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生活很无奈...zt

(2006-10-02 17:04:45) 下一个



               ·艾 琳·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近日海外的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刊载文章,报道有关美国政府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移民的消息。虽然我自己自从来到美国至今,从未尝到过没有身份,非法打工度日的滋味,但每当读到来自中国的非法入境者,在藏身的货柜车厢内被闷死,在海上被溺毙,非法打工时被拘捕、遣返等等的新闻时,都难免有物伤其类的伤感。我为我的同胞感到悲哀。谁没有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为何不惜抛妻弃子、铤而走险,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过被人欺凌压榨、东躲西藏,成天提心吊胆的生活呢?我知道,大部分偷渡客都是为了改变自己在国内的经济现状,所谓“穷则思变”也。不过,美国是不是真的那么好?挖空心思来美国,值得吗?

美国早在立国之初,就公诸天下,“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与“生命”和“自由”并列齐名。美国人的祖先也是这样飘洋过海,来到这块新大陆的。直到现在,美国也仍然是个移民的“大熔炉”。据美国政府的一项人口普查报告说,从2000年至2005年间,美国共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七百九十万人,其中有近半数为非法移民(三百七十万人)。国土安全部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05年止,在美的非法移民人数已超过一千万人。(数据来源《今日美国》“USAToday”)即使是对非法移民,美国也常常是网开一面。隔上若干年,便来一趟大赦,让非法移民合法化。所以对一些人来说,哪怕是举债几万美元,做几年牛马,苦日子总有熬到头的时候。俗话不是说,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么?

这些偷渡客的“美国梦”,究竟都是什么内容?弄到合法居留身份,找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或是自己开业当老板,挣大把的美钞;开一辆新车、好车,在高尚住宅区拥有一幢小别墅。还有什么?家里有儿有女,想生几个孩子就生几个孩子,不受计划生育的约束。而这一切,都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看过电影《北京人在纽约》、《不见不散》了吧?国内的某些文艺作品,有意无意间给大众透露一个信息-想成功,要奋斗,就去新大陆闯一闯吧。

文艺作品是不是“源于生活”是个问号,“高于生活”则是毫无疑问的。现实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这些“海外华人”,有机会回国探亲访友,观光旅游的时候,恐怕不会有几个人愿意坦然承认,自己的日子其实过得并非想象中的那样舒心惬意。“我曾经豪情豪情万丈,回来却是空空的行囊”,不过是歌里唱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嘛。

比尔当年是自费留学生,因为拿不到奖学金,只好在全职读书之余,打零工挣钱。号称是除了抬棺材外,其它种种脏活苦活全都干过了。有一年冬季的一天,雪下得特别大,全城的交通都停顿了,很多商店都关门歇业,只有他一个人冒着严寒,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沿街去派发报纸。就是这样赚来的辛苦钱,比尔回国探亲时也不能掉底子,尤其是当着年轻女孩子的面,就更不能示弱。他住的是高级宾馆,送礼出手豪阔。回国一趟,花光了积蓄,心里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了。

王先生60多岁了,好不容易在美国熬到了绿卡。在两个儿子开的餐馆帮工的王先生晚年寂寞,不禁起了回国娶老伴的念头。当然,王先生回去就不能说是给儿子打工了,而是摇身变成了衣锦还乡的餐馆老板。结果应征者众,娶回了一位年龄介于自己女儿和孙女之间的妖娆大姐。

某男在美国为业主看管房产,职责是代收房租、修修补补、油漆剪草。但对国内的人却美其名曰,自己是为某房地产公司当经理。从字面上来说,也没有错。

某女来美国留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在超市打工当收银员,却对国内的亲友说,谋到了一份专门作电脑数据输入,核算收费的工作,总之是闪烁其辞,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职业多少与“高科技”沾上一点儿边。

还有就是对自己的工资收入作“大跃进”式的“放卫星”。某人当个家用小电器的推销员,回国去却吹嘘自己的工作绝对“旱涝保收”,不管销售的业绩如何,每年老板都给个四、五万美元保底,外加佣金提成。让人觉得美国佬真大方,你不能为公司赚钱,也照样把你养起来。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好马不吃回头草”,哪怕在美国混不下去了,也不能打包回国。事实上很多人出国后,不管活得多落魄,口头上也总是个强者。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如果美国的日子真的不好混,那为啥还有这许多人对出国趋之若骛?凭良心说,美国也有其吸引人的地方。我刚到美国的时候,驾车横穿美国一趟,心里直叹息,“上帝真不公平,怎么把所有的好山好水都集中到一处了?”

这些年里,我已习惯了美国洁净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蓝天白云,房前屋后的绿树、红花和修葺整齐的草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系统。每次回国探亲,我都要重新适应国内挤拥的人流,污浊的空气,和因为污染而变得灰蒙蒙的的天空。看着高楼大厦越盖越多,禁不住杞人忧天般地耽心万一来一场地震、火灾什么的,这么稠密的人口,伤亡损失得有多严重。如果每次回国的日子间隔久了,免疫力有所下降,总得闹一场病。我家就在广州附近的一个小城市,不过是二十来英里的路程,而且近年来还开通了高速公路,但是一进入市区,交通就堵塞得举步维艰。进一趟城花上大半天的时间,感觉上就象是走了一次“长征”。实际上这丁点儿路,不过是我平常在美国上下班每天都走的距离而已。

美国人爱说好话,见面不管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打个招呼,说声“嗨”。“您这孩子长得真可爱”, “您这件衣服很漂亮”,让人听起来还是蛮舒服的。逛街上商店,总有人会给你让个道、拉着门。与人为善,到处可见一斑。而在国内,好话不值钱,就免了;抢道挤车讲究的是“适者生存”,你要想礼让,那就在一边呆着算了。

美国没有号召“学雷锋”,但却随处可见助人为乐的小事情。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也就变得容易信任人。在过去的几年间,我好几次在机场、火车站迷路走错了方向,都有素不相识的人热情相助,帮忙扛行李背包。回国探亲时,亲戚都对我说:“在国内你可别犯傻,陌生人帮你拿行李,那多半是想打劫谋财的。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公共场所和旅游点,我都被不断提醒,“小心扒手”!

说到公共治安,我一回到国内,就觉得没了安全感。城市里的居民都把自己关在铁栏杆、防盗门、防盗网后面。虽然是层层设防,安全却还是没有保障。因为中国的 “鼓上蚤时迁”太多,而且本领实在高强。我的父母家住五层楼之高,晚上还是被人撬开防盗门,将能拿得动的值钱物件洗劫一空。因为收获不丰,盗贼临走前还将带不走的东西一通乱砸。报警后,得到的忠告是,“以后最好在家里稍多放点现金,以免盗贼泄愤乱砸东西。”我在美国住过不少地方,只要是在“好区”,不敢担保“路不拾遗”,但哪怕你不关门,不上锁,也不必耽心会有小偷小摸。有一回我在卖房子的时候,连钥匙都找不着了。

在美国,人际关系很简单,人与人间相处相对容易。与人打交道直来直去,有一说一,从来不必猜度对方怎么想。比如说,你到别人家里去作客,主人问你,“想喝点什么?”你若回答说,“谢谢,不必了。”对方绝对当真,不会再跟你推推让让。在餐馆里抢着“买单”的事,美国人会觉得很稀奇。

我在国内的一位亲戚,闲来帮朋友修电器。末了朋友要请他吃甜点。这位亲戚一向不喜欢吃奶制品,看见甜点里有牛奶,就直截了当地谢绝了。但朋友却很不高兴,认为这是不赏脸。一再坚持要他吃上一碗。盛情难却之下,亲戚只好勉强吃了一点,结果难受了大半天。

美国人尊重个性,喜欢表现自己,而不必耽心别人看不顺眼,评头论足,说你太张狂。在这里“谦虚谨慎,戒骄戒燥”不算是美德。你若不哼不哈地埋头苦干,绝对是傻瓜。在美国做事得会广播宣传自己,让周围的人都注意到你。反正你有真本事,就用不着看别人脸色,不必刻意阿谀秉承、溜须拍马、请客送礼,与领导搞好关系。美国没有“铁饭碗”可端,失业、待业是家常便饭,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你要是另谋高就了,给你的老板打声招呼,就好合好散,原单位日后还能给你作个推荐什么的。原来的雇主若认为你是个不可缺少的人才,想挽留你的话,也会跟你说“老九不能走”,给你出价加薪。就业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你价值几何,完全是市场决定的。

我先生服务的公司的总裁,有一次到基层来视察。一位员工忿忿不平地质问他,“你凭什么一天就挣三、四万元,相当于我们一年的工资?”总裁回答说,“这就是我的市场价。如果董事会对我的业绩不满意,认为我不值这个价,是可以解雇我的。”自由经济就是这样,老板可以让你卷包走路,你也可以随时炒老板的尤鱼。

美国人对工作没有太多高低贵贱的讲究。薪酬高、福利好的工作,自然就有吸引力。我在上学的时候,教授就在课堂上很自豪地向大家说,自己是如何靠给餐馆送外卖挣钱上学的。又如在某城市,环卫处招聘收垃圾的工人,因为是政府工,饭碗相对稳定,福利又不错,招工时门庭若市。某连锁店扩展营业,打出广告招收售货员,起薪近四万元一年,相当于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工资,结果应征者众。

在美国,人们不苛求对口就业,改行是常事。“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某君出国前是医生,到了美国后又在医学院里学了若干年。后来想到毕业后自己开业不容易,当住院医生既辛苦,工资又不高。也就不再做年收入十几、二十万元的美梦,量力而行,连忙去修了个电脑的硕士学位。正好赶上IT热,在一家大公司谋到个电脑工程师的职位。收入虽不及医生,也差不了太多。

我还认识一位,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高才生。此人不仅学业出色,而且头脑敏捷,出口成章。自知搞纯科学的就业前景狭窄,在博士学位快完成时,突然转行学法律。几年不见,已摇身变成了一家移民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有人曾经说过,在美国很有钱的人和很穷的人,生活都可无忧。想想真是不错。有钱的不用说了,穷人嘛,有低收入补贴、公费医疗保险、政府公屋等等。后者有最底线(Bottom Line)兜着,死不了人;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美国给了你一片自由追梦的天地,现在可能还是在中不溜的阶段,保不准哪天就挤身成前者了呢。

 
归去来兮


电影《北京人在纽约》的开场白,稍作改动就可以用来描述新移民到美国的情况,因为对不同的人来说,这里既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新移民来到美国,还不如与魔鬼签订了协约的炼丹术士浮士德,:将灵魂卖给了魔鬼,而魔鬼还不能保证满足你的一切欲求,换来的仅仅是一个若隐若现的梦想。要靠近这个梦想,你得拼命去工作,慢慢地,人就变成了工作的机器和奴隶了。当年在国内时那种呼朋唤友,三五知己聚到一块儿,饮茶聊天打扑克,无所事事逛大街的日子,遥远得象是一百年前的事情。

有位朋友对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作了一个很生动的概括:无论你挣到多少钱,永远还是生活在高一层的贫困线上。此话怎讲?想当年刚刚登上新大陆时,能够月入千儿八百元,头顶上有一片瓦遮风避雨,每日有三餐果腹,就已经觉得很不错了。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熬到学位到手,才终于盼到有资本家愿意来剥削你。慢慢地,工资待遇算是不错了,但还是觉得车不够新,房子不够大,社区不够好——邻居的草总是比自家的绿。这让我想起当年老乡的话,赶车的人爱在骡子跟前挂一根玉米棒子,骡子就会拼命拉车,去追赶那根可望而不可即的玉米。我们这帮海外游子呀,其实跟那拼命拉车追赶玉米的骡子差不多。

有道是婚姻象围城,在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外面的人想进去。现在想来,此话用在已出国的,或想出国的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国内的“出国热”方兴未艾,国外的游子们却开始了新一轮的“海归”潮。我的朋友圈子里,大约有半数都在计划海归或已经付诸行动。在海外兜了一大圈,想不到最后“梦中的橄榄树”还得回乡寻找。从90年代末起,留学人员回国人数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据2004年的统计数字,海归回国的人数已达到18万多人。

九十年代初回国创业的人还是凤毛麟角,有那么个把回去的人,国内的媒体还会大肆宣传“拒绝高薪聘请,放弃豪华生活”云云。而现在不谈“海归”,好象都不够时髦。我看选择“海归”的动机不外有两种。第一种是幻灭。这类人大多数是在奋斗数载之后,实现了“美国梦”。回头看看,也不过如此而已。人性就是如此,只有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

俗话说“宁为鸡首,勿为牛后”。硕士、博士念完了,工作换了几次,薪水长了一些,个别人也弄到个芝麻绿豆般大小的一官半职。从表面上看,生活也算安逸稳定,但心里总有点儿不平衡。上司不见得有何德何能,偏偏就压著自己一头。有人形容那是一层无法冲破的玻璃天花板,于是成天郁郁不得志。回国就不同啦,再不用叹息“怀才不遇”了。不少人在国内的大企业里找到位置,官阶也来个“鸟枪换炮”。

回国后物质生活自然也不会差。不是说“海归”在国内能拿到比国外高多少的工资,而是国内的生活消费毕竟要比美国低得多。哪怕工资不比美国的高,甚至可能还低一些,但在衣食住行上的开销只占了实际收入的一小部分,也没有在美国时的种种经济压力。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全有了。有人说是,拿美国的工资,在中国消费,为目前的理想境界。当然,国内的税率也不善,对月收入10万元以上者,征税比例可达45%,而同等收入在新加坡的税率为20%,在香港仅为16%。

在美国生活单调,上班起早摸黑,忙得半死,回家还得买菜、做饭、洗衣、剪草、辅导小孩的功课……没完没了的家务事。回到国内就不同了,不请全职的保姆、管家,起码也请个钟点工,谁还亲力亲为干那些个琐碎的事情。不少人还有雇用单位配置的住房和汽车,两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日子过得风光多了。看来纸醉金迷的生活,只有“打回老家去”才有机会享受。很多 “内在美”的海归人士,不出一年半载,就另结新欢,重筑爱巢了。哪怕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海归”,闹家庭革命的也不在少数。

第二种人 “海归”的原因,还是幻灭。这类人在国外苦头吃过了,学位也念完了,却始终找不到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和归宿。我的朋友中就有好几个家庭是这种情况。丈夫毕业后找到工作就业了,妻子虽然在国内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女同胞还能自我安慰说是在“相夫教子”,赋闲在家的换成了男同胞,那简直是度日如年。最近震惊美加华人社区的双博士蒋国兵自杀案,就是这种典型幻灭的例子。蒋博士空有一身学问,却找不到施展的地方,家庭压力、经济压力之下,一念之差就走了极端。若能作退一步海阔天空之想,也就放下包袱,作“不如乘风归去”的打算了。对在海外没有施展拳脚机会的人而言,“海归”,未必不是一条退路。

回国与否,是人生的重大决定。我还是挺佩服“海归”们的勇气的。第二类“海归”或许回去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但对第一类 “海归”来说,回去有如背水一战,不能说没有风险。除非你已经打定主意要落叶归根,否则的话,放弃了在国外的工作和职位,日后若想再回来,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找回原来的位置了。“梦中的橄榄树”呀,究竟在哪里?无论如何,条条大道通罗马,哪些已经海归,或正在考虑海归的同胞,我衷心地祝福他们。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