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阿宫时,摩尔人在西班牙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所以阿宫的整体风格缺乏那种在罗马建筑中常见到的霸气,相反,整个建筑给人以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觉。摩尔人的那斯里德王朝不思进取,贪于享乐,在阿宫中制造出一种歌舞升平的气氛,对外则委曲求全,以换苟安,这些也都深刻地反映在阿宫内的装饰和布局里。 然而文明的没落终是无可挽回的事,整个伊斯兰世界在受到内部纷争,东征十字军和蒙古铁骑的三重打击下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了曾有的辉煌。尽管摩尔人在格林那达又喘息了百余年,最终还是被西班牙的天主教徒们赶回了北非摩洛哥的大漠老家。欧洲的伊斯兰统治也从此正式结束。 只有阿尔罕布拉宫还寂寞的矗立在那儿,静静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神秘的摩尔王朝的曾经往事。 击败了摩尔人得到一统的西班牙在此后有了迅猛发展,其政府把眼光极为远大地投向了海洋霸权。于是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意外发现美洲,西班牙人凭着数百条火枪就灭亡了美洲三大古文明中位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南美的印加文明,自此一个小小岛国一跃成为了整个蓝色海洋的霸主,西班牙帝国的无敌舰队让所有敌人都闻风丧胆。那时,整个世界都被西班牙所震撼。 然而西班牙的辉煌也同样是昙花一现,此后多次失败的对外征战,北部英伦岛国的神奇崛起,使得西班牙的不可一世转瞬也成为了历史。摩尔人和西班牙人的那些叱刹风云,如今都已成为历史长河里曾经翻起的点点浪花。 十九世纪的某一天傍晚,西班牙最伟大的吉他演奏和作曲家塔尔雷加来到了格林那达,看到夕阳下苍茫,悲凉而又玄秘的阿尔罕布拉宫,感悟人生和命运的起伏,思绪难平,遂创作了不朽名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该曲从头至尾采用轮指技巧演奏,凄婉迷离的音调仿佛历史老人在满怀沧桑地回顾阿宫昔日的如金岁月。它不仅为作者赢得了世界声誉并被尊为近代吉他之父,阿尔罕布拉宫也从此与之一起举世闻名。 多年后的今天在静夜中重闻此曲,不禁神思缥缈,感慨文明的兴盛和衰落竟至于斯,乃作此文聊以舒怀。 二零零三年六月于文学城茶轩 |
911以后,对阿拉伯文明的研究成为热点。这个逐渐被当代文明主流抛弃的文明,其未来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也是在这时候收集了一些资料,重新考察了它的历史。应当说,现在的文明史是按西方模式和需要撰写的,而中国再加上自己的翔实历史,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历史教科书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里,阿拉伯人的名字凤毛麟角---这其实不太和真实历史吻合。其实阿拉伯文明曾经领先基督文明数百年,然而它创造的许多成就,没有被现在的教典记载。但是这个文明后来选择了一条封闭发展的道路,以至于现在成了蛮夷的代名词。
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阿拉伯文明的发展,对我们自己文明的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这是其一。
《阿宫》这首曲子是古典吉他的一个顶峰,俺年轻时练到这就放弃了,因为俺觉得再玩下去太浪费精力。但是它的创作背景俺一直很感兴趣。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俺才发现阿宫原来是摩尔人建造的,摩尔人这词对俺是最早见于《唐吉珂德》,知道是阿拉伯人的一支,其实更准确地说是皈依了伊斯兰教的古摩洛哥人。这个时候俺就萌发了把两件事情揉到一起的想法。
于是俺上网收集图片和描述,中英文都有。我把这些图片摆到一块,努力想象自己亲身站在这些建筑前的感受,于是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一番。写完这篇文章,我还真可以说虚拟游了一次,有些地方,我相信真见到一定跟我想的一样。
但是网上收集资料,经常是良莠不齐,所以自己得有判断,一定要做到多取证,多调查,这样才会少犯错误,这时候个人的零碎知识就起很大的作用,以淘汰那些错误信息。
搜集完资料,就开始写了,由于如前所述,我想侧重文明兴衰方面,于是就有了那样的模式。
在文章表现方法上,正好赶上小蝶也在玩html,于是决定采取她的table格式,主要是防止排版不被文学城广告破坏。
最后,效果还是很惊人的:),自己也很满意,这是茶轩,也是文学城第一个多媒体文献,当时还是蛮虚荣了一下。唉,老风也不能免俗啊。:)可惜没保留下大家的回帖,甚憾,于是对文学城很有意见。
我的故事交待完了,请虫虫鼓掌!:)
看看,其实并不是走偏锋,是早有蓄谋,待势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