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民间吹打乐,以蚌埠一带的唢呐班和怀远、颍上、凤台地区的花鼓灯锣鼓最具特色。蚌埠地区唢呐班民国时期已比较多,民间婚丧嫁娶、喜庆节日都请唢呐班演奏。唢呐班一般由唢呐、管子、笛子、笙、鼓、鑔、云锣组成,每班5~7人。演奏形式有走街、坐棚和对棚(两班在棚下比赛演奏)三种形式。艺人以蚌埠长淮卫人刘凤鸣(1912~1983,艺名东山)、刘凤桐(1919~1990,艺名西山)兄弟最负盛名。二人皆通多种管乐、尤精于唢呐演奏。东山用唢呐模拟戏曲惟妙惟肖。西山在中央歌舞团曾九次出国,共到30多个国家演出,受到赞赏。还在多个音乐院校兼课任教。他二人演奏的《雁落沙滩》、《百鸟朝凤》,电台经常播出,为大众所喜爱。花鼓灯锣鼓既是花鼓灯歌舞的一部分,也自成体系,经常单独演出。其乐器配置是花鼓、大锣、大镲、小镲、小铛各若干。鼓手右肩背带,鼓系左肩腰下,大锣以S形木棍固定在锣手身上。锣鼓演奏分登场锣、场面锣两类,节奏变化多端,热闹非凡。怀远有“千般锣鼓百般灯”之说,共和国成立后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班。以怀远常春利(1913~1992,艺名老蛤蟆),最为知名,他创作的《蛤蟆跳井》模拟刻画蛤蟆动作生动活泼。他的另一个作品《牤牛阵》模拟两军对垒,紧张激烈,气势磅礴。花鼓灯锣鼓现在已经被国内誉为中国锣鼓乐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