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人

博客的力量,在于分享。不需要掌声,只求心中的一声共鸣。
正文

连载(1):《感受战争》

(2006-07-26 21:53:40) 下一个
又打仗了!

每天都要坐在电视机前看看战事的发展,不禁回想起了自己将近5年前作为记者报道阿富汗战争的那段经历,在此将纪实之作奉上。

不知是为了纪念,还是为了忘却。


感受战争
——在阿富汗战争前线采访的日子

引言

这是我所经历的一段真实的历史——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场战争。虽然只有短短的60多天,但在我短短一年、也许是最后一年的驻外记者生涯中,留下了太多的感受。震惊、忧虑、恐惧、迷惑、无奈、兴奋、期盼……

我想,在报道阿富汗战争的日日夜夜里,我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了至今难忘的一幕一幕。然而,还有更多更多的记忆时时翻涌在脑海中,激起的浪花让我无法平静。即使,那场战争已经渐渐远去。

现在我的手中已经不再是那支记者的笔,然而我却有太大的冲动要尽力搜寻过去三个多月的每一个镜头。我应该把它们化为文字,与所有拒绝战争、拥抱和平的人们分享。作为亲身经历“世纪第一战”始终,并在报道前线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新华社记者,作为一名历史的见证人,我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

我想,这段历史在很多人的心中也是无法抹去的。枪炮炸出的弹孔废墟、被毁的家园、失去亲人的苦痛……这并不是战争最可怕的地方。战争逼迫人们流离失、漂泊异乡,给几代人所造成的无知、绝望和仇恨,才是最令人惊异的永久创伤。

只有反思过去,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赴任

记得2000年8月份获悉自己被分配到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工作时,头脑中居然一片空白,连常规的兴奋或遗憾之情都没有涌起来。虽说在过去的两年编译工作中也接触过有关巴基斯坦的稿子,但对它的了解无外乎:一个穆斯林国家,只吃牛羊肉,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的“好邻居、穷朋友”,印度的“死敌”,手里握有核武器,除此之外几乎是一无所知。在随后两个多月的实习过程中,通过调阅伊斯兰堡分社以往发回的“大广播”(即新华社通稿)以及一些相关资料,再加上社里接收到的PTV(巴基斯坦电视台)的节目,总算对这个未来的驻在国有了一个轮廓和感性上的认识,同时也努力稍稍培养出了对它的初步感情。

在我行将赴任之际,几位老同志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巴基斯坦是个热点国家,隔不了多久就会“出点儿事”。年轻人到那里,有锻炼的机会。

带着前辈的嘱托与希冀,我踏上了驻外的道路。就像一只早就梦想翱翔天际的雏鹰,迫不及待地振落了羽翼上的绒毛,扑棱棱冲上了蓝天。对我来说,那是一片未知而又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天空。

90年代初以前,新华社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曾设有分社。但由于随后阿国内各种族、派系间兵戎相见,安全形势急转直下,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分社暂停了运作,人员全部撤回。虽说在阿富汗境内已没了新华社记者,但毕竟这个被战火燃烧了几十年的国家仍是让世人放不下的一块“心病”,因此邻国巴基斯坦的新华社伊斯兰堡分社也就奉命兼管起了有关阿富汗的日常新闻报道。

初探难民营

2001年1月8日,我告别了冰冻三尺的北京和蒸蒸日上的中国,飞行近6个小时,抵达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走出简陋的机场大厅,我终于感受到了巴基斯坦夜的气息——漆黑而又陌生。我心里敲起了鼓:真的就要在这儿工作两年啦?!

年轻人的热情总是不分时间与场合的。到任刚刚十来天,分社就接到了联合国的邀请——采访位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首府白沙瓦附近的阿富汗难民营。分社的首席老杜看我摩拳擦掌的样子,就痛快地把任务交给了我。我也开始第一次与联合国驻伊堡机构打交道,联系行宿。

巴基斯坦人办事不紧不慢、视时间如无物的特点,以前曾有耳闻。料想此次采访成行,怎么也得一个星期。腊月三十儿晚上,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几家中国新闻单位聚在一起包了顿饺子,放了几挂鞭炮,在噼噼啪啪的脆响声中,期待着迎来施展身手的一年。

没想到身处异乡,还能如此热闹地过了一个传统的春节。大年初一还在梦中,就被新年的第一声电话铃吵醒。话筒那一端的老巴(对巴基斯坦人的亲切称呼)操着我耳朵还不太习惯的南亚英语,通知说联合国决定派专车送我去难民营,明早启程。放下电话,感觉节已经在昨天晚上彻底过完了。入乡随俗吗,带着一股强烈的好奇和兴奋,准备了采访摄影器材和地图等必备品,就等着再起床上路了。

大年初二,我在阿富汗难民营中度过。在这一天,我似乎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与我们所建设并享受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8个多月后,一场发生在美国的令人震惊的恐怖袭击事件却改写了阿富汗的历史,内战不休的阿富汗因成为国际反恐怖主义的战场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作为记者,我在阿富汗战争期间驻守巴基斯坦边境城市白沙瓦时,十余次走入阿富汗难民营,其中包括扎卢仔。

战争来了

那一场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又迷惑不解的恐怖袭击事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震撼了我们创造一个“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环境的雄心壮志。难道新世纪不可避免地要在炮火硝烟中、尸骨废墟上拉开帷幕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携手进入的究竟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纪?

在这种疑问中,人们又惊奇地发现,一个曾经以武力在“群狼争食”的阿富汗独揽大权的极端宗教组织——塔利班学生运动砰然倒塌,而前后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抛开政治上的倾向性不谈,相信熟悉阿富汗历史的人大都会把这一变化当作历史赐予阿富汗的又一个宝贵机会。然而,凭着美国强大军事机器扶植和摧毁的新旧两个政权,能否如人所愿,从内战的废墟走向和平的国度,无人可以准确预测。

“9•11”之后的一周,无论在世界上哪一个角落,气氛都是异常的。全球经济最强、军力最强并习惯于“一览众山小”的美国,却被一种以美国式的想象力也无法企及的反作用力将其一直炫耀的光荣与傲慢击得粉碎。

在这种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全盘效仿的危机中,美国人已别无选择,只有再次以其常用的“以暴治暴”、“斩草除根”的极端作法,继续维护头顶上的美国“光环”。而对于与美国或亲或疏、距南亚或远或近的许多国家来说,“9•11”同样是一场突至的考验,甚至是生死的抉择。

似乎一夜间,九月的南亚已然笼罩在了战争阴云之中。而美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方将是构成这场战争的必要因素。美国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它将成为反恐怖主义战争的发动者;阿富汗则被认为是恐怖主义分子的“栖息地”和“避难所”,因此有可能成为被打击者;而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支持者,巴基斯坦将在这场“大象与蚂蚁”的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巴基斯坦将会从中受益,抑或成为另一个受害者?

塔利班:生存还是毁灭?

自从9月11日美国遭受有史以来最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恐怖主义袭击之后,一段时间以来淡出国际舞台的沙特流亡富翁本•拉登再次被美国“请”到了聚光灯下——在西方世界,上至总统、总理,下至平头百姓,都将这位早已被美国列为“头号通缉犯”的极端分子视为一手制造滔天罪行的元凶。

美国政府已明确表示,除了全力以赴将制造恐怖主义事件的凶手绳之以法,还不会放过恐怖分子的包庇者、窝藏者。显然,矛头直指将本•拉登奉为“伊斯兰世界的英雄”并为其尽施宾主礼仪的塔利班。

战云密布的阿富汗近一周来以其特有的反应方式向外界传达着统治者的态度。塔利班驻巴基斯坦官员在美国袭击事件发生后几小时便召开新闻发布会,否认本•拉登参与制造了此次恐怖主义活动,称其一切活动尽在塔利班掌握之中,电话、因特网等通讯手段全部切断,根本无法与外界接触。接下来的几天,随着美国方面调查的进展和本•拉登被正式确定为“首要嫌疑犯”,塔利班的态度也愈发强硬。塔利班最高领袖奥马尔连续发表声明说,劫持飞机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大厦和华盛顿五角大楼这样“复杂、巨大的”行动不可能为本•拉登个人能力所及,美国一再抛出本•拉登嫌疑最大的论调就是为了以此作为借口与伊斯兰世界为敌。他坚称,塔利班不会交出本•拉登,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

在本•拉登问题上决不妥协的同时,塔利班还为对抗美国的军事打击做着准备。有报道称,塔利班在“9•11”事件后对其军事设施及人员进行了重新部署,并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伊朗、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境部署了地对地导弹。据巴基斯坦情报机构获悉,塔利班最高领袖奥马尔也由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的传统驻地转移到了不知名的新地方。

为了遏制邻国在可能爆发的战争中成为美国的“帮凶”,塔利班官员于9月15日在伊斯兰堡宣称,如果哪个国家为美国开放领空或提供军事基地,那么不排除该国遭到报复性打击的可能。另据来自喀布尔的消息,塔利班外交部15日下令,要求所有外国人撤离阿富汗。

明知面对的是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较量,但一贯严格、甚至苛刻地执行伊斯兰教法、主张以圣战捍卫伊斯兰教纯洁性的塔利班没有丝毫服软的迹象,而是号召伊斯兰世界团结起来“迎接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已经饱受二十年内战蹂躏的阿富汗再次走到了战争的边缘。

巴基斯坦:盟友还是敌人?

“9•11”事件发生几个小时后,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紧急致信美国总统布什,强烈谴责当天在美国纽约和华盛顿发生的袭击事件是“极度残暴、恐怖的暴力行径”,并转达了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对此次恐怖主义事件给美国带来的“巨大的、史无前例的”无辜人员伤亡的哀悼、慰问和深切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穆沙拉夫在信中呼吁世界各国联合起来与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作斗争,铲除这一“现世的罪恶”。谁都清楚,巴政府如今已被推到了非作出决断的悬崖边——在美国可能拉开战争大幕后,巴基斯坦将不可避免地变成“前沿阵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这种关键时刻万一“站错了立场”,则大有粉身碎骨的危险。

巴基斯坦联邦内阁和国家安全委员会15日下午召开联席会议,就当前本地区形势及美国向巴提出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的要求等问题进行了4个小时的紧急磋商。在当晚召开的一场颇受瞩目的新闻发布会上,巴外长萨塔尔宣布,巴将严格遵守联合国安理会在美国遭袭后通过的有关打击恐怖主义的决议,承诺对世界反恐怖主义斗争提供“全面支持”,并依据国际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然而,参加发布会的记者们大都感到有些失望。新闻界想要了解和让人们知道的是巴基斯坦针对当前的突发事件将采取什么具体措施应对或改变事态发展,而这也正是巴政府的困境所在。

美国的来势汹汹和阿富汗塔利班的毫不退让使刚刚宣布自己已经踏上通往民主之路的巴基斯坦遇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岔路口——许多巴政府及军方高层人士已将目前美国的“缉凶”行动定性为巴所面临的一个逃不掉的“危机课题”。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宗教和历史等原因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有着无法分割的紧密关系,巴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塔利班政权合法性的国家,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塔利班的坚定支持者,甚至有些国家和组织指出巴国内一些宗教院校正是塔利班得以逐渐壮大的“造血器官”,为其培养了大批“忠诚的”伊斯兰教捍卫者。虽然有消息说美国试图软硬兼施,以“考验巴政府对巴美关系的诚意”的高压态势和取消或减轻对巴基斯坦的制裁等为“诱饵”换取巴情报机构的配合、获得有关本•拉丹的线索、得到具体的军事支持等,但巴基斯坦一旦在此问题上公开其亲美立场,将激起国内的右翼党派和宗教组织对塔利班的同情和反美情绪以及可能来自塔利班方面的报复。如果届时国内情势失控,不仅现军政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遭到质疑,对整个南亚地区的稳定都会形成威胁。因此,穆沙拉夫曾公开承认,当前他所面临的是一个攸关国之前途的“最重要的决定”。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所希望看到的是本地区的战争危险逐渐消除,或者至少不要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有分析指出,就目前阿富汗境内的经济形势和难民状况,战争一定会造成更多阿富汗难民的外逃,而首当其冲的将是已经接纳了200多万阿难民的巴基斯坦。基于这一出发点,巴政府又不得不接受美国提出的一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实质内容的“合作,而非外交辞令式的搪塞,如考虑向美军开放部分领空等,以达到有效打击恐怖主义、避免美国发动具有战略意图的战争的目的。但巴所提供的反恐怖主义支持必有其底线。巴军方将领曾表示,巴不可能为美国提供用于调动地面部队的军事基地,因为那样做无疑将把巴基斯坦卷入战争的旋涡。

高悬于阿富汗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同样让巴基斯坦不寒而栗。要么引火烧身,自身难保;要么趋利避害,投其所好。总之,没有任何一条中间道路。在美国遭袭并很快发出耀武威胁后,巴政府迅速采取行动来应对不利局面。目前,巴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境内与阿富汗接壤的绵延边境地带已经部署了处于高度警戒状态的巴正规军以及准军事部队,以防可能燃起的战火烧到巴基斯坦的土地上。巴国内各国际机场也已驻军,而且一些敏感地区及设施附近加强了巡逻和监控。

虽然这些措施皆为“安内”之举,只能保证巴基斯坦境内的暂时安全和稳定,而无法起到阻止或是加速战争爆发的作用,更难以对今后事态的走势有所引导。但面对摆脱不了的“立场选择”,巴政府从一开始就是清楚的——与谁为敌,也不能与美国为敌,尤其是在反恐大旗高高飘扬的特殊时期。基于此,穆沙拉夫在此后的几天内接见了国内各政党及宗教领袖代表,全面寻求支持,广泛听取意见,从而制订出有效的战略方案。

除此之外,巴基斯坦还凭借其与塔利班的“传统关系”积极接触塔利班的高层,试图劝说塔利班以“识趣”的态度三思而行,以逃“杀身大祸”。一支巴基斯坦代表团9月17日上午抵达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与塔利班负责外交事务的高级官员穆塔瓦基勒举行会谈。有内部人士透露,此次会谈结束后,该代表团计划会见塔利班最高领袖奥马尔,并有可能前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与更多的塔利班官员会面。但结果仍是意料之中的“无功而返”。

(待续)

投入新闻争夺战

对于我这个已在国外分社工作了9个月的半老不新的常驻记者来说,这一周的感觉是复杂的。繁忙中夹杂着青年人特有的跃跃欲试,而构成这种感觉的除了好奇、兴奋,还略微有些忧虑和苦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