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徽州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
正文

安徽都市之世界级旅游风景区—黄山

(2006-06-22 14:34:27) 下一个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东经117°12'~118°53’,北纬29°24'~30°31′,分别与宣州市的绩溪、旌德、泾县,池州市的青阳、石台、贵池、东至县,江西省的景德镇市、婺源县,浙江省的开化、淳安、临安县交界。全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    

        出土文物表明,黄山市一带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活动。至迟在西周时期,就已有文化相当发达的定居居民。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先后属吴、越、楚国。秦设鄣郡,后改丹阳郡。三国吴孙权遣贺齐征服“山越”,设始新都郡。晋改新安郡。隋曾改为歙州,后复为新安郡。大业十二年(616),歙县人汪华起兵占据新安郡及宣、杭、睦、婺、饶5州,号称吴王。唐复改为歙州。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属吴、吴越、南唐。宋改歙州为徽州。明、清为徽州府。民国21年(1922)设安徽省第10行政督察区,辖6 县,治所休宁。民国27年成立皖南行署,治所屯溪。1949年4月全区解放。5月成立徽州专区,隶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治所初置歙县,后迁屯溪。 1952年8月撤销皖南、皖北区,徽州专区属安徽省。1956年1月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1961年重设。1971年改为徽州地区。1987年11月撤销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1988年4月黄山市正式成立,辖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和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

        黄山市辖3区4县,下设 43个镇,99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常住人口为137万人,其中屯溪区15.5万人,黄山区16万人,徽州区 9.1万人,歙县45.5万人,休宁县24.2万人,黟县9.4万人,祁门县17.3万人。全市共有家庭43.1万户,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09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8.9万人,占28.4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98.1万人,占71.58%。
  
        自然环境   黄山市境内具有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等多种地貌。地型以中、低山地与丘陵为主,次为山间谷地。黄山、九华山与白际、天目、五龙等五大山脉分别横列于南北两侧,山体海拔高度一般在400~500米,千米以上高峰星罗棋布。山地面积5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1%;丘陵面积35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36.1%;谷地、盆地面积12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9%。境内呈现南北两侧高、中部低的地势特征,以歙县、屯溪、休宁河谷平原为中心,南北两侧依次向丘陵、低山、中山逐渐抬升。 

        黄山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各占2个月,夏冬长各占4个月。热量丰富,雨水充沛, 3~7月雨热同期,7~10月光温互补。光能资源偏少,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偏低。云雾多,湿度大。夏洪秋旱,低温寒潮,对农业影响较大。

        2000 年,黄山市耕地面积52342公顷,  园地79544公顷,林地696104公顷,草地13905公顷,内陆水域31866公顷。全市地面水能资源蕴藏量55.82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21.77万千瓦。已探明地下矿产15种,其中金属矿7种,非金属矿8种。市境内各类植物3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 1403种。珍稀、特有树种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华东黄杉等。野生动物有兽类47种、鸟类129种,两栖类17种和爬行类33种。其中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14种,品种有梅花鹿、黑麂、云豹、大鲵、白颈长尾雉、穿山甲等。这里是华东木材的重要产地,又是著名的茶叶、桑蚕、水果、食用菌和中药材产区。名特产品中,祁红、屯绿蜚声中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三潭枇杷、徽州雪梨、徽州花菇、黄山贡菊等为珍中极品。

        市容市貌    黄山市不同于一般城市城区集中成片的布局,是一个亦城亦乡,新型带状(屯溪、黄山两个区政府所在地相距125公里)的城市,秀丽雄伟的黄山,就是这个城市的“街心花园”。

        建市以来,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久利用”的方针,先后在黄山风景区投资6亿多元,极大地改善了景区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条件。现在黄山风景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区。在打好黄山牌的同时,坚持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并重,努力做好徽文章,着手开发“两线”(南北自然风光旅游线和东西历史文化旅游线),积极建设“六点”(齐云山风景区、太平湖风景区、桃花源景区、屯溪老街、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徽州古民居),并开发了一批新的景区景点。目前,齐云山已跻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列,屯溪老街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黟县西递、歙县牌坊群等一批景点也十分火热。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发启动。

        建市以来,先后投资20多亿元修通了屯黄路等8条旅游公路,太平湖大桥、玉屏索道、太平索道等一批重点设施相继建成。徽杭高速公路、屯溪滨江东路改造、股份大道和农贸大市场、建材大市场等一批跨世纪骨干工程已动工兴建。铁路客运延伸至北京和上海,开辟了至香港、日本的包机航线,国内航线达20条。口岸建设得到加强,黄山海关运行良好。4D级黄山机场扩建、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和黄山松线虫病防治项目争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宁屯22万伏输变电工程投入使用,覆盖全市的立体通信网基本形成。农村公路交通大大改善,小水电稳步发展,基本实现村村通电。城镇建筑步伐加快,建制镇达42个,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取得很大进展。新建一批骨干商场、商品和娱乐场所,城市建成区面积明显扩大,城市化水平达到25%,初步形成了以黄山风景区为观光、游览中心和以屯溪、黄山区为接待、集散中心的旅游城市格局。

        工商企业    2001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8.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5亿元,第二产业26.3亿元,第三产业42.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37元。

        黄山市的工业主要有机械、电子、化工、建筑建材、丝绸、医药六大支柱、32个行业、100多个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并且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势骨干企业和拳头名牌产品。形成了一批名特优工业产品,其中国优名牌工业品4种、部优30种、省优70种;朝阳微电机、金马摩托车仪表及永新复合包装材料产销量分别居全国和华东地区同行业之首;“祁红”名茶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六味地黄丸(液)、西园喉药、多功能工具机等产品畅销全国,享有盛誉,工业出口产品达29种。文房四宝中的歙砚、徽墨、漆器工艺等一批传统产品依然焕发异彩,驰名中外。

        旅游业是黄山市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全市拥有一、二类旅行社15家,三类社50余家,涉外宾馆3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7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年接待能力达到800万人天。冬游出现火爆局面。 2001年,黄山市旅游业再上新台阶。全年接待游客62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5.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1.2亿元。其中创汇5000万美元。黄山风景区入境游客量和经营效益双增长。区县旅游景点旺盛成长,黟县西递、宏村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黄山西海大峡谷、花山谜窟和徽州文化园、歙县徽园对外开放。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245.2万美元,全年出口总值2355.6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6.04万美元。

        科教文卫    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得到实施。2001年,黄山区、屯溪区、歙县、黟县、祁门县先后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行列。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发展显著,全市累计发展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6家;累计开发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42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1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4.5亿元,实现利税2.08亿元。各类教育在发展中不断优化结构,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2.53%o。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事业与经济互促发展。

        黄山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以徽商、徽剧、徽雕、徽菜、徽州朴学、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和徽派盆景等经济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名闻遐迩。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州学与敦煌学、藏学一起成为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三大学派。

        名胜景点   黄山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黄山是联合国自然与文化保护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是联合国文化保护遗产。境内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市级8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黄山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景“五绝”与一体,自古便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誉。黄山周围景观簇拥,相映生辉。著名景区有太平湖、齐云山、牯牛降、清凉峰、黟县古民居、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屯溪老街和花山谜窟、潜口民宅和唐模水街及“山水画廊”新安江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