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徽州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
正文

浅谈安徽文化与徽州文化

(2006-06-08 17:07:50) 下一个
        安徽文化不限于徽文化。更不等同于徽文化。而是包含了淮河文化、 桐城文化、新安文化 ( 亦称徽文化 ) 在内的内容丰富、地域广阔、南北兼容的文化 。 
 
        众所周知,安徽省是清朝康熙六年,即 1667 年方才成立的一个省。虽然以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命名,但其管辖区域远不止于江南,而是远及江北乃至淮河以北。大江东去,淮河奔流,把安徽全省切割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区域。淮北是广袤无垠的平原,江淮是起伏绵延的丘陵,江南是郁郁葱葱的山区,并有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汊镶嵌其间。由于地形地貌、风物人情的差异,在长时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区域的各具特色的文化。 

        淮河文化。诞生于豫皖苏交界处,与黄河文化、楚文化、吴文化并立而又互相渗透。从春秋后期至秦汉的诸子百家,大半产生于淮河流域。仅在今安徽境内者即有老子、庄子、管子 ( 即管仲 ) ,汉代以降,刘安及其宾客所形成的淮南学派,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华佗为代表的医学,在中国历史上皆有着极高的地位。魏晋玄学的著名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刘伶都是安徽谯郡人。晚清,寿州著名的状元孙家鼐,与翁同和同为光绪帝师,曾任武英殿大学士,以吏部尚书兼任管学大臣,主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即京师大学堂 ( 今之北京大学 ) 。近代文坛由鲁迅倡导的“未名社”,其主要成员除鲁迅、曹靖华外,有韦从芜、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李何林。均为霍邱人。另一位著名文学家蒋光慈,同芜湖钱杏邨 ( 阿英 ) 共同创办了“太阳社”。再如皖北的萧县,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它的源起可上溯至魏晋南北朝,而现代又出现了萧龙士、刘开渠等艺术大师。这些生长于淮河两岸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都可以作为淮河流域人文荟萃的代表。 

        新安文化。其核心是徽学。内容极其丰富,诸如理学、经学,代表人物有朱熹 ( 朱熹自称“新安朱熹” ) 、江永、戴震、俞正燮;医学有新安医派;建筑学有徽派建筑和四雕 ( 木、石、砖、竹 ) 艺术。经济有徽商和理财专家王茂荫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惟一的中国人 ) ;国画有新安画派、黄山画派,成为大家者有渐江、石涛、黄宾虹等一大批人物;文房四宝,突出者为徽墨、歙砚,纸、笔亦有悠久历史。此外还有徽剧 ( 京剧主要来源之一 ) 、徽菜 ( 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 、徽派盆景,等等。 

        桐城文化。其中桐城派是影响最大者。早在桐城派出现之前,其地域所在古庐江郡 ( 即今舒、桐、庐、潜等属 ) 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以私人修史撰述丰厚,文风颇盛而著称。尤其是庐江何氏一脉,学者辈出,遍布世界各地;明末桐城方以智,集哲学家、科学家于一身,天文、地理、物理、医药、音韵、历史、诗词、书画,无所不精,是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爱国名臣桐城左光斗也是一位大儒。清初戴名世,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清代文字狱第一批受害者。
 
        至于桐城派,其代表人物前有方苞、姚鼐、刘大櫆,后有姚莹、吴汝纶等。 

        近代知名的桐城派学者还有大学问家、文学家方东树;史学家、教育家《清史稿》主纂之一马其昶 ( 通伯 ) ,现代著名学者则有:海内负有盛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哲学家方东美,女诗人、散文家方令孺;如此多的文化精英人物,在一段不算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如此集中地产生于同一块地域,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所以说,安徽文化不限于徽文化,至少包括了上述三大文化圈,有人可能会讲,那个省的文化都是多元的。但据我所知,有统一背景,相似文化内涵的省份为数不少。比如我们周边的江苏、浙江、山东等,用吴文化、越文化、齐鲁文化基本可以概括。但安徽则不同,中国的语言以长江分界,安徽地跨大江南北,中国的气候以淮河秦岭为界,安徽地跨淮河南北。因此,安徽是个过渡性的省份,南方人说它是北方,北方人说它是南方。安徽文化是复杂的,内容丰富的。把所有的皖文化都称为徽文化是对徽文化的一种混淆和泛化,也是对安徽文化的误解。当然,历史是一条长河,也许将来会融合,但至少现在还没有。 

        安徽这块土地并不富饶。秦岭淮河作为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旱涝频仍,自东汉以降,黄河又多次夺淮入海,造成严重水患。但安徽世世代代却人才辈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人文历史现象。 

        安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除刚才列举的之外,还有汉高祖的重要谋臣张良,楚霸王的谋臣、亚父范增,东吴的周瑜,宋代著名清官、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合肥人包拯,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张孝祥,扫平群雄、成为大明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伟大的哲学家戴震、京剧鼻祖程长庚、著名经济学家王茂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著名徽商胡雪岩等等。 

        近现代更是灿若群星,不胜枚举,有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通俗文学巨匠张恨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张治中,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 

        更有意味的是,在当今的国家领导人中,安徽籍的人占了相当多的数量,这也是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 

        再看台湾,在台湾的安徽籍名人,除了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抗击外敌入侵、保卫台湾的姚莹、唐定奎等等之外,近现代有影响的人物,政界军界有许世英、许历农、刘和谦、罗本立、汪道渊、郑为元、孙立人、郭汝霖、郭寄峤、王建煊、尹土豪、冯定国。教育科学文化界有胡适、苏雪林、刘真、李家同、张一真、方志平、严耕望、方东美、钟鼎文、江兆申、李奇茂、吴雪帆、杨亮功、杭立武、王唯工、王唯农等等,不胜枚举,据粗略统计,皖籍人物在台军警宪界获少将以上军衔者就有 232 人之多。 

        上述种种现象,原因何在 ? 除了“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这种十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之外,还有什么原因造就这人才辈出的现象,造就了某些地方的人才团、人才链现象,确实值得探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