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徐悲鸿的马。。。附--论马

(2006-12-17 18:14:52) 下一个
来源: 安贝儿06-12-16 08:13:58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徐悲鸿绘画作品----马

哀鸣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八骏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奔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不用扬鞭自奋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飞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个马奔驰,形态各异(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个马奔驰,形态各异(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个马奔驰,形态各异(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个马奔驰,形态各异(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个马奔驰,形态各异(五)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六骏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三骏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双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天马行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扬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又见行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徐悲鸿画马
2006年 08月 21日 14:30    深圳新闻网
 

刘国信

  徐悲鸿画马,堪称一绝。他很喜爱马,最早也是以画马闻名的。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经常在山乡和有马的地方对真马写生,马的速写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笔时能作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他早年流落上海时,曾画了一幅马,寄给上海美术馆,得到主持该馆的岭南派画家高氏兄弟的赞赏,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

   1934年4月,徐悲鸿应邀到莫斯科举办画展。一天,他应苏联文化局长之请为观众作一次画马的现场表演,他充分运用中国画独有的线条,水墨浓淡相宜,寥寥数笔,一匹势不可挡的奔马便跃然纸上。当时,在场的素有爱马之癖的骑兵元帅布琼尼,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直率地说:“徐先生,就将这匹马赠给我吧,否则我会发疯的!”徐悲鸿被布琼尼的幽默逗笑了,欣然点头答应。布琼尼高兴地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并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仅是东方的一支神笔,也是属于世界的一支神笔。你笔下的奔马,比我所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加奔放、健美!”

  徐悲鸿画的马落笔有神,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盘骨强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他以周穆王八匹名马为题材所画的《八骏图》,成为这位艺术大师的不朽名作。而其最著名的则是《九方皋相马》,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在徐悲鸿笔下的马,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他常借画马抒怀,有所寓意,以寄托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这从画面和画上的题词即可清楚地看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上世纪40年代初,徐悲鸿在抗日战争的战火纷飞中,只身远走南洋,4次举办作品展览,将卖画的全部收入捐献给失去家园的祖国难民。他在一幅马画上题词:“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表达了主张积极抗日的愿望。1944年在重庆中央大学授课并筹备中央美术学院时,他把卖画的收入多用来帮贫寒的学生、教师和文化界人士,而自己却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他在一幅侧面奔马画上的题词是:“问汝健脚果何用,为觅生活竞日驰”,反映着当时的现实境况。1953年,徐悲鸿在北京故居,欢快地挥动墨汁淋漓的画笔,只用了十几分钟,便画出了一匹栩栩如生、四蹄腾空的奔马,并题写道:“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充分表达了画家对新中国诞生的神情和发自内心的真诚喜悦。




品名:九方皋相马
作者:徐悲鸿
规格:351cm×139cm
价格:
出版物:
时间:1931年

简介:

作品取材于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九方皋是相马名士伯乐的好友,被伯乐推荐给秦穆公相马。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寻得一匹好马。他告诉秦穆公说这是一匹黄色的雌马,穆公叫人牵来一看却是黑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伯乐却说:“九方皋见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即不重视马的外观而重视其内在精神和品质。秦穆公令人实验,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作品着重刻画了九方皋这位见识高明的长者。

徐悲鸿在画中运用人格化的手法,描绘了那匹黑色雄马,它看到九方皋,得遇知己而发出欢快的嘶鸣。徐悲鸿画的马从不戴套绳,但这匹马却例外。有人问徐悲鸿为什么这样画?他回答:“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徐悲鸿留学回国后,借这幅作品抒发渴望发掘人才的美好愿望。




《奴隶与狮》是徐悲鸿油画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图片来源:千龙网

徐悲鸿的油画《奴隶与狮》26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5388万港元成交,远远超出此前3000多万港元的估价,创下中国油画世界拍卖新纪录。

据介绍,《奴隶与狮》创作于1924年,当时正值徐悲鸿油画创作成熟时期。画作取材于西方古代神话,表现对象是一头受伤的雄狮和一个被蹂躏的奴隶。这幅高1.23米、宽1.53米的巨幅油画展示了徐悲鸿刻画人物和动物的高超技艺。



今年夏天,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在中国内地以3300万元人民币拍出,曾创下徐悲鸿作品最高拍卖价。

为纪念香港佳士得成立20周年,佳士得拍卖公司26日在港推出亚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拍卖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竞投踊跃,多件拍品均以高价成交。(记者王敬中)




附。。。论马

来源: 两只黄鹂06-12-15

跟牛一样,马是很早被训服的动物。

属于龙山文化的山东历城城子崖、河南汤阴白营等新石器遗址出土过马骨,经碳素法断代验证,其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换句话说,中国人驯养马的历史至少已有4000多年了。



中国的早期典籍也大都提到了马的驯养和使用。

譬如《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譬如《尚书。夏书。甘誓》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 ;
譬如《左氏春秋》载,鲁庄公“十八年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珏,马三匹。”
譬如《论语》载,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譬如《战国策。卷一》载,“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瓿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
譬如《国语。周语下》载,“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

所有这些文献说明,中国古代早在夏已经开始使用马,到了周朝,马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了。
《诗经》三百多篇,涉及到马的诗就有近四十篇[1],足见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些马有黑色的,白色的,黄色的各种颜色,有迎亲的,拉车的,乘骑的,狩猎的,传递信息的,征战的各种用途。



《说文解字》说:“马者,怒也,武也”。马因为好胜善跑,早就被人们应用到了战争中。 上面的文献说明,中国古代早在夏朝就在战争中使用马。到了战国, 骑兵更是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有“司马”这样一个官职,它就是掌管军事的最高领袖,直接对皇帝负责,和司徒、司空并称三公,成为黄帝之下职权相等的最高军事行政和司法长官。在战争时期,大司马的地位更是重要,往往超越于司徒和司空,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二人。

中国的成语中,更有大量含马的成语跟军事和战争有关,譬如“金戈铁马”,“马革裹尸”,“老马识途”,“一马当先”,“兵荒马乱”,“兵强马壮”,“单枪匹马”,“厉兵秣马”,“马到成功”,“人仰马翻”, “千军万马”,“人困马乏”,“戎马倥偬”,“招兵/军买马”,“杀回马枪”,“横刀/强/戈跃马”,“大马金刀”,“弓马娴熟”, “枕戈汗马”,戎马生涯”,“放马华阳”,“马上得天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藏武库,马入华山”,“但使龙城飞将载,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无一不提到马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譬如譬如《红楼梦》里的焦大先吃马溺再吃马粪,《西游记》里的小龙马在关键时候让猪八戒去请回孙悟空,《水浒传》里的宋江为了一匹青骢玉照狮子马跟祝家庄开战,譬如《三国演义》里的关羽不为金钱所动却为一匹赤兔马而感谢曹操。

在其它《说唐》《说岳》《杨家将》《呼家将》等传统战争演义中,马更是和主人公等英雄的性格命运休戚相关,为大家流传下了不少传奇故事。

在后来蒙古兵征服欧亚大陆的时候,蒙古马的铁蹄更是成为最为关键的战斗力。


当然,马并不仅仅用在战争中。 马是比较健壮英俊的动物,所以马还被用来当作仪仗队和摆场面的工具。所以我们中国又有“高头大马”,“龙马精神”,“怒马鲜车”,“轻裘肥马”,“光车骏马”,“神龙马壮”,“香车宝马”,“驷马高门”等成语来表明人的地位身份和精神气质与众不同。

而对于少女来说,白马王子,青梅竹马也成为了最值得渴望的爱人和爱情。


[1]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々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 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皇皇者华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々征夫,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车攻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田车既好,田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白驹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 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駉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期,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駠有鱼,以车绎绎。思无邪,思马斯徂。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