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清longhair

走走看看, 天天天蓝; 风清云淡, 轻舞飞扬
个人资料
longhair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看 ”繁花“

(2024-01-13 21:05:40) 下一个

这段时间,实时追完了”繁花“。多年没有实时追过任何剧。能想起来的,还是二、三十年前了在广州追港剧的那些日子。

看得蛮上头的。看完意犹未尽,又看了好多与剧相关的或发散的文字和视频。故事原型、剧情解读、人物分析、观后感概、发散联想等等等等。都蛮有意思的,不过,太杂太多,认可、认同和共鸣程度也各不相同。

先转贴一篇,我觉得角度比较特别、但是”上坡路“”下坡路“一说,想想也不无道理的一篇吧。虽然,我小说之前没读过,现在也只是刚刚开了个头,看了五章而已。

https://mp.weixin.qq.com/s/J9rhI5pQ4ugGxCgLAYADHA 

《繁花》落幕,这是最后一场关于上海的春梦|二湘空间

文/法兰克

   《繁花》落幕了,我也快要离开上海了。

《繁花》的小说我看过两遍,为它写过文章做过视频,感情很深。但我不是原著党。我什么党都不入。

 

《繁花》电视剧跟小说是两个故事,有什么不可以呢?东邪西毒跟金庸有什么关系?一代宗师跟叶问又有什么关系?

 

小说原著是在上坡路上揭开不堪入目的里子给你看,那个繁华盛世底子里是一片荒芜废墟,你看见了吗?

 

这些不堪和荒凉在今天的大环境里不可能成为电视剧,这些我们都懂。

 

《繁花》的小说是自然主义。《繁花》的电视剧是浪漫主义。

 

所以,电视剧《繁花》是在下坡路上回望上坡路,望到的一定是好的,一定是美的,也一定是虚的,一定是stereotype(刻板印象)。

 

Stereotype也能出好作品吗?所有的美剧都是stereotype。《繁花》就是一部讲上海话的美剧,一个让人愿意相信的上海的stereotype。

 

电视剧的《繁花》有两条叙述线,一条是商战故事,一条是女性成长故事。上海刻板印象的两个面相。都拍出了丰富感和新鲜感。

 

丰富感是每个人物都有苦衷,都在剧里获得自我辩护的权利,都不是工具。想想梅萍,小江西,卢美玲的最后一场戏,都曾可恨,可怜,但也各有尊严。

 

新鲜感是灵魂人物的选择超出俗套。汪小姐拒绝宝总的凯迪拉克和生意机会,玲子要宝总退股夜东京,李李转身不吻阿宝止于握手,关键时刻转手卖掉至真园,谈生意不谈感情。所谓俗套是什么?是小女子依靠霸总,怨女原谅浪子,佳人拯救落难英雄。俗在哪里?观念的恶臭。《繁花》新鲜在哪里?是低到尘埃里仰视女性的眼光,是宫二的六十四手,你叶问看不到。

 

小说《繁花》里的女性全是被调笑,被偷窥,被伤害,被击碎,被牺牲,被献祭的命运。小说原名叫上海阿宝,小说的《繁花》是男人看女人繁花凋零。沪生,小毛,阿宝三个男人视角。电视剧的《繁花》是女性挣脱男性独立盛开,从这个角度看,电视剧才真的配得上《繁花》的名字。小说更像上海阿宝,每个男人都是阿宝,女人在男人眼里都是花。

 

我珍惜这出叫《繁花》的戏,这可能是最后一代能用上海话演戏的演员了。这可能是我们能看到的最长的王家卫的作品了。这可能是我们能公开做的最后一场关于上海的春梦,最后一个能用记忆篡改的美好时代了。我当然明白,现实里的黄河路没有那么繁华,现实的成功背后不是温情,而是赤裸裸的剥削压榨,是权力,而不是权利,是依附,而不是独立。但我愿意相信我们确曾经历过那么一个时代,确曾拥有过那么一种希望,确曾如此美好的活过。

 

电视剧《繁花》一定不是王家卫一个人的创作。剧作甚至50几首老歌配乐一定出自上海的编剧主创团队。王家卫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准确踩中每个上海人的怀旧痛点。改编方向,视觉风格,选角,剪辑节奏,某几场定调的核心戏的场面调度和设计,一定来自王家卫。这些是核,也是框架,配上扎实精确的戏和歌,才有了这部《繁花》,一部能指和所指都发达的好戏。

 

《繁花》的最后一集,黄河路上的杂货店改名叫“过客”,我心里一痛,突然想到,我也终于成了上海的过客。

 

上海是什么?是我私人的历史。我们评说《繁花》,或褒或贬,我们都不是在说《繁花》,我们都是在说那个私人的上海,我们都只是在说自己。

 

然后,顺便说几句自己的随感吧。

剧开篇时,很多读过原著的人,总觉得和读的小说是两嘛事,很难跟上剧的内容和节奏。我没读小说,所以,很容易接受这个剧的情节。因而,看得也就挺顺,没感障碍,除了刚开始的确有些觉得不象上海、象香港。 

我看的是上海话版,因为剧是上海话拍的,后配的普通话,所以,上海话版应该更原汁原味。其实我不会说上海话,不过对江浙一带的话相对熟悉,所以,看起来还蛮顺,虽然也时常需要看字幕。

胡歌,  我之前没看过的任何戏,包括大热的《琅琊榜》,所以,完全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心态。”繁花“里,他演得很好。无论是阿宝还是宝总,都让人信服的,毫无违和感。不过,奇怪的是,虽然他帅是帅的、腔调是有腔调的,却没能象高以翔一样,因剧把我圈成他的粉丝。或许,因为,我对剧外的他还了解太少?:)

汪小姐,  在网上,尤其是城里的影坛,看到有些人特别反感她的声音,觉得一个大学毕业在外贸公司工作的人,怎么可以或者可能说话这么大声这么吵。其实,这世上有天生轻声细语的人、就有天生大声响亮的人。一直记得,在来加后刚开始工作的那个公司,有个女同事,就曾经感慨过:老被人讲我说话声音大,可我天生就是这么大声音,都不知道怎么小声音说话呀。当时,我跟她特有共鸣,关于天生声音大这点。不过,跟她这个天性自由的加拿大人不同,我在几十年的规限之下,已经学会了尽量控制自己的声音。当然,这只限于必须的场合和情绪非常稳定的时候。不然,一着急、一来气、一不注意,声音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所以,对于要经常共事的人,我一般都会一开始就告诉他们这点,以免回头被我的大声”吓“着。:)

玲子,我喜欢在东京的她和离开旧夜东京之后的她,却很看不上跟宝总一起开夜东京时的那个人设。尤其是,自己把买价2,600的耳环,谎称价值为26,000之后,她居然在知道进价只有200时会那样的跳脚谴责 —— 这是怎样的双标呀!

李李,开始的几集,一直觉得她就一付老”端“着表情,没啥变化,象腊像。不过,后面慢慢演得比前面好,且越来越好,仿佛她在拍剧的时段里打怪升级了一般。尤其是与玲子在至真园的那场戏,和在海边车里的那场戏。前者细腻,后者动容。还有,我很喜欢她把头发挽上去的样子。

剧里大大小小的角色都很鲜活、很动人,让我看得很投入。唯一时不时让我出戏的是卢美琳。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她是谁演、也不知道范湉湉是谁。但是,剧里第一眼看到卢美琳的戏,马上就想到了”功夫“里的包租婆。而且,整个剧里,卢美琳从头到尾,在我眼里,都是”包租婆“的存在。结果,原来,她还真就是包租婆的扮演者。我没看过她任何其他的片子,不知道她在其他的电影、电视剧里是不是也如此。不过,于我而言,既然卢美琳一直还是包租婆,那这个角色的塑造就欠成功了。

剧已终,小说才开头,等读完,如还有感慨,到时再来码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longhair 回复 悄悄话 更正一句:

刚才在手机上偶尔看到一个视频,才发现原来我看过一个胡歌演的剧,叫“猎场”。我是因为万茜去看的那个剧,居然连男主是胡歌演的都忘了。:)

现在这种老片的片段视频都出来了,9成9是趁繁花热闹的吧。:))
longhair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坚持原则' 的评论 :

再坚持一下不?好些朋友说九集、十集之后,就渐入佳境了。:)
longhair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haha...握手握手。 对了,新年快乐!上次在园子里见到你还是秋天呢。:)
坚持原则 回复 悄悄话 看了几集,觉得拍得太夸张,那几个老板娘感觉像周星驰功夫里包租婆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多谢分享,很多和你同感。尤其李李和卢美琳,哈哈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