。在大陆被广为流传的应属柏杨先生所撰“丑陋的中国人”.氏对中国人的一些陋习的指摘是有当头棒喝之功效的,宗旨还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但如果有人把它提高到“国民性”来说的话,则颇有不妥之处。曾几何时,“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不守规则”,“排队插队”等行为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最后竟成了“国民性”,换句话说是中华文明把我们教育成这样的。
中华帝国鼎盛当属大唐盛世,各国仰慕中华文明不远万里来求学的人数之多可挥汗成雨。他们跨洋过海来学什么。如果“随地吐痰”是中国人的“国民性”的话,不知今日西方发达国家人吐痰是否由中土传入,在此之前他们不知道世上竟有随地吐痰一说。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需要一定的基础,大唐的强盛便是这一个基础。让人们可以坐下来,有心反省自己的行为。中国近代百年的血泪和屈辱,国之不国,民生凋弊。正所谓“宁作太平犬,不为乱世民”。我想“太平犬”应该就和现下的宠物一样,是不知道撕咬的。每天吃的比人强,有何必要再去咬人咬犬。
其实在东亚还有一本也许更广为人知的“国民性”教科书,就是美国人写的“菊与刀”。日本人在这本书里面被描绘成了身材矮小但疯狂的黄色动物。或许现在日本凡身高超过1米8的人都应该去检查一下基因,看自己是不是日本人。这本书体现的是西方人歧视亚洲人的思想,却不知道为何会如此畅销至今。我想,与其说书的理论的正当性,不如是亚洲人对近代史几百年被西方人超出这个事实的一种“自虐性”接受。西洋和东洋这两个词本身当它被“西洋人”造出来,以歧视性的立场把西方的文化和东方的文化进行区分的产物。不可否认文明对社会行为的长期和延续性的影响,但由此衍生出来的所谓“国民性”就不置可否了。
我们知道德国人纪律严明的“国民性”,那是长期战争状态和单一民族结构所引发的结果,并非原因。当然还有什么日本人认真,英国人绅士等等。这种“国民性”说在每天的生活当中还确实引用率颇高。就在去年年末和两位同事去清帐,有近千个项目要一一核对,一天内做完也确实很累人。为了赶进度,我和一位日本社员连中午饭都没顾得上吃,埋头苦干。可是另一位同事就借口上厕所,去了近1个小时,回来后说拉肚子。我看着他泛着油光的性感小嘴唇,实在忍不住说了他两句。他的回答居然是,只有那个日本人才干的那么拼命,你和一起疯吗。原来如此,想来也有后怕,如果我要是拼命工作,竟然会有被误认为是“小日本”的危险。台湾社会是不是从来就没有教导过我们要对工作负责呢?我回家后想了一个晚上,把从小到大老师和父辈的教诲好好的回想了一遍。托这位同事的福,当晚我想起了遗忘已久的父亲的“真知灼见”:男人千万不可以在钱和女人这两件事上马虎半点。

2 不要去理会什么社会文明论或是“国民性”说,我们扪心自问。
族中一位远房叔伯,其行为举止实让人忍俊不禁。头发不整,裤脚会一边高一边低,鞋子一个月(我估计)都不会擦一次,总之是一个完全不知道边幅为何物的人就对了。最最不能忍受的是,吃饭喝汤会拿公用的汤勺放嘴里“啧啧”两声再放回去。我只过年去他家吃过一次饭,只有一次。每次来母亲家做客,母亲都会骂他,叫他有点修养好不好。骂是骂了,还每次都骂,但只是“笑骂”。这位叔一家四口人,再加上4个老人,8个人生活全靠他一个人张罗,忙碌了大半辈子,还不曾好好的享福。对他我们作后辈的也只能好言相劝,却不曾想过他的“国民性”。
我所熟知的一位日本朋友。这位日本朋友已是古稀之年。我和他是通过民间组织认识的。他每年都会定期来台湾几天,会长每次都会联系我去接洽,顺便帮他做做导游和翻译什么的。这个日本人的父亲原来是一个军人,到台湾驻扎过一段时间。他到台湾是为了完成他父亲的遗愿。他父亲曾杀害过两个手无寸铁台湾原住民,所以要他的后代到台湾做20件善事赎罪。到现在为止,已有7位原住民的小孩在他的资助下读完了技校。虽然他这一辈子可能都完成不了他父亲的遗愿了,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好感。不过此人烟瘾极大,因为飞机上不给抽烟,所以每次下飞机都会直奔厕所里抽烟。其实上了我的车也可以抽的,可是屡劝不听,“贼性难改”,“已成惯犯”(被地勤逮到过两次)。但是,我始终不会用“国民性”去责备他的行为。
当我们善意的去看待身边的人或事的时候,看到的和想到的也许会大不一样。
礼貌,礼节,风俗,习惯等这些接人待物的程序,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交流和相处。但是,当它变成一种歧视他人和将自己同别人区分开来的道具的时候,它的味道就变了。
一位同事(我和他很是不对路)是从美国回来的ABC,回到台湾已有3年,讲起话来还是从头到尾都是“you know”之类的。“I do know”!如果他刚回来也就算了,回来3年还没有改过来。他之所以这样,我想只是为了表现他和别人不一样,他是从美国回来的“有教养的人”。他在台湾出生,在台湾生活了20几年,只是去了美国4年。在美国4年就可以把他的“国民性”都给改了,回到台湾3年却改不了“you know”。我看以后再说“中国人”的“国民性”可以再加一条:“喜新厌旧,数典忘宗”。
上个月一位大陆好友来台盘桓数日,我做东开了一个饭局请他到家中做客,想顺便介绍几个新朋友给他认识。朋友带来一个新把上的妹,人长的确是不错,举止也很是大方。就有一点很奇怪,讲话老要把头凑到别人脸边上“偷偷”说,笑起来总要双手把嘴握的严严实实。席间,我都不敢跟她太多“交头接耳”,很怕朋友吃“柠檬”,也怀疑她是否在带牙套矫正之类的,所以“羞于启齿”。后来,我朋友才跟我说,原来,她知道有“大陆来的”,所以不敢大声说话,免得也沾上“大声喧哗”的“国民性”。如此矫揉做作,情何以堪!我这位大陆好友刚开始认识时,每年给会我寄年信,每次都是洋洋洒洒数千字,而且清一色的繁体字,全部是手工。看得出来为了“巴结”我很是下了一点功夫。
我们与人交往,都会多多少少做点“表面功夫”,去让别人接受自己。也有很多人利用礼貌,修养之类的事在自己和别人面前筑一道墙。
(上个月,一位大陆好友来台短歇,就对我诉苦,说台湾人歧视大陆同胞,把他当“化外之民”看,深受其害。确有其事,但并非全部都是如此。而且,他们也许只是欺负外地人,放之四海皆然。特以此文在网上发表,以泄友朋之愤,切不可将台湾人看成是不明事理的浅显之辈而心生偏见(柏杨先生其实要“骂”的原本可不单是大陆同胞),也断莫小觑了诸多“台湾英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醉茵 回复 悄悄话 真是一篇好文章!
jwayne_1 回复 悄悄话 说起华人和马来人的区别:马来人跟其他人打架,他们会一群人一起来,路上不认识的马来人也会跟来;华人就不一样了,见到路上华人被打躲都躲不及,还谈什么一起打……

This kind of 人 is barbarian. Do you think that's good?
虫虫公主 回复 悄悄话 你的同事不是ABC, ABC means American Born Chinese. 他充其量是美国华人。
路人甲子 回复 悄悄话 还有一个原因,不知道算不算:因为这些人自私。

吐痰的时候,只考虑自己舒服,不考虑别人恶不恶心;
不修边幅的时候,只考虑自己偷懒,不考虑别人难不难受;
大声喧哗的时候,只考虑自己痛快,不考虑别人痛不痛苦。

昨天还在跟一个新加坡同事,说起华人和马来人的区别:马来人跟其他人打架,他们会一群人一起来,路上不认识的马来人也会跟来;华人就不一样了,见到路上华人被打躲都躲不及,还谈什么一起打……

看来,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呵呵
孤岛白云 回复 悄悄话 其实很容易做到,
衣服不在乎新旧,干净就行。
皮肤不在乎黑白,卫生就行。
666888999 回复 悄悄话 不知所云, 都什么年代了还一口一个唐朝,你知道朝代的意义吗?
lh63 回复 悄悄话 在美国我看见过好多不修边幅的中国人,不知这些人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是我们不讲国不国家的,但至少不能自己糟蹋自己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