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
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徽剧
(2006-06-23 15:42:31)
下一个
徽剧产生在皖南和安庆一带。明末皖南的戏班唱青阳腔和昆山调,二者互相融合产生青昆腔,又称四平调。稍后石牌艺人在滚调的基础上吸收西秦腔和当地民歌素材,逐渐从曲牌体脱出,产生一套唱腔,称石牌调,又称吹腔、安庆梆子。石牌调流传到安庆、桐城一带又演变为拨子。吹腔与拨子在演出中结合使用,融合为二簧腔,即现在徽剧的前身。
乾隆年间的徽班流行二簧调,乾隆五十五年,安庆徽班班主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演出,大受欢迎。接着,四喜、春台、和春班相继进京演出,徽剧名声大振,京城出现了“戏庄(即高级剧场)演戏必徽班”的景象。
二簧腔对各地许多的戏剧唱腔产生过重要影响。
从乾隆年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有据可查的徽班有60多个,规模最大的四喜班达到180人。徽剧著名的代表人物程长庚,一生主持三庆班,是精忠庙的会首,是继高朗亭之后的著名徽班领袖,京剧的开山始祖。
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成立安徽省徽剧团,收集徽剧剧本达800余部,整理出水淹七军、齐王点马、醉打山门、龙凤扇等传统剧目30多个。国家领导人曾经多次观看徽剧演出。徽剧的新生还得到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等戏剧艺术家的赞赏和祝贺。1978年徽州地区组建京徽剧团,使传统徽剧在其发祥地得到很好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