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徽州文化之形成原因
(2006-06-15 21:19:44)
下一个
转载自《徽学研究》
我用个"一、二、三",简要而概括地阐述一下,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特殊的社会构成,二条辉煌的对外通道,,三个独特的基本条件。
徽州,山多地少是人们要外出的一个原因。但中国山区很多,也都有人外出,并不是都能形成一种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
这要人一个内在原因谈起:徽州社会成员的构成,有一个明显特点:徽州人中的不少是中原的望族、名门或书香子弟。因中原朝廷更迭、战争频起,不少人逃到徽州。因关山阻隔道路不通畅,消息易断,遂隐名埋姓,生存了下来。另一部分是来徽州做官,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而徽州地处北纬28-29,气候适中,雨量充足,正好休养生息。祖上或者他们自己从外面来的,知道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徽州人如何走出徽州有两条路:一是行商,二是考官。,两者都必须有文化,"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猪。""十户之乡不废诵读"就形成了。行商,不少是苦出身,"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背上包袱带上馃,一步一步走到宣城,走到建平,走到梅渚、孝丰……,小路则由新安江而运河而长江,而全国以及世界各地。也有由阊江而鄱阳湖而湖广……,形成了"无徽不成镇"。徽商鼎盛数百年,遍布全国。读书,是徽州的一种风尚,而入仕是理想归属。状元是目标,进士是阶梯。在徽州,秀才是不起眼的,举人也不足提的。只有殿试录取的进士,才上了光荣榜(牌坊)。雄村一个村,明清两代出三、四十个进士,丞相都出了二个,现在还有牌坊标示:"四代一品"、"父子丞相"。仕途能进,文相武将;不能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首选经商。儒商,则成了徽商的素质特点。所以才有"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指学好的,都好。学而优则仕与则商并提,是徽州文化中一个特点。两条路走出去了一批批人。形成徽州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外"。在外面闯天下的,占徽州人的70%。所以,我们经常把一些外地人请回"徽州"(祖籍)。如江姓、潘姓、吴姓、汪姓、程姓、鲍姓、张姓等等。
由于徽州人做官做生意的多,又大量在外地。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创立了别处不具备的特有条件。徽商是徽州文化的经济基础;徽州大量官员及文人雅士不间断地加大了文化交流与吸取,这既是一种权力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基础;宋以后影响八百年的新儒学的创立者朱熹,历来标明:"新安朱熹"。他不仅认定是徽州人,而多次来徽州讲学、祭祖。南宋以后,徽州的暂时稳定与繁荣也为朱子学说的传播与扩散形成了促进力量。"朱子家训",朱氏后裔的"朱伯卢治家格言",在徽州都是家喻户晓的,形成了统一人们行为的思想基础。
这三个基本条件是在徽州特殊环境中出现的,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具备的。徽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徽州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儒家与道家、释家思想的厚实沉淀区,就是因为有两条渠道的不断进出,就是因为有一个思想规范。就是因为,徽州山区人,不是一种山区人的自我固守性格,而是既有山区人民的艰苦创业精神,又有中原人民的视野广大、心胸宽阔、努力创新的性格。
半个世纪以来,徽学研究到徽州文化概念的确定,说明她是实际存在,好有着很大的价值。已经由中国而外国,由汉文化圏扩大到欧美。正是因为徽州文化,是研究中国史,包括中国商业、企业、艺术、医学、教育、科技等等包罗万象的丰富内涵。尤其是现存的数万件徽州文化,一万多个地面古迹,都是极为生动的教材。宣传徽州文化,也是弘扬中华文化。文化上的认同,以及东西方文人差异的研究,东西方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的研究,都是徽州文化研究者的学术内容。而徽州文化,不仅是历史概念,又是一个清晰的现实。研究徽州文化,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宏伟事业。这个事业,不仅国内各地、各界许多学者、专家朋友有浓厚兴趣,许许多多外国朋友也表现十分热心。徽州文化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值得庆贺的。
徽菜是徽州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展一定程度的产物。所以。我讲徽州饮食文化之前,不遗余力先讲了徽州文化的内涵、意义与影响。学识肤浅,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