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花旦男

我是京劇愛好者, 也愛很多但時間不足
正文

“昔不如今”或“一代不如一代”

(2006-07-20 09:54:18) 下一个
最近由於音配像的问题引发了一些讨论,其中包括了昔不如今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个人浅见认为这主要有主观与客观的问题存在。

 

 
   京剧最辉煌的时期已过,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同意,要不然就不用喊振兴京剧抢救京剧了。这当然包含最大客观因素时代社会的变迁,当时的社会 市场需要大量的京剧演出、大量的京剧人材,因此有了京剧繁荣景况,产生大量优秀的艺术家进而成就了不少伟大的京剧大师,现在一般称为大师的人物我想都在京剧繁荣时代中走过。当时形成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说是超越前人有了划时代的进展。

 

 
   我们现在可听得到陈德霖、王瑶卿的老唱片确是没有梅兰芳的悦耳,而谭鑫培的录音虽古朴苍劲,却没有学谭的余叔岩或以旧谭派首领自居早期的言菊朋他们唱的咬字归韵之细致动听。我想当时这些大师的成就一般社会大众必认为京剧盛况是昔不如今。但从文献中得知程长庚曾对谭鑫培说过其唱虽必大行其道,但为糜糜之音,乃亡国之声,在程长庚心中京剧人材必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这是他老人家的主观思想。现在的人如无法欣赏谭鑫培、陈德霖的老唱片更甭说当年的同光十三绝了,这当然也是欣赏艺术的标准、习惯性改变的主观意识。

 

 
   现在音配像中不难发现许多实况音乐伴奏有嗓音有些器乐音不准的问题,以现今伴奏音准往国际标准水平上靠及多重配器伴奏下,客观而言是比以前进步良多,但个人技艺会比前人突出吗?有些戏迷仍爱那自然的丝竹之音、甚至有些阴阳弦 (音不准) 觉得有味儿,这也是主观喜好不能勉强。

 

 
   现在京剧演员在众多出新包装下鲜彩夺丽,但真的更胜前人、昔不如今吗?

 

 
   我们先以客观环境来分析,以往京剧艺人为了市场需要及生活压力必须经年累月不断演出,往往档期数周数月不等。票房压力下又需排新戏和对手竞争,不断琢磨、创新、脑力激荡、百练千锤自然有佳作问世。而现在的演员没有那时社会市场需求,没有生活、竞争对手的压力在客观的条件下难以如前辈成就似是因果必然现象。同一出戏演一遍及演十遍的成绩如何不言可喻,功到自然成,遍数到了自然熟能生巧也是自然定律。现今演员演出磨练机会不多,要寄望千锤百练也是苛求。

 

 
   而如《大唐贵妃》百万大制作的京剧问世,却没留下一句如梅兰芳本应当随毋亲镐京避难这上世纪初创演的《凤还巢》人人易上口的佳句段子流传。程派新秀红红火火,也出不了《锁麟囊》、《六月雪》等戏。难道真的现在人的智慧比不了上世纪的古人吗?

 

 
   现在许多高科技方法可供辅助,从演员的发声、化妆、服装、舞美、音乐都可更上层楼,为何票房仍不好,好戏好角儿演一、二场还行,再多几场就怕赔钱。难道现代的京剧艺术家没有上世纪的老艺人吸引人?是昔不如今一代不如一代呢?这似乎是极复杂的问题,又是极简单的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海岛冰轮 回复 悄悄话 梨花颂还是不错的。。
不过对动辄“大型”的排演,行政拨款,固然是花团锦簇,但流于表面的俗丽不说,也缺乏市场价值 - 排一出新戏如您所说的凤还巢,不但唱段流利别致脍炙人口,也能适合新人同行效仿流传 -因为它仍是适应剧场和市场的产品 -可是那家剧院会有人力物力去跟演一个大唐贵妃呢? 所以表面上是政府关心振兴京剧,却也免不了还是劳民伤财,浪费了观众的期待,也浪费了我纳税人的辛苦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