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石录后序》和我

(2008-02-17 16:33:34) 下一个


今天长周末,有空把自己的书籍按经史子集分分类,在书架上码放整齐。房间里静静的,在落地灯柔和的光线下,看着整理好的书籍,有一种很有秩序的感觉。然后就想起《金石录后序》中的一句话,“装卷初就,云签缥带”。想起《金石录后序》,也就想起很多事。

第一次读金石录,大概只有十六七岁,看到李清照赵明诚两个人典衣市书,赌茶猜谜,非常羡慕。李清照写到,“甘心老于是乡,乐在声色犬马之上”,当时就想,即使以后生活困苦,可是如果有相知的伴侣,也是能够体会到生活的快乐的。后来就在大学里碰到了她。

现在想想,两个人在一起曾经说过很多不现实的话,比方说孩子的教育啊,遥远的星球啊和两个人读过的小说。我和她都非常喜欢《红楼梦》,她比我要细致,我呢,对里面的诗词更有品味。我和她都认为80回以后的书不忍卒读,于是在一起长谈,根据前80回的线索和人物个性的发展,讨论出了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情节脉络和故事结局。有的细节我忽略了,她就说,你看,宝玉要袭人去请宝钗,要晴雯去请黛玉,他最知道两个人的性格,所以知道谁能请得动她们。一次她问我,“宝玉的诗也很好啊,写菊花诗的时候他没有得中,是不是因为故事发展的需要呢?这样就可以通过宝玉的诗,引出宝钗的重阳诗来。”我跟她说,还是黛玉的诗要好一点,“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既是问菊,又是自问,更能体现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孤傲的气节,宝玉的诗呢,只是词藻好,后来的咏蟹诗是一种平衡宝钗黛玉的傅粉。

一次谈到黛玉的古风桃花诗,她一直以为是宝琴的,因为书中提到蘅芜体,我跟她说,是黛玉的,宝玉看到诗后就黯然流泪,尽管别人都骗他笑他。这样从侧面写出了真正理解黛玉的还是他。她是一向不喜欢宝钗袭人的,我呢,对她们更是一种从现实角度的理解。我跟她说,做人不能完全像黛玉一样任由自己的个性,有时候还是要像宝钗一样,懂得回护别人。尽管她从来不喜欢我这种说法。

现在回头想想,这些事也非常像《金石录后序》中“性偶强记”一节。

现在,两个人因为生活中的种种变故分开了,这是我们谁都没有预期到的。两个人的心灵曾经这样的接近,可是最终会是这样的结局。以前两个人在一起时购买的书籍还在这里,静静地,静静地记录着生活中的喜悦与哀伤。

李白的诗中曾经写到,“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一个人在世界上生活,随着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越来越独特,越来越不被人理解,越来越不被人喜欢。可是,看着这些书籍,我想,它们还是不会因厌倦而离我而去的。

《金石录后序》最后写到,“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我想,这也是因为感慨兴怀,心之所寄,情之所归的必然结果吧,从古至今,都会是这个样子。《金石录后序》中写着一个故事的开头,是不是也将写下这个故事的结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locke 回复 悄悄话 学友功底深厚,敬一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