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致某大师们之学生、某人之后人之老师徐军(曾用名),徐浚清(现用名

(2006-06-04 23:45:38) 下一个
致某大师们之学生、某人之后人之老师徐军(曾用名),徐浚清(现用名)及先任太太某派之传人张丽丽(曾用名),张莉莉(现用名)的公开信(注:本人加一连串定语是为了其当事人对号入座,他人有同名同姓者别张冠李戴)有些事不该公开回信,但是这是不得以的办法。因为你堵塞了任何沟通的渠道。这封信一直在写与不写的挣扎中,一是事务太忙,不得分身,二是,往事并不都是美好的。所以不愿意过多的触动心底的弦。年纪大了,更想追求一个平静的日子。另外事到如今,你给我姐的信,已给默楠看过了。对她我只能说为她我舍脸努力过了。但是有几点问题还是想表达清楚,首先是为默楠,她尚年幼,成人的事务给她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事到如今,因为你的自私对她的伤害仍在继续着。其次是澄清事实,以免你总是误导你周围的人,特别是你现任太太张莉莉女生。似乎是谎言重复了多遍,就变成了颠覆不破的真理。这就成了在这几个月的挣扎之中,我最终要写这封公开信的理由。一、想出国绝对不会选择你当年嫁给你是因为你穷首先我要告诉你,我从来没有想出国。如果我当年想出国就不会选择你—— 徐军(曾用名);徐浚清(现用名),当时就会跟某人去美国了。在学业上我不是一个向往象牙塔顶部攀登者,我怕累着自己。我从小长在北京,我喜欢北京的城市文化、人文气氛和四季分明的气候。我也更习惯用北京人特有的方式表达,表现我自己。北京对我的情愫和风格有着深深的影响,我觉得生活在北京最舒坦。要我到另外一个国家,与另一半攀登语言高峰,然后将用半生不熟言不达意的语言,蹭入主流社会,表述自己那在北京文化的熏陶下的丰富的思想与情感。我觉得那样活着很不爽。再说,出国并不意味着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成功,反而人生变的刚艰辛了。自十六年前分开之后,我含辛茹苦的带着默楠。拼命的为我们母女的生存及能活的更好挣钱。今天,我们有了我们的生活。你在国外仍在追求的东西,我们已经有了。到了这个年龄,难道要我放弃这些,到国外重奔小康?年轻时我都没有这个兴趣,更别说现在了。当年选择了你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穷。在我们都年轻的时候,你有什么资本?你英俊吗?除了个子高些,似乎没有。你有钱吗?连正式工作都没有,被清华大学某实验室借用。你有可荣耀的家境吗?你家住在北京城的北边,马甸附近一条破旧的胡同,一间惨败的小平房。你母亲的卧室是在这间小屋后面自搭的小抗震棚里。你母亲每晚都会按时守在那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前,那是她一天生活中的亮点,给她那重复而乏味日子带来了娱乐,同时也给这黑暗低矮的小屋带来了一丝光亮,你母亲已困得头都抬不起来时仍要硬撑在这电视机前,企盼着下一个节目高潮。这种景象现在还时常历历在目。第一次去时的那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能深深的理解你完成大学学业的不易。很受这种奋斗精神之感染。当我第一次带我父母去拜会你母亲的时候,他们大吃一惊,尽管我此行之前已经吹了很多次风,但那种环境还是大大的出乎了他们的意料。然而由于在那个年代我们所受到的局限性的教育,我那幼稚的理想主义,和不切实际的浪漫情怀,一再贬斥那些嫌弃贫穷的行为。所以“穷”当年没有列为我选择的标准之中。随之而来的生活教育了我,让我明白的很多的道理。一个人的情操、性格、情趣、境界和观念的形成与其成长时代的大背景、生活的小环境及家庭的状况,是何等的分不开啊!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得什么是爱情和怜悯的区别。也不知道知识不等于文化。以为学识上有建树也必是有修养的人,误以为大学生都是知书识理者。不晓得大学的专业教育只是强调技能的培养,而几本高等数学书对人在人文修养和理念与信仰上没有太大的帮助。那时,整个社会都太看中学生的智商,而忽略了对情商的强调,••••••等等这些无知,当我们走近和走进时,才慢慢的认识。乃至意识到其重要性,所以也注定了这个结合不会有圆满的结局。http://spaces.msn.com/holdingfirmtothetruth/http://www.blogcn.com/u2/15/97/tribulations/index.htmlhttp://www.chinablog.com/user3/tribulation/archives/2006/79909.s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