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徽州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
正文

浮山

(2006-06-14 01:27:55) 下一个

        浮山又称浮渡山,山名源于其形。面积十五平方公里的浮山在枞阳县东北三十公里的白荡湖畔,三面环水,西连陆地,形如巨舟,浮于水际,独具海岛风光。

  “空灵观不厌,一步一蓬莱”,秀色可餐的浮山揽三十四奇峰、三十六灵岩、七十二幽洞、二十八怪石、三个大小天池,流泉飞瀑、松竹兢长。奇特的岩洞堪与美国印第安人洞穴媲美,大者形如石屋,小者曲折玲珑。峰、石千姿百态,有若玉龙独卧势,或如鹦鹉啄食状。金谷洞是最大的岩洞,在浮山东部,长约四十三米、宽十七米。岩洞内曲折幽深,灵鸟依拂,洞口花香袭人,侧有罗汉松挺立。

  游浮山必登首楞岩,其岩洞宛如高雅的石屋,内有石凳、石几,相传南北斗二仙曾在此对弈。有诗曰:“古洞高峰绕白云,崎岖曲径费攀登,棋盘洞内留残局,惹得游人话古今。”游人置身首楞岩洞,可俯瞰汹涌奔流的长江和饱览烟波粼粼的白荡湖。

  被颂为“浮山瑰宝”的是无以计数的摩崖石刻。自南朝梁代立“浮山寺”,宋朝仁宗赐寺名为“大华严寺”以来,浮山是千年的佛教圣地,僧侣道徒、骚人游客如织。名山古刹,风光胜景撩拨着游人的情怀,“独爱浮山好,幽怀几度来。”历代文人墨客、名流雅士即兴题书遍及峰峰洞洞。从四百多处记事记景的石刻看,年代远及唐宋,近及民国,题材含诗词歌赋,书法融草、隶、篆、行,字号或大或小,风格变幻多姿。远眺似鹏鸟、近观如大厅的金谷岩洞,壁上镶嵌“大光明藏”、 “森辟争严”和“仙凡此隔”三块醒目的石匾额。朝金谷岩向左行,相传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常卧此处,俗称“仙人床”,上有醒目的“梦与云游”四字石刻,流动着美的韵律。仙人床下有高约二米五环形石门,又称“紫霞关”,关之两旁有“雄狮”高踞张吻,“大象”垂鼻侍立。滴珠岩前天珠石,活脱脱像只旋螺。峭壁顶上一线天,泉水自天而降,虚悬无倚,如串串珍珠坠下,细瀑喷珠,飞花溅玉。描摩其天然景观的石刻举不胜数,如“一线天”、“天河坠玉”、“水天洞口”、 “天台幻境”、“飞雨岩”、“悬河”、“非人间”、“常泻四季雨,别当一洞天”等,独到新颖,文彩斐然。浮山以北有陆游擘窠大字“会圣岩”三字石刻,翠鸟修竹,游人至此,顿发崇圣怀古之情。据史料记载,宋朝天禧年间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河南郑州名僧远禄公(即园鉴大师)与宋文学家欧阳修曾于会圣岩旁对弈神聊,岩内“因棋说法”、“会心不远,圣域同登”以及对联“千里飘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就是对历史史实的生动写照。至今岩内还存其墓塔和石像。目睹周围的张公岩、陆之岩、雷公岩、朝阳洞等大小洞穴石刻和黄庭坚雪浪岩题诗石刻珍品,亦同样令人叫绝。明书画家、诗人雷鲤的诗作“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字迹刚劲洒脱,饱满丰润。

  号称“水上绿叶”的浮山,千百年间吸引了许多缱绻的心。仅据《桐城续修县志》、《枞阳县简志》和《浮山志》载,登浮山的历代名人有唐代孟郊、白居易,宋代王安石、黄庭坚、范仲淹、苏轼、欧阳修、陆游,元代赵之升,明代王守仁、雷鲤、何如宠,清代张英、方苞、戴名世、刘大魁、姚鼐等。在浮山讲佛的除宋远禄公外,还有明桐城居士吴澹宇在此讲佛时,弟子近千人。华严寺旧址前有圣旨碑记载。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方以智在此削发为僧,任华严寺住持,死后即葬在山上。清桐城派创始人之一的刘大魁为向后人介绍山史,特著《游浮山记》。

  《安庆府志》中形容浮山“玲珑幻异,别具奇观”。浮山不单具有游览地的奇秀景致,更是一个荟萃百家墨宝的艺术展厅。在这里,游人可以获得自然美与文化美的双重熏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