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徽州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
正文

第11集:文房四宝

(2006-06-14 01:59:33) 下一个
         伴随着徽州经济的辉煌,徽州文化也曾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流光溢彩,这当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推进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文房四宝的向前发展。徽州在文房四宝上所作的贡献,就足以让世人注目。

  徽墨的诞生地就是徽州,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因战乱携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定居下来之后,重操制墨旧业,而后,奚家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徽墨顿时名扬天下。

  自此以后,徽墨制造变成了传统工艺,各朝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徽墨不断推陈出新,到了清代,徽墨制作出现了四大名家,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这是绩溪县上庄镇胡开文故居,胡开文本名胡天柱,生于1742年,乾隆20年,胡开文到了当时休宁县城汪启茂墨店当学徒,由于干活勤快,不怕吃苦,不久被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乾隆47年,胡开文承继了汪启茂墨店,后来将“汪启茂墨店”改名为“胡开文墨庄”,开始了真正的创业之路。胡开文自立旗号之后,精益求精,在创新上更是下了大功夫,他摸索出了一套“岭耀彩”墨模,用它制出的墨,震动了制墨界和文坛,自此之后,他的后人将制墨业不断发扬光大。1915年所制的“地球墨”,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徽墨开始享誉世界。

  歙砚的兴起和徽墨很相似,唐朝时山西人移民至徽州后发现徽州一些地方的石头质地坚硬漂亮,于是,尝试着用这种石头刻制砚台,据说,曾经有一方金星砚台,传到了南唐皇帝李璟的手中,李璟一时惊叹,赞不绝口,连称“歙砚甲天下”,歙砚也因此名声大噪。

  歙砚的原料产于婺源县龙尾山,龙尾山位于高山峻岭之中,交通闭塞,采石工人往往要冒着生命危险,靠一锤一锤的凿,一镐一镐地挖,起早摸黑,采石的艰难愈显出砚石的珍贵。歙砚发墨而不耗墨,贮水而不吸水,润笔而不损毛,经久耐用,还有着质地细蜜、纹饰精美的特点。按天然纹理的不同,可将歙砚分为金星、银星、金晕、银晕、罗纹、眉子、眉纹以及玉带、紫心、枣心、豆斑、锦簇等名贵砚石品种。

  歙砚对雕刻的要求也相当高,它要求雕刻者既是雕刻家又是画家。在刻画人物上,能够把刻画人物的形态和特殊的那种人物的感情能够栩栩如生地刻出来,所以有神似而不是形似,这是雕刻家最重要的一点,能够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刻出来,这是
很了不起的。

  因为雕刻的眼上功夫最重,谋篇布局,就如同在画一幅精美的画一样,而且只能一次成型,不能有丝毫闪失。

  砚雕的功夫主要在手上,手劲要匀,持刀要稳,下刀要准,推刀要狠,同时在布局上要掩疵显美,不留刀痕。徽州历代都出现过一批雕刻大师,他们的雕刻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图案均匀饱满,刀法刚健,体现了徽州版画的风格。它们中的精品,鬼斧神工,师法自然、堪称国宝。

  文房四宝中的宣纸,就产在徽州附近的泾县,在民风民俗民情以及文化传统上,这里与徽州基本一致,宣纸的生产过程体现了相当的创造性和手工技能,至今,徽州附近及泾县的宣纸仍是全世界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地方。徽州在南唐时,也曾生产过著名的澄心堂纸。

  至于文房四宝中的笔,在徽州以及附近一带自古也有着制作传统。韩愈所著《毛颖传》记载,秦时大将蒙恬和王翦,在中山地区以竹为管,兔毛为柱,制作第一批改良的毛笔,而中山地区正是指的皖南一带的泾县,自此之后,这一带的制笔工艺,慢慢流传到不远处的浙江湖州,而湖州同样也是徽商聚集的地方,因为有着广泛的买方市场,这才使得湖笔大为兴盛。

  中国的文房四宝,作为产地,徽州可以说占有“半壁江山”,另外半壁与徽州或者徽州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徽州包括徽州附近的文房四宝的崛起和时兴,与徽商的“贾而好儒”有着相当大的关联。

  文房四宝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在徽州有着广阔的买方市场,有着雄厚的资金,和舞文弄墨的文化氛围,同时,在徽商漫走全国的过程中,他们又将文房四宝作为随身物件或者馈赠礼品,这样也使徽州的文房四宝享誉全国。徽州墨砚笔纸所代表的成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徽州文化的辉煌,也意味着这块土地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