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家族背影
(2006-06-12 21:56:11)
下一个
这是一套似乎很普通的家谱,它的生长之地是旌德县的江村,1917年,清未翰林江志伊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始编修,直到1926年才得以完成。这套《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清晰翔实,从地理、人物、世系、志传、墓志表等多方面记载了江姓的延脉。上个世纪20年代,巴拿马万国谱牒大会上,《江氏宗谱》曾经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现象,和爱新觉罗家谱、曲阜孔姓家谱一道被会议代表研究,江村人江亢虎博士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会议。有谱在手,江氏家族的支脉分叶可谓一目了然:吾江氏系出颛帝玄孙伯益子玄仲,受封于江,今信阳东南有安阳故城,即其地也。”公元前623年,江国为楚国所灭,族人以江为姓,举族迁居济阳,又自济阳而临淄,自临淄而河南考城,自考城而汝宁江家宅自江家宅而处州,而山阴,而宣城,而金鳌里,而歙州,而婺源,而浮梁,而贵溪等处,其居族迁移不一也。
曾经有人认为,中国人的家族制度,在某种精神意义上相当于宗教,的确是这样。一个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就象是一棵蓬勃生长的树,先是发芽,然后是分杈,再分杈。树枝与树枝之间,叶子与叶子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徽州,几乎每一个姓氏都拥有清楚的脉络。徽州当地,历来就有“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的说法。所谓八大姓,是指的“程、汪、吴、黄、胡、王、李、方”诸大姓,再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和孙诸姓,则称为新安十五姓。这些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都有一部甚至数部家谱。每个徽州人,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几乎都能对自己的来历如数家珍。
这个村庄叫呈坎,位于歙县的西南部,这是徽州罗姓的栖集地,它同样也拥有着罗姓的家谱。当年,全体罗姓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把自己的家族分为好几支,即一甲、二甲、三甲......,每一甲设置一个祠堂,即一甲祠、二甲祠......,每个祠堂设立一个族长,由各甲人员推选而成。族长对全甲人员的教育、伦理、生产、生活之事负责。在此之上又设立一个部族长,对各祠堂之间的所有事情进行协调和总管。
祠堂,可以说是徽州宗法制度的集中体现。祠堂是祭祀的圣坛,又是维系宗族团聚的纽带,是正俗教化,宣传农业社会道德观人生观的地方,也是规矩行为、激励后进的场所。
祠堂有五大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祭祖,不忘记祖先,到现在我们还要祭黄帝陵;
第二,誉祖,自己过上幸福生活了,不能忘记祖宗作出的贡献;
第三,励学,比如族长把各家的子弟叫到祠堂来考试,考得不好,打你父亲的板子,子不教,父之过。使得这个家族都有一种好学上进的气氛,这也是好事;
第四,议事,它也是一个议事厅;
第五,执法,过去老百姓自我执法,你这个子孙不孝,赌博,拉到祠堂打他屁股:为什么赌博?这是群众自我管理的方法。
这座庞大的胡氏宗祠相当有名,它座落在位于绩溪县瀛州乡的一片开阔地上。环山抱水,座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它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大修,主持修缮的,就是当时的兵部尚书胡宗宪。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这样的宗祠足以显出家族的辉煌,也足以让子孙们产生一种荣耀感。跟所有家族祠堂一样,胡氏宗祠也有着天井,喻意还是“四水归堂”。但天井在祠堂里,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那是象征着人丁兴旺,家族源远流长,如天水一样长流不息。
曾有人认为,汉民族经历了很多次外族的入侵之后,不仅没有分裂崩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从文化上化解了这种入侵,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拥有一种严谨而周密的宗法制度。不管这种理论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种宗法制度所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那是外部暴力和打击很难割裂的!
在徽州,可以说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祠堂,有祠堂的地方就有族谱。有人说,徽州,是中国近古农业社会最有秩序的一个地方。这秩序,一方面是因为徽商积累的财富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徽州所拥有的严谨的家族制度。正是因为这种秩序的力量,使得徽州人有着格外浓烈的“乡土之恋”,它将浪迹天涯的游子与自己的故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