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给人呈现了一个矛盾统一体,它长期在崇尚儒学的背景下,不仅人才辈出而且还造就了和谐安宁,理性平和的社会秩序,以及重视人伦传统,但却封闭保守的心灵结构。在很长时间内,徽州都是在延续着传统,缓缓地踱步向前。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轰开,中国早熟的农业文明,突遇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一夜之间,天翻地覆。在新旧交替,传统尴尬异常的背景下,一些跨时代的人物挺身而出,徽州也不例外。它没有被时代扔在背后,在这片土地上,由于裂变而诞生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胡适,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1895年回到家乡绩溪县上庄。胡适乳名嗣糜,学名洪驿,字适之。他父亲胡传,曾经担任过台湾的知州和统领。胡适幼年在徽州接受了九年的启蒙教育,传统的程朱理学在他身上有着深深的烙印。1904年,跟许多徽州子弟一样,胡适从故乡前往上海求学。在那里,胡适接触到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思想。1910年胡适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求学。1914年获文学士学位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胡适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一生获得了36个博士学位。这个记录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
1917年1月,胡适尚在美国时,便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7年,胡适毕业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中国哲学史。
他做学问的主要兴趣和主要成就,是在人类思想史方面。他早年写的中国哲学史,尽管只有上卷,但是,他运用了当时较为新颖的较为合理的方法来做学问。这一点是划时代的。
1918年胡适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宣传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文学运动。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
对文学来说,他最大的贡献是首倡白话文,首倡文学革命,并且提出了新文学的八个要点。由于他的这种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大潮流,因此当时的文学革命很快就在全国普及了。
胡适幼时由母亲作主,与邻近的旌德县江村女子江冬秀订婚。1917年,胡适的母亲怕婚姻有变,假装有病,急电召回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胡适是一个孝子,当他回家得知事情真相后,虽然心中极不愿意,但也立即遵循母命,步行20来里山路迎娶了江冬秀。洞房花烛夜,胡适只是自我解嘲地作了一副婚联。“三十晚上大月亮,二十八岁老新郎”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胡适与江冬秀这段旧式婚姻,虽一度出现波浪,但由于胡适性格宽厚,有能遵循传统道德,所以一直维持着这个旧式的婚姻。一直到1962年胡适在台湾逝世。从这一点看来,胡适的确堪称新文化的闯将,旧礼教的楷模。
胡适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矛盾的人,他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婚姻上,还更多的体现在他的一些文化主张,甚至是政治主张上。这些决定了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无党派人士,一个诗人,一个教授,一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一个谦谦君子。这个徽州人,的确继承了徽州的很多传统,读书勤奋,明白事理,温文尔雅,做事认真。
当然,胡适也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他不是没有可以非议之处,不是没有可以批评之处。任何人都应该是一分为二的,对胡适也不能例外。
现在,胡适的故居已按原貌修复,(绩溪县政协副主席 罗晓锦)“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绩溪县委县政府积极努力,修复修缮胡适故居。这几年来,前来胡适故居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们欢迎海内外各地的朋友,来胡适故居参观指导。”
胡适一生写了很多诗,在这些诗中,表达了对于爱情以及友情的歌唱,当然还有对故土徽州的眷念。
可能是因为胡适以及家人,格外的喜欢兰花吧。胡适故居中的很多木雕,都精致的雕上了兰花。在1922年的《新青年》上,胡适曾写过一首题为《希望》的诗。“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胡适,就似乎带者徽州的兰花草,走向世界的。他对于兰花草的思念之情,实际上就是拳拳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