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师志愿者

欢迎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进来讲讲您的异国执教感受及见闻,我们共同努力,传播伟大的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多的朋友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正文

'汉语热'背后是中国机遇

(2006-08-16 02:03:30) 下一个
  在今年两会期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用中文提问的外国记者居多。特别是在李肇星外长的记者招待会上,所有外国记者都是用中文提问的。除个别记者的个别句子不易听懂外,其他表述都比较清楚。 

  这一新现象引起人们的注意。看来,“汉语热”不仅表现在国外,在国内也有体现:到中国大学学中文的人明显增加,到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会说中文的也越来越多。过去,见到外国人说中国话,大家会很惊奇,如今已司空见惯。 

  从要求提供翻译到自愿说中文 

  想当初,当外交部宣布每周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不再提供英文翻译时,不少外国驻华记者表示不快和不解。“不快”,是因为不懂中文的外国记者工作起来不方便了;“不解”,是因为中国天天说开放,说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怎么连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都不提供翻译?记者听不懂,又怎么把你的立场准确传播出去以争取理解?可从事对外工作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找不出几个国家举行记者招待会还提供翻译的。听不懂?你到这个国家来工作,不学当地语言能行吗?当然,后来外交部从提高效果和效率出发还是提供了同声传译。 

  现在,外国驻华记者不但不提意见了,反而自己自愿用中文提问,这说明外国驻华记者的中文水平提高了:外国驻华新闻机构意识到,派驻一个懂中文的记者对开展工作越来越重要;外国驻华记者也意识到,懂中文,是吃“中国饭”的必要条件,不懂中文却想在中国从事新闻工作会越来越难。 

  “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外掀起了“汉语热”,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总的说来,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离不开中国。但对一个个具体的人来说,恐怕还是他们意识到,学会汉语,就可以更容易找工作:在本国教中文,和中国人做生意、搞合作,到与中国有往来的公司供职,到中国当工程师、当教师、当记者,甚至到中国当外交官。可见,“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国力的提升,是“中国机遇”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和他们的国家一样,想搭上“中国机遇”的快车。你不想宣传都不行,人们还要主动去报道你的立场、你的情况,因为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立场,需要听听中国的说法,需要了解中国的动向。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你怎么宣传中国文化多么灿烂,中国资源多么丰富,中国市场多少巨大,都不会有多少普通人自愿学汉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市场经济在起作用:市场对学汉语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大。 

  可以从反面得到验证的是,某个世界通用语言,这些年来学的人越来越少,包括中国在内,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学,为什么?因为学了也不易找到工作,反而耽误了前程。这个国家想了许多办法,投入不少钱,在世界各国鼓励人们学,可收效甚微。 

  这就告诉我们,在对外工作中,有许多东西应顺其自然,不可强求。条件不具备,你付出的努力再大,也未必能够达到目的。我们不必绞尽脑汁去“催熟”,去“创造”。过去我们爱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国内、对国外都有这种提法,这多少有些主观、有些武断。比如,对外招商引资,你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一定的市场潜力或某个领域的优势,不管你到国外搞多少次招商引资洽谈会,都不可能吸引多少合作者。反过来,你的投资条件基本具备或具有某个优势之后,不去“招”人家也会来,适当“招”一下,来的人会更多。这是“势”,你顺“势”而行则易,逆“势”而行则难。这个“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出现的,而是许多人经过许多年的努力才逐渐积累起来的。 

  对“汉语热”应坦然处之 

  回过头来说,对当前国际上出现的“汉语热”,我们可以适当看得淡一些。有人愿意学,这是好事,教育界、文化界可以做一些交流和辅助性工作,为国外教中文的学校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提供一定的中文教师和中文图书,但不必打肿脸充胖子,毕竟我们国内的教育水平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我们还有许多孩子买不起书、上不起学甚至上不了学,更需要钱、需要教师,而后者更为紧迫,也更重要。有人愿意到中国来留学,我们也宜量力而行,除了向不发达国家提供一定的资助外,该收钱的就要收钱,不必照顾。这也是国民待遇,不歧视外国学生,也不优惠外国学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kangtahot 回复 悄悄话 > 谁有那么多的时间每天送小孩去中文学校呢?在家,谁又有那么多精力,或者说能力教自家的小孩。

> 你傻,上网呗。但好的真的很少。

> 其实有一个,虽然名字很难听,叫什么绝色中文,网站很好记,yes 的后面加 com.cn。值得一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