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书老屋

一个老朽的不朽老屋
正文

【我与四大名著】

(2006-07-13 14:55:38) 下一个



前些日子文化坛子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阵三国水浒热,不由使我想起些小时候读书的趣事,也就开始想写点什么。回忆很杂乱,没有什么太明确的主题,姑且就叫作“我与四大名著”吧。

那时候家里不太宽裕,虽然不至于吃饭都成问题,但闲书绝对是不会买的。我大部分的闲书都是跑到别人家去看。记得最初还没上学前,不太识字,看的都是小画书。有一次在小朋友家见到好几箱的画书,立刻惊为天人,从此就死皮赖脸地往人家房里钻,每次都赖到人家要吃饭才走。那时看的都是些西游记,三国,说唐之类的,现在都不太记得当时到底看懂了什么。

识了字以后,看书的范围骤然广了起来。二年级夏日的一个晚上,我哥哥神秘兮兮地说:“你要是不告诉妈,我今天就带你看好东西。”我哥年长我好几岁,那时我还挺崇拜他的,自然言听计从。于是他就带我到了他的一个同学家,原来他是拿我作幌子来掩护他读小说。那也是我第一次开始正式读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这本书读得那个艰辛。那是套古装本,上中下三册,繁体,文字排版是纵向,从右到左,对于识字本不多的我就近于天书了。而且老大要按正常顺序读,我就只能拣中册。还没看完就被夺去,只能去读劈面扔来的上册。难以想象当时我是怎么读完的(下册肯定是没有细读),但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许多细节,像朱紫国皇后披了件仙衣妖怪不能近身。而且那个版本的不少故事我都没有在后来的版本和电视剧中看到。我现在读书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毛病,大概也都是那时落下的。碰到生字也是硬啃下去,囫囵吞枣,自己给它定发音,猜意思,这些不良后果很多年以后才完全消化掉。

我们每天晚上跑去,一呆就是两三个钟头。有几次本来是打着洗澡的名义,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又溜去看书。看完出来澡堂早已关门,为了避免老妈责骂,我们就在自来水管下草草冲了头,然后心怀鬼胎地踏着星光回家。不去想把戏可能被戳穿,却已经在盼望明天的来临了。

那时真是很紧张充实的一段日子。

到了四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在小伙伴中有点名气,就是挺能吹的,给小伙伴们讲故事,讲得个天花乱坠。有时讲自己读过的故事,记不清楚就开始发挥。后来我去核实一下,发现自己比原版还能吹。结果有一天吹水浒的时候,碰到个认真的主。他说你讲的不对,我家有一套全书,不信我给你翻来看。我当然是有错必改,然后说你借我看看好吗?他挺大方的,于是我正式读了《水浒传》。这是一个一百二十回的版本,还是繁体字,不过排版已经是从左往右了。那时我已经颇有啃书根底,读来较为轻松。这一下就又系统地整理了自己以前的零散小故事。感觉水浒传的风格很接近评书,还有些胼文诗描述武将对打,十分过瘾。水浒传里最羡慕花和尚鲁智深,那日子过得个叫潇洒,大秤称金,大碗喝酒。也特崇拜卢俊义,那功夫吹得都神了,只可惜人很迂腐。武松,林冲那时也是我的偶像,一听到别人鼓吹他们就心花怒放,一听到别人贬低他们就咬牙切齿。

这以后一晃就是三四年,期间没再正式接触四大名著。母亲常从图书馆里借些别的大部头给我看,我曾经创下一天连续六个小时雷打不动读完一本《戊戌喋血记》的纪录。这种努力没有给我带来任何荣誉,倒是搞坏了眼睛,至今深以为憾。

高一的一个傍晚,上晚自习前,教室里人不多,我跑到靠窗的一个座位上看夕阳。不小心看见桌子上的书堆里似乎有一本小说模样的书。随手一翻,却正是宝玉梦游灵虚幻境初经云雨那一段。这一下就像触了电,瞅瞅四下无人,三下五除二就读完了。这以前我对红楼故事很不感冒,因为我崇拜的是叱刹江湖的英雄豪杰,对那些软绵绵,唧唧歪歪的小姐公子的故事一点都没兴趣。所有的红楼知识都是读书的时候被迫知道的,但却不知红楼梦里还有这些描写。写到这,不禁十分脸红,难怪有人说不同层次,身份和年龄的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书主跟我关系还不错,见我愿意同流合污,自然十分合作,于是牺牲了一周多的上课时间和晚自习,我读完了《红楼梦》。这一次和前两次不同,毕竟阅历和知识长了太多,读得很入境。有些场景象宝钗游园撞见小红透露私情等,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栩栩如生。也第一次开始同情理解起黛玉等小资。只是对宝玉仍然忿忿,怎么就他那么好福气?说穿了是嫉妒。

说来惭愧,这以后一直在攻读外国名著,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是一直没有正经拜读过。直到上了大学,侃三国的时候碰到位厉害角色,这才硬着头皮读了一遍,夹带着翻了下陈寿的《三国志》。读得很不仔细,倒像是在查资料,因为毕竟那许多故事早就烂熟于胸。虽然整理了下头绪,但许多其他细节还是不能了了。三国中体现了势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和相互制约,很有意思。其中领导和用人艺术也值得琢磨。三国人物里欣赏曹操的全能,诸葛的智慧,云长的忠义,子龙的肝胆,也颇为羡慕那种结拜兄弟的手足之情。

四部小说都作于明清,行文接近白话,所以读起来不像春秋论语那样费力。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上半部远比下半部精彩,所以这些下半部我都读得十分粗糙。西游记里大圣自从走了正道那功夫就大打折扣,以前曾退过十万天兵的他后来拿什么什么白鼠精,红薯精都没辙;征方腊让人看得心寒和憋气;高谔的续篇只是在作情节交待,当然也 够难为他了;至于后三国只有一个感觉: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俗话说“少不读红楼,老不看三国”。若从成就和造诣上看,这两部小说的确都是巅峰之作。红楼梦的文学成就无疑是最高的,而且也最耐看(不久前我又重读了一便)。不过它实在不适合欲施展抱负的年轻人多看。相反三国的谋略和处世之道倒是颇值得准备进入社会闯荡的毕业生们研磨,只是那玩弄权术的黑暗手段不是我辈的追求。现在回想起来,让我怀念最多的还是西游记,那瑰丽灿烂的想象和独立精神使我受益颇多,从水浒中参悟的潇洒自在的人生观也对我的性格很有影响。

我想,也许我读四大名著的顺序是最好的:幼时读西游,激发想象和对自然的兴趣;稍长读水浒领略英雄主义的魅力树立正确向上的人格;读红楼有助于提高古典文学修养,好找对象;大学毕业前读遍三国能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有充分认识,老谋深算点还是必要的。

这里还要提及评书和影视对四大名著的宣传。小时候听评书是最向往的一件事,最喜欢听:“现在是评书时间”,而最不喜欢听的就是“且听下文分解”,袁阔成和单田芳两位先生的表演艺术让人叫绝。西游记是最先拍成电视连续剧的,记得那是84或85年春节,乌鸡国除妖,兴奋得很,当时觉得特技和武打都很不错,后来一集不如一集,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女儿国拍的还行,感情戏是咱们中国演员的特长。三国也是虎头蛇尾,连赤壁之战都不拍。水浒最让人失望,没怎么看,如今只记得该出手时就出手了。倒是红楼梦还拍的整体性挺好,人物也选得不错,歌也好听,还能再看一遍,就像原作本身。

在海外这些年,虽然接触和学习的都是西方的文化和技术,也学得很努力,而西方的文化对我的影响也的确很大,但是彻底融入这样的社会看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我的血液主脉里还是流动着祖国的文化和思想。而这里四大名著的影响不可低估。那些无数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是如此得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确保了在现代文明眼花缭乱的多样性中不至于迷失自我。而它们又构成一条无形但是强有力的纽带,让散落在天涯海角的龙的子孙联系起来,让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和情感。也许这样的文化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遭到这样那样的批判,但是若我能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出生在这样的国度;我自豪,为祖国有这样的文化!

一直欣赏丰子恺先生的白描艺术,简单质朴却又风趣深邃。没有他那本事,只好假借于语言和观众的想象,最后送上幅白描小画“听评书”了:一张小方桌,上面放着个收音机,几个小脑袋瓜几乎挤到一处,手托着腮;地上零散堆着几个书包,一个作业本翻开仍在一旁,里面夹了张条,依稀辨得上书:今天作业,第十八课抄三遍!


《完》

2002 年 11 月 风吉他 于 文学城茶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风支书 回复 悄悄话 这名字现在挺让俺肉麻的,很少用了,惭愧惭愧:)

谢谢鼓励。

小小年纪就看手抄本了你,呵呵:)
风谷 回复 悄悄话 风吉他和你是同一个人吗? 我不太了解这里的历史变迁。赫赫。

这篇很不错,比许许多多所谓的评名著都要好。

我在3年级那会儿看的是《神鞭》,《霍元甲》以及射雕的手抄本。=) 三国也是那时听袁阔成的评书。四大名著真正看都到上中学以后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