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年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个人资料
小米和小麦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Sad Town, 温哥华

(2018-01-23 23:20:30) 下一个

 

 

 

这张片子摄于2013年,胶片。

一如温哥华冬季湿哒哒的日子,那天我经过这一间咖啡屋,看到窗玻璃因为室内外气温的不同而产生的雾气,就买了一杯卡布奇诺坐在了窗前。耐心地等了半个小时,拍到了这一张。对面蓝色的房子,是一家很有名的二手黑胶唱片店。

一直很喜欢这一张,也由此喜欢这一家咖啡屋。前几年曾经和博客朋友一起玩,写了几篇“见光”,其中一篇虚拟的故事,用了真实的情景,就在这一间咖啡屋:

“今天,木格子窗玻璃旁边,撒满阳光的木桌子前面,坐着那位常常来的中年男人。若梅很欣赏他今天的装扮,事实上,他每次出现,若梅都觉得他的穿着很有品位很干净,看得出料子很好,但绝不张扬,几乎看不到任何logo。他约50出头,些许白发,穿着一件白色的polo衫,肩上随意地搭着全黑的毛衣,在胸前打了结。桌面上摆着一本16开的又厚又沉的专业书,若梅看不懂,但心里也会猜测着他的身份,总觉得他和咖啡屋里客人通常随便的穿着挺不一样,尤其在温哥华这个据说穿着倒数第六差的城市,连在downtown的街上也未必能看到几个惊艳的角色。”

昨天,我开车经过Main and 23rd Ave, 眼睛往左边一瞄,诧异地发现,原本的咖啡屋,高级地毯店和木板店,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以为平地。又一项工程在即。

不难想象,这又会是一栋现代化模式的建筑出现,一如Main street 这一带兴旺以后的开发。

想起我好几次跟朋友说的一种感伤和无奈。温哥华再不是我刚来时候的模样。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port city, 因为80年代世博会,引起世界的关注。这些人居民不断增加,房产大肆开发,物价房价上涨,交通拥挤,治安下降。而整个城市的面貌,连原先仅留下来一点点短短历史的印记,也在快速地消失。

Under Vancouver 的作者(photographer ) Greg Girard 在书中和英国著名的摄影评论家David Campany 的谈话中说,I did feel Vancouver a sad town. 他说,在他离开温哥华去了香港上海日本等地居住几十年后回来,觉得温哥华不再是以前的样子。

Greg Girard 觉得温哥华比以前more Chinese, more south Asian. 我不知道他是否温哥华出生,但至少是在温哥华成长,而且在18岁到28岁之间拍摄了当时温哥华比较不为人见的地带,他眼中的一个port city. 我在30岁的时候来到温哥华,经历并适应与自己的母国完全不同的文化,痛并享受着边缘人的滋味。十多年过去,回到自己的家乡,找不到熟悉的场景,只看到飞速发展的空间。在而今生活的城市,建筑景观城市面貌走向世界大一统,亚裔文化也越来越多地占据生活的各方面。我,和他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却是相同的sad.

对面的那一栋蓝色的房子,也不会存在太久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小米和小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人来茶香' 的评论 :

对啦,好像那个“见光”一是我们认识前后的日子。:)
小米和小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人来茶香' 的评论 :
啊哈,好久没发帖,好久没有看到你的留言,也好久没有按“回复”了。谢谢老友!:))

你的诗意美!喜欢!

大概像我这样的人,总是慢于时代,总要拖曳自己的思想和脚步。总归是会往前走的,不论是想法还是心态,但是在这之前,先留下自己的心情文字。小我很重要,很重要。:))
人来茶香 回复 悄悄话 温哥华都已如此,回望家乡更是不堪了,其实都是看者的心境,时代在变,心情持久:)
喜欢这张片子,与文贴合,还有以前的文字,真是有味,有才定要多写啊...

一杯香浓,二个时空,窗内窗外,心影朦胧,从前若慢,缘有行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