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赖于别人的好评价而活”...zt
(2006-09-26 19:32:49)
下一个
·冯音捷·
任何蠢人都能炮制出一个规矩来,而且,一定有另外一些蠢人很看重它。 ——亨利·涉瑞
周末的下午,我们去社区公园跑步。在公园湖边的草地上,有几个人在放风筝。
在放风筝的人中间,有一位中国老人在熟练地牵制着一只巨大的鹰风筝。随着老人的收线和放线,那只鹰有时急切地下滑,有时缓缓地上升,有时离地面很近,有时平稳地翱翔在高空。老人风筝放得纯熟、潇洒。我们看得享受高兴。
旁边,还有几个放风筝的美国人。这些美国人有放飞机的;有放蝴蝶的;还有放蜘蛛超人风筝的。美国人放风筝的热情和快乐也很感染人。可与那位中国老人比,他们个个都显得笨手笨脚。特别是那个放飞机风筝的高大中年白人,他手中的线根本就管不了他的风筝。一阵风吹过,他的飞机冲上了天;又一阵风吹过,他的飞机又栽下了地。几个来回,飞机风筝就摔掉了翅膀和尾巴。
把话题从风筝转到人的心情,人的心情很像风筝。人的心情有时高、有时低、有时急切、有时缓松。可是,心情这个风筝由谁来掌管?是心情的主人?是他人?还是南来北往的风?
在中国长大,从小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那样做,别人会瞧不起你。”; “那太丢人了!”;“那样太没面子!”。如果认真地相信了这样的话,很可能,人就会太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是不是很有面子。由此,得到了别人的好评价或争得了面子,人的情绪就高涨,就愉快;听到了别人的否定或丢了面子,人的情绪自然就变得低落和压抑。当过多地看重别人的看法和面子时,人则时时需要别人的承认和肯定。有了别人的承认和肯定,人的心才会稍有安宁。这样做人和行路,人就很难掌管自己心情这个风筝。那掌管人心情的力量一定是别人和外界的各种风。
人群中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观点和做人的方式。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世界观和做人方式去看和评价别人。无论怎样努力,人都很难经常地使多数人感到满意。如果,只有在别人对自己满意后,人才能对自己满意,人的心情就很像那位美国人放的飞机风筝,时不时地要来一个倒栽冲。
人生在世,潮流多变,风云漠测。曾经时尚的东西,可成为时代唾弃的垃圾;曾经的大红大紫,可变得无声无息;曾经高权在握的,也可成为百姓一个。如果,只有潮流承认自己,人才能承认自己;只有风向上抬自己,人才能看重自己,人的心情虽然也会经历几次上冲,但心情的持久和最终状态只能是受伤和失控。
努力把握和修练自己心情的人,常用这样一句座右铭:“不依赖于别人的好评价而活”。别人承认,肯定,当然好。别人不承认,不肯定,人的情绪也不该有太大的波动。因为人本不应随着别人的不承认和不肯定而看低自己。 “不依赖于别人的好评价而活”不是提倡不在意别人的情绪,更不是提倡不尊重别人,它是人内心修练的一个目标。不断走向这个目标,人的心情会越来越不容易被外界的各种因素所打扰。而且,当获得了持续的好心情后,人还会给别人带来好心情,还会更尊重别人。
走过人生,如果希望对自己的心情能有较大的把控,那么,人就应有一套属于自己并符合公众利益的行为规范。为人,行事,人所依赖的应是自己的这套规范。只要自己认为做到了,人就要肯定自己,并对自己基本满意。别人的善意批评,可以作为经验和参考。别人的挑剔、贬低、或发脾气只能看成是一阵小微风。只要自己不允许,这些小微风根本就进不到人心里。因此,也影响不到人的情绪。约翰·伍德(John Wooden)这样对待别人的评价,他说:人应更在意自己的品格,而不是自己的声誉,因为品格表明自己真正是什么人,而声誉只表明别人怎么看你。如果颠倒了二者重要性的顺序,人很难成长,人也不会对自己满意。
可持续的快乐感来自人内心对自己的满意。为了对自己满意,人就要遵循自己的行为规范,接受自己和肯定自己。意识明确地做这种努力,人就是在训练自己掌管自己心情的本领。没有这种训练,很可能在经过很多风雨后,人表现得仍是不知所措和失控。我们见过无计其数的人,这些人垂头丧气、失魂落魄,只因为风潮转了向或向上抬他们的风已停。这些人是潮流和风的牺牲品,更是自己太依赖潮流和风而没有练就掌管自己心情本领的牺牲品。不想做这样的牺牲品,人就要训练自我接受,自我肯定,并遵循自己的行为规范去行事。通过自我训练,人就能经得住潮流和顶得住风。
当人能做到“不依赖于别人的好评价而活”时,人掌管自己心情的自如和熟练程度,就如那位中国老人掌管他的风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