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在长江北岸、安徽省潜山、岳西两县境内,其主峰海拔1751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称为天柱山。天柱山古称潜山、皖山、霍山。称潜山,是因为主峰峻拔高耸而隐藏群峰之间。称皖山,是因为周王朝封皖伯大夫治政于此,曰皖国,故山名皖山,河名皖水。称霍山,是因为天柱山与大别山相连,古代统称之(江北)衡山,古衡山一名霍山,故天柱山一名霍山。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了一着赞美天柱山风景奇秀的诗“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诗云:“奇峰山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绝称人意......”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称。据说,称万岁山是因汉武帝南巡时,亲临皖山设台祭岳,敕封皖山为“南岳”,在祭岳时,人群高呼万岁,所以将此山称为万岁山。隋唐以后,南岳改为衡山,天柱山被列为国内五大镇山之“中镇”。其余四镇是:北镇医巫闾山(在辽宁省)、东镇沂山(在山东省中部)、西镇吴山(在陕西省陇县)、南镇地稽山(在浙江省绍兴)。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天柱山志》称天柱山“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可见其自然景色奇绝。
天柱山曾尊号南岳。据《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自浔阳(今九江)顺流而下,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遂使天柱山成为天下名山。隋文帝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天柱山的南岳尊号遂废。
天柱山素以雄、奇、灵、秀著称于世。奇峰耸于云端,林泉荟于山麓。主峰天柱峰海拔1488米。唐代大诗人李白泛舟于长江之上,遥望天柱,忘情地写了“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的绝妙诗句。天柱山有42峰、18峰、25洞、7关寨、3川、2堰、2河、2塔、2寺观。古松巨石,斗艳争奇;悬崖飞瀑,喷珠吐玉;云雾飘渺,变幻莫测。与名刹古塔、摩岩石刻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天柱山著名游览点是三祖寺。进入天柱山的南大门野人寨上行不远就到达三祖寺。相传,寺始建于南朝,现仅存藏经楼、偏房数间和屹立于寺前的觉寂塔。三祖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谷,谷侧陡岩直立,谷中流水潺潺,松竹遮天蔽日,称之为“山谷流泉”。山谷门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状如卧牛,称“石牛古洞”。相传,北宋人黄庭坚曾坐此石上读书,并自号“山谷道人”。在这里的一块巨石上刻有黄庭坚的诗和同时代大画家李公麟所绘的黄庭坚坐于石牛上的画像。这件珍贵的古代诗画刻石,现仍清晰可见。
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镌有“孤立睛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横书其上。“顶天立地”四个大字直书其下,气魄宏伟,令人惊叹。天柱峰左、右侧有飞来、三台两峰相峙,更显得气势磅礴。
天柱山飞来峰下的神秘谷被游人称为“天柱一绝”。神秘谷长约五、六华里,谷底由54个形态各异的洞穴组成,洞连洞,洞套洞,洞内有牖,有庭,有门,有石梯,有石栏。在暗洞中穿行,难辨东西,不知阴晴,压抑沉闷;但一出洞口,即见光明,又使人激动欣喜。
天柱山是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抗御元兵的大本营。义军领袖刘源结寨保民,在天柱山坚持抗元达18年之久。今西关寨右侧石壁上,仍保存着刘源亲自题写的石刻,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源据山设置的东、南、西、北、总等7个关寨,遗址尚存,可供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