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严歌苓文学的艺术水平?

 
严歌苓在我国作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关注者
1,261
被浏览
595,436
 
 

72 个回答

 

虽然严歌苓的小说作品质量波动很大(早期的短篇很好,中后期的一些长篇小说显得有点草率),但是仍可算是可读性和内容深度都上乘。

她的文学作品,取材特别丰富,这来源于她本人人生履历的富足:成长于wenge期间,文工团生涯,又是华人移民,缔结跨国婚姻,又随着外交官丈夫前往非洲任职……她不从事写作,真是浪费了。

她的年轻时代在国内就系统地学习写作,后来在美国进修编写剧本,这样的专业训练,加之语言天赋强,所以她的作品读起来有着非常令人愉悦的节奏感,特别是中短篇小说,通常是寥寥几行就使开篇摆脱平淡,臻入紧张感,起承转合,突然一下子击打到你的心口里去,又温柔地治愈你。读完她的《倒淌河》(讲的是汉族工程师援藏期间被一个藏族女子倒追,分分合合,一段有些性感又很虐的经历),我的冷汗热汗都流了一脑门,只是半本书的厚度、一个小中篇而已啊。

她的文学作品里面传达一种特定年代独有的疼痛感,以及女性对于爱情的拥抱和割舍,这两大主题通常密不可分。《穗子》写的是一系列相关的部队大院的故事,关于女人的故事,集体与个人,爱情与自由,其核心是:女人在那个年代要发展自我意识,是要付出代价的——可能让女人领悟爱情的本来面目,继而失去爱情,可能是彻悟之下对生活的叛逃,也可能是洞察生活的真相并且接受它。严歌苓的小说,非常适合女性读者来阅读,在这过程中,好像在和自己对话一样。古今中外,普天之下的女人,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几乎都是相似的……如果想要拥抱爱,就免不了经历与爱具来的疼痛。然而,治愈疼痛的,最终也只有爱。

她特别善于抓住一些细微的、一晃而过的心理情境,并给予特写。《少女小渔》的最后,小渔的那个自私功利的男友在窗外狂按汽车喇叭,而和小渔假结婚的白人老头,在屋子里犯着病,小渔显然于心不忍,可是她必须要走了……这一霎那,新生活和将死的生活的分成两支路,女人的纯善、爱情的若有若无、华人移民的尴尬处境……统统在这一刻撕裂,爆发。整部小说,就是为这华彩的结尾做铺垫的,很有力度。

 
 

严歌苓的厉害有三:
一、文笔优美
二、感情真挚
三、叙事纯熟

她是中国极少数受过西方创意写作训练的作家,其自身经历的丰富与坎坷、中西方生活的背景(包括军队背景)也为她提供了无数素材。

发一篇以前写的书评《若合一契》来讲讲严歌苓笔下故事的魅力所在:

很久以前就知道严歌苓,却没有读过,大抵因为觉得这个正百八经三个的字的名字太不具备吸引力了。可是她的书却叫人有手不释卷的魔力。严歌苓是受了西方文学影响的,叙事的感觉和本土的作家也有所不同。严歌苓的作品大都是非常女性化的写作。我一直以为真正的女性气质(或叫它母性也好,叫它阴性也好)是由男性塑造的,一如这个女主角扶桑。她被多少个男人宠爱过、蹂躏过,就有多少的母性。

或许母性这个词,本身就具有非常原始的气息,就像《扶桑》的女主角,脑海中从来没有什么束缚其他女性的道德观念,她不以做妓女为耻,对嫖客也从不厚此薄彼。她只记住两个男人,大勇和克里斯,一个爱她的男人,一个她爱的男人。对大勇,她厚道地像个妻子,对克里斯,她宽容地像个母亲。她没有这俗世强加给女性的什么贞操观念和矜持,她从来都安于命运,不去反抗任何暴力。可她又那么有主意,无论是嫁给临刑前的大勇,还是去不该去的地方找爱人克里斯。

我看严歌苓的书总觉得这是个有自虐倾向的女人。带有虐意味的小说,也很叫人有代入感,无论虐身还是虐心。这也是清宫戏为什么受欢迎,女人们把自己想象成明争暗斗里得宠的妃子,男人们把自己想象成三妻四妾的皇帝。

扶桑。一个完美的东方女性。所有人的妻子。这题材既符合中国人的猎奇心理,也符合外国人对东方女人的偷窥欲。这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可我素来无法抗拒这种高明的意淫。毕竟很少有人像扶桑这样不自知地具有叫世人惊艳的魅力。这时代越来越少像她那样仿佛来自远古的女性,不受任何所谓“价值观”污染的,承受了所有苦难,却像基督一样宽恕了所有人的女性。

可被许多价值观冲击着的我仍觉得与她若合一契。大抵我也觉得,与精神相比,肉体本没有什么羞耻可言;与爱情相比,并没有什么真的危险,再坏的事也不叫危险(俗话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么~)。书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大意是他们从此受到婚姻的保护,不再受爱情的侵扰。

你以为草草结了婚的人不懂得爱情。或许他们最懂爱情,才和不那么爱的人结了婚。

PS:她的作品我推荐《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雌性的草地》《一个女人的史诗》《天浴》《无出路咖啡馆》《波西米亚楼》《霜降

 

 
 

不仅是个还不错的关照女性与异国者的写作者也是一个很能吸金的编剧。但你要问她在中国作家中处于什么地位?这还真的不好说,范围太大了。就20世纪以来来说,我觉得她的影响力近不能比海子、北岛,远不能比鲁迅巴金等。但她的纯文学文本带入大时代下的荧屏世界,却很能发人深思。

小说文本具有时代性,弘扬主旋律。严歌苓对小说内在的文化掌控得炉火纯青,她的作品较多的展示了无根的群体,即在失去母族文化庇护的情况下游移在两种机制边缘之间的边缘人。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仍旧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体现了极致环境下人性的美好。此外,她也擅长描写海外移民的种种生存状态和心态,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与作者一样将自己连根拔起,再往一片新土上移植。作者本身独特的经历些出了移民的遭遇与困惑,也写出了这些人深藏心底的人性美。例如前两年火的《小姨多鹤》这部长篇小说意在历史洪流中以人道主义为基调,从个人史、心灵史、民族史三方面揭示特殊历史时期中人性史的成功作品,在大环境下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小人物的真实命运,在沧桑的命运中反映人性褒扬大爱,在民族融合中反思战争并弘扬人道精神。

她的作品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字的画面感很强,也因而可以驴火纯青的带入现代影视作品的技巧,并且她本人对文学影视化也很支持。

但总的来说,我觉得研究她的文学地位不如去发现她的作品为什么总是能获得那么多名导演投资影视作品。

 
 

我先得肯定她是个专业作家,还是个好作家。

称大师太难。我个人是不太敢称一位还在活跃的、未至暮年的作家为大师的。不得不说,严歌苓女士的年龄不到六十,能不能达到大师很难说。但是,做一个好作家就不容易。而她的作品改编到影视也很不错,好歹给我们留下点有质量有深度的作品。

…………………………………………………………………………………………

谢邀~既然感兴趣我就展开一下哦。不是专业学这个的,如果有不足求指出谢谢~

………………………………………………

严歌苓身份的特殊性我列举三点:

1.女性作家

2.多年旅居(不仅仅是美国)的旅美作家,美籍华人,用中、英文写作。

3.专业编剧

……

当然,这都是基本的标签,我才疏学浅,就从这里展开一下吧。

1

女性作家,决定她的经历、眼光和表述,和男性会有不同。这里眼光不仅仅是美学的问题,还有视角的问题。当然不能把两性的视角分个好坏,但是或多或少是不一样的。比如严歌苓的作品中选择的一些形象,有母性的特征(地母),就和她本人的性别有关系。

唔,还有丰富的联想能力XD。

2

多年旅居,说明她会和外界进行接触,旅途是适合观察和思考的,据说JK罗琳笔下哈利波特的形象就是一个火车站看到的小男孩,也是个例子。同时她会和不同文化接触,造成一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在世界各地游历(丈夫是外交官嘛)丰富了她的视野。

这固然有好的方面,个人清晰的风格、更方便的传播、多重视角下的批判、人性的思考……直接的间接的见闻都是她的创作矿藏。但也有不好的方面,就是多方的大众认可之上,同样存在于多方的高层次欣赏的瑕疵。

(我这句话说的比较装,见谅……)

换言之,我们看她的作品,会觉得,还不错,但也不是特别合口味。仔细挑刺能整出一堆。

比如,冗杂的描写、断续的情节、过分应用的技巧。

有没有一种翻译的感觉。

其实不是翻译了,是严歌苓本人作为bridge,将外国的手法、形式,作为一部中国小说的手法,而我们事先又确定这是一部中文作品,作者是中国生长的,用中文写作,写华人主角。

中国这边一般是 重叙事 不是特别注重形式的技巧,不会有看上去特别秀技且以秀技为目的的,主要还是情节和感情。比较欣赏直接讲好故事的人。

……看下《2666》,不少人就觉得,这什么玩意儿啊!

……再看看《S.》,已经不仅仅是内容了,加了很多东西。

当然这一类例子还有很多,其中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举得例子不太恰当,感受一下这种差异就好。要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去网上查查外国文学的教程。

简单来说,就是,西方文学理论影响之下,作家会尝试通过形式、段落、叙事方式……手法或者接受美学的一些技巧,达到一种阅读体验

同样被严歌苓女士吸收的 还有大片特别的细节描写——有些描写可能不是中国作家惯用的,但可能来自外国文学,短句,纷乱的思绪。比如这一段:

一丝不挂的栓儿被牛旦拽了上来。又把脱得一丝不挂的牛旦系到坑下。两人小时候吃奶不分彼此:栓儿母亲奶过牛旦,梨花也奶过栓儿,这时他们掘墓还是遵照掘墓的行规,下坑不穿一丝一缕。又是一个钟点过去了。

此外值得一说的是“真实作者”、“隐藏作者”、“叙事者”……(说起来好装逼,不装了,你们看看就成)

严歌苓本人不时在文章里加几句故事之外的话,她是作为作者存在,也可以认为她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负责讲故事。她本人一直处于主宰的地位,似乎并不指望读者代入文中的哪位。

读者或许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听海归将过去的事情”的角度。

3

编剧

编剧!

编剧!!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西方文学特点这种,咳咳,我也说不太明白,但是编剧这一点是很明白的。

我个人建议看看《罗曼蒂克消亡史》,再去读严歌苓的书可能会有体会。这部电影可能是我强行安利,但是其中体现的一些美学要素是比较考究的。建议观看。至少比畅销书改编的值得看。评价也不错。就是需要仔细品味。

非线性结构。夹杂了各种隐喻,雕琢了各种细节。

你会发现,编剧是一种设计的职业。

编剧不是完全讲故事的,她要营造出画面感。九三年开始做编剧的严歌苓女士,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应当是比较大的。

影视剧和话剧不同,要考虑镜头,考虑人物形象的细致塑造,考虑细节、环境、衣着,考虑人物的内心,可以内心独白。毕竟影视剧是可以特写的,摄像机换视角就OK。不用管观众坐在哪里。

同样的,编剧对接受这个环节要求更多。所以她得找个好设定,控制读者的节奏。

我的建议是:别把她的文字当文字,描写啥的,直接想象,看书就当成看电影。

然后你就懂咧~

-----------------------------------------------------------------------------------------------------------------------------------------

结语:严歌苓的作品在这个过分娱乐的时代,还是挺值得欢迎的。

她在作为后人,讲一个前人流传的故事。

不过,与其当做故事看,不如当电影看。

有一些短句啊,不仅仅是英文影响,还可能是人物的喃喃……是人物的心思。

原先有人说,没有人能将一种语言完全翻译成另一种。我得说,翻译过来了,面对的还不是一批读者呢……严歌苓的表达方式,真正的隐含读者,就是和她一样双语的读者。

(有哪里写的不好我再改。。。谢谢)

 
 

严歌苓是传奇。一个前芭蕾舞女演员、一个前外交官的太太、一个终身美丽的女人,又同时有了文字的天赋,于是她的作品里面,见不到通常女作家的某种内心缺憾。

 

因为已经是个足够成功的女人、有很多爱的女人,所以她对笔下人物有一种旁观的悲悯

 

她什么都不缺,她不会带着个人情绪去嫉妒、阴毒、崇拜笔下的各色女人。

 

其他很多的女作家,上天只给了一份文字天赋。她们靠着这唯一的天赋,拿到学位,找到工作,靠写稿生活。她们的经历难免苍白。她们灿烂的文字技巧后面,你看得出她们并没有太多真切的人生体验,她们在想象的世界去爱恨情仇。

 

想象力固然重要,但是她们身为女人,没有得到过的那些情感缺憾(爱慕、迷恋、被珍重),却会直接体现在文字之中。某种程度上,这还能引起很多读者共鸣。但这种共鸣,往往会带来一种求而不得的心乱。

 

但严歌苓不同。作为女人的严歌苓,人生已经足够圆满。她很聪明,知道如何在红尘中过得优雅丰裕,因此到了小说里,视角很多时候脱离了“人间”。

 

我最喜欢她的小说是《草鞋权贵》,将军也不过是一场战役死掉的一千个战士里唯一幸存下来的,他活了下来,于是成了将军,其他战士没能成为将军,只不过是因为没能挺到胜利那一天。

艳丽的保姆身份低微,时代一转,将军的儿子们废了,保姆呢?“谁也不知她哪儿弄来的这幢楼。她在香港有个男人,男人养她却不娶她。她不孤立,她有的是与她身份相仿的女朋友女邻居。”

清俊冷淡,不带价值判断地描绘,让我想起兰陵笑笑生

兰陵笑笑生是谁?他肯定以另外一个名字出现在史书上。能不带价值判断描绘污浊繁艳尘世的,必然是哪一年的进士,哪些年的尚书。

 

严歌苓不带价值判断、不自我代入却又饱含慈悲地描绘,

描绘《扶桑》中阅尽千帆却依然记得那唯一一个男人的扶桑

描绘《第九个寡妇》生命力顽强的葡萄

描绘《芳华》里一心想嫁作首长儿媳的林丁丁

 

阅读严歌苓的小说是个奇妙的过程。在一路上,你见到人物的悲喜、冲突,但是合上书,你记得的却是淡然的宁静与隐约的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