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寻找远去的家园》开篇·伍zz

(2006-08-23 07:20:25) 下一个
《寻找远去的家园》开篇·伍zz

寻找远去的家园一路之上 ,翻山越岭。当摄制组车队驶入湘西王村,已是斜晖。这里是当年电影《芙蓉镇》的拍摄景点,摄影家李玉祥十年前,在这小镇拍下过精彩的作品。
(采访实录)
李棕瑶(天津电视台主持人):重游故地 ,您的感觉是什么?

李玉祥:惨不忍睹。惨不忍睹,可能是站在我的角度来说的。怎么讲,因为我觉得,跟我十年前看到的完全就不是一回事了,这种变化是太大了。

李棕瑶(天津电视台主持人):它最主要的变化体现在哪儿呢?

李玉祥:就是新旧掺杂啊。原来是一个到处可以拍的(地方),现在就根本无法拍了。

冯骥才(作家):现在中国的生态问题已经进入恶循环,转回来很困难了。时间就是这么快,就这二十年,但是人文生态现在已经进入恶循环。它的可怕就是我们仍然不自觉。我们在文革时期,破坏我们的历史文化遗存的时候是恶狠狠的,我认为那是四旧把它砸烂了才好。现在我们破坏都是乐呵呵的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旧貌换新颜了,我们可以住上宽大的、水泥的、现代更方便的房子,可以享受现代文明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葛剑雄(历史学家):我觉得就大多数人来讲,就整个社会讲,这些吊脚楼以前的古民居已成为过去。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老百姓永远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有权利去追求比较好的物质生活。那么另一方面,从社会讲,这样一种模式,你硬要维持它那也是不经济的,纳税人没有那么多钱,社会也没有做这个的必要,但是正像我刚才讲的,它就像我们走过的历史,就像我小时候的照片一样,那么我们要选择一部分比较典型的,值得保存的把它保存下来。我们愿意付这个代价,而且应该付这个代价,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子孙。

在湘西,那些曾经成片沿江的故园,吊脚楼已经难再,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和瓷砖。故地重游,摄影家李玉祥不曾料到,他曾经的作品可能已是最后的纪录。

(采访实录)
李玉祥:包括那黔州也是的,到时候,你看我那个《土家吊脚楼》那个书里头,那本画册(吊脚楼)全都在里边,现在都没了。两、三年前拆掉的,几乎都拆完了。现在除了凤凰还有,凤凰也没多少了。

冯骥才(作家):一个民族如果瞧不起自己的文化,不以自己的文化为荣,为尊贵,为圣洁,为自尊,这个民族是可怕的。在这样的一种文化心态下,我们再跟西方一撞击,我们经济又处于弱势,那么我们肯定被外来的经济和包括文化的强势冲击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把这样的一个完全松散的文化放到一个市场里边,有市场的卖方来挑选卖点,问题有多大?!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你说我们的文化遗存,它面临的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一个时代性的危机。你想想 ,我们的知识分子,他怎么能说,他没有责任来捍卫自己的文化,来呼吁我们的百姓,我们的公众爱惜我们的文化。要有文化情怀,要在我们的文化中,树立我们自己的尊严。

杜宪:现在咱们就看见那个老的吊脚楼了,我觉得这种老的吊脚楼恐怕也没有多少时日了

葛剑雄(历史学家):是啊,木结构在风雨中间,在时间沧桑里面肯定不能存在长久,所以我们就得赶快把它拍下来,留个纪念。一方面该留下来的留下来,然后留少量的。比如说这一边,你就不要在中间插进去其它(建筑)了,那么这个要花一点本钱,你完全依靠这住户他自己再替换木料可能不行。那么就要有规划,哪一些该真正保留原汁原味的,但更重要的,我就希望将来能够实际上是一些跟这样环境相适应的新的建筑,因为严格讲起来,吊脚楼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人们创造出来的。在当时,人家也说这是新的东西,那么现在就成为历史了。如果我们今天能够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方式,那么今天是新的,以后也就成为历史了。

历史与现实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矛盾交织出我们家园的现状。一位学者曾经感叹道:“当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弄明白这一切对我们实在的意义,而它们,一天天在我们的视线中加速的远去和消逝着,这是一种十分痛苦的滋味。那么怎么办?让我们首先来纪录它。”


(采访实录)
王纪言(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天津电视台和凤凰卫视,我们拍寻找(远去)的家园,我们把家园的定位:就是这样的,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这儿繁衍和生息的这样一种家园。那么随着我们时代的进步,随着我们改革开放,随着我们面向世界,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对自己的家园逐渐有点淡漠,或者有点忘记,那么从心理上和距离上来感觉,这个家园可能离我们渐渐地远去,於是这一次我们的取材,用一种电视行动的方法来寻找一下。我们想唤醒电视观众,通过我们的电视摄像机,通过我们的主持人和当地依然在这个家园生活的老百姓的接触,唤醒大家对家园的珍视。
(2001年7月6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