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家述评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宜兴万氏》

(2010-04-13 14:48:13) 下一个




本文缘起(代序)

据父亲说,宜兴万氏原来的族谱,装满了二人宽、一人高的书柜,本由大伯保存。文革中大伯受批斗,族谱也被破四旧了。

当时有朋友说:“可惜呀,这个文革!”

去年(2009 年 7 月 28 日),我突然收到一位宜兴万氏后辈的电邮:

============================================

前辈您好!

我是宜兴万氏三房二十二世孙万进才,因宗族续谱之事冒昧打扰前辈,前辈为我族七房二十世孙,论辈份为我族祖父。此联系前辈情由有四:

一、修谱是族之大事,前辈为当代宜兴万氏第一人,烦请前辈赐书谱之序言,让家乡族亲沾前辈之灵气;

二、按世表格式撰写您父(十九世)及以下的个人世表;

三、希望您同意把《万歌涂鸦》诗集收录到宗谱的艺文录内;

四、希望您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宗谱撰修。

已收集和整理的宗谱资料在你回复后即发给您,恳切盼望您的惠书。

敬问家安!

晚辈万进才

============================================


我喜出望外,原来我们老万家的族谱并没有“毁之一炬”。据说是因为我们老万家也有贫下中农,当时一看上面记载的都是自家的祖宗,就悄悄收起来了。如今社会讲和谐了,于是,差一点灰飞烟灭的族谱又重见天日。现在,宜兴万氏的后人要续修族谱了。 

这对我们万姓子孙来说,当然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我立即回函同意了。进才也立即发给我他已经收集和整理的宗谱资料。

根据这些资料,我想把宜兴万氏的来龙去脉,勾勒出一个大概轮廓,于是有了这几篇《宜兴万氏》。

 



周处斩蛟


宜兴万氏(1)义者宜也

我的老家是江苏宜兴。宜兴既是我的籍贯,也是我的出生地。

宜兴在太湖的西厢,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是个好去处。宜兴不仅是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陶的故都,还是一座历史古城。春秋时属吴,称荆邑。秦一统天下以后,开始置县,称阳羡,属会稽郡。

晋时,阳羡出了一位有名的“可教育好子女”,叫周处。很可能,他就是当代周培源或周建南和周小川父子的先人。周处的父亲是鄱阳太守,《世说新语》说这位干部子弟“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当时,老百姓把他和山中虎、水中蛟,并称为乡里“三横”。周处只知其二,不知自己也是“一横”。后来的记述颇有戏剧性:“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周处知道乡里对自己的评价以后,开始好像有点灰心。后来经高人指点:“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周处的儿子叫周玘,这位“官三代”更了不起,因为他,阳羡改了名。话说到了西晋末年,农民起义和地方武装割据纷起。代表江东世族利益的周玘,三兴义兵,平定江南,对稳定司马氏南渡后的东晋政权,起了关键作用,史称“三定江南”。

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以表周玘三兴义兵之功,设义兴郡。从此,我的老家就称为义兴了。

北宋的第二代皇帝是赵光义,为了避讳,义兴只好再改名。取“义者宜也”之义,遂改名宜兴县。

从此以后,稳定压倒一切,宜兴再也没有改过名。

我们万氏的先祖,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毕公高。但我们在宜兴的历史,可没有这么久远。据家谱的记载,我们万家是六百多年前,元末明初,为了避乱,从凤阳(今安徽省定远县朱家巷),逃难到宜兴的。

当时逃难到宜兴的,是兄弟俩,长兄万胜,字默庵;幼弟万得,字南庵。他们是宜兴万氏的第一代。我们家是南庵公一脉。到我,已是第二十代。






毕公高


宜兴万氏(2)毕公苗裔

我们宜兴老万家三千年的历史,前二千四百年只是个“传说”,后六百年则是一笔一画、有名有姓的翔实信史。我们先从“传说”说起。

“传说”的二千四百年,家谱上有这样四句话:“始系出姬周,毕公高苗裔”;“锡封魏邑大夫”;“始望扶风”;“继炽江右”。

这就道出了我们宜兴万氏的来龙去脉。

“始系出姬周”,这样说来,老万家也算是黄帝的嫡系传人。传说中黄帝是降生在“姬”河边,于是后人以姬为姓。好像日本人继承了这种以出生地为姓的古老习俗。例如,“田中”多半是农民;“山口”大约是樵夫;“渡边”则应该是渔夫了。哈哈,这是我望文生义杜撰的,各位可别当真。

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他们也都以姬为姓。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发。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叫姬高,这就是我们宜兴万氏的先人了。

周文王可考的,一共有十七个儿子。老大伯邑(姬考),在商纣王那里当人质,被害于商都朝歌。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是老二武王(姬发)和老四周公(姬旦)。

武王灭商以后,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高便是其中一个,他被封到了毕国,故称毕公,其后人便以封地为姓。

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从初步解读出来的文字,便澄清了一段有关“武王伐耆”的疑案。

耆国在商朝时是一个离商都朝歌不远的小国。在宋朝前,人们一直认为是周文王时代伐耆,宋朝之后对这个问题出现争论,有了武王伐耆之说。一直以来这两种说法谁都没有获得充分证据。

经释读“清华简”上一篇周武王时的乐诗,为“武王伐耆说”找到了证据。简上记载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互有赠答。

据清华简记载,毕公在典礼中为客,则是因为他任伐耆的主将,功劳最大。

本来我以为我们这位先祖是坐享其成,其实不然。

姬高的封地毕国,地处今陕西长安、咸阳之北,西至兴平县东部,东抵咸阳,北抵泾阳泾水南岸,南抵渭水,地面平坦,土壤肥沃,是关中平原富庶之区。

毕,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这一片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约相当于北京城边上的十三陵。地关王气和龙脉,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文王、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

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

所谓西戎,则是炎帝后人。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西戎即氐羌,与炎帝、黄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据《国语·晋语》记载,炎、黄二帝本来是同母所生的兄弟,黄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羌从羊从人,姜从羊从女,两字相通,表示族类与地望用羌,表示女性与姓用姜。

所以,毕国为西戎所灭,其实是炎帝姜姓后人抢了黄帝姬姓后人的地盘。唉,兄弟阋于墙,古今皆然,一叹。

毕公高的后人只好逃难,祸从西方来,人往东边逃,于是有了新的故事。







毕万


宜兴万氏(3)毕万入晋

毕国让西戎灭了,其后人只能流亡。其中有一位叫毕万,打算去晋国。

为什么去晋国?一是因为晋国国君也姓姬,算是同姓,靠得上;二是晋国强,靠得住。但去得去不得?依然心存疑虑。临行前,毕万在洛阳卜了一筮。在那个年代,占卜是“决疑”的一大法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遇有迁徙、择地、战争、农事、天候、婚嫁、求医等诸事,几乎无一不“卜”。选择流亡地,算是“迁徙”大事,一定得“卜”一下。

《尚书·洪范》说:“汝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所谓卜筮,是用四十九根蓍草,循一定仪式“占筮”,把所得的数字配成伏羲八卦,再根据“卦象”判定吉凶。

毕万很幸运,先是卜得屯卦,又由屯卦演变为比卦。替他卜卦的周大夫辛廖看了卦相后,祝贺他道:“哎呀,这是公侯之卦啊!屯卦险难而坚固,固则宠禄不变;比卦亲密而得入,入则君臣情意相结。还有哪个卦比这个更吉利呢?你的家族在晋国一定会繁衍昌盛。你是公侯的子孙,将来你的子孙也一定会恢复公侯的地位!”

毕万入晋,果然受到晋献公的重用。

公元前661年冬,晋献公发动了一次开疆拓土的战争。在晋献公出征的战车上,赵夙御戎,毕万为车右。此次出兵大获全胜,一举歼灭了耿、霍、魏三个小诸侯国。为了奖励赵夙与毕万,献公将耿封给了赵夙,将魏封给了毕万。

毕万的封地在今山西省芮城以北。其后人继承爵位的以封邑“魏”为姓;其他的以毕万的字“万”为姓,这就是我们宜兴万氏的源头了。

当时,晋国掌管卜筮的大夫,号称神算子的卜偃就预言:“毕万的后代一定会昌盛。万,是满数;魏,是大名;以这里作为始封地,上天预兆了一定能发达。”

就这样,毕万的后裔落户在晋国。毕万的儿子魏武子,跟随晋公子重耳流浪他乡十九年。重耳立为晋文公,武子袭魏。魏武子之孙魏绛,以贤能称,为晋悼公所倚重,位列晋国六卿之一。再历五代,到魏斯,即魏文侯,始与韩、赵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期间,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当属齐国的万章。史载:“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所以万姓后人往往标榜自己是“孟门高弟”,盖源于此。

到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从毕万入晋到魏亡,差不多又是四百多年。其后人又一次要面对流亡。






万修         


宜兴万氏(4)始望扶风

这次流亡,要比上一次艰难得多。当年毕万可以通过卜卦来自主决定流亡地,这回可没有这样从容。秦始皇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把六国12万户贵族、豪富迁到京都咸阳,集中加以管束,等于集体关进秦城监狱。

秦始皇在多方面为后世的专制政权树立了典范:比如,郡县制;比如,车同轨,书同文;比如,焚书、坑儒;再比如,秦城监狱。

作为魏国的望族万氏,也在迁徙之列。此后二百年,万氏主要在秦晋之地繁衍生息。到两汉时期,万家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万修。

万修,字君游,陕西扶风茂陵人。更始年间(公元23—25年)任信都令,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江山,万修和任光,李忠一同迎光武帝,拜偏将军。平河北,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后来在南阳战争中,病死军中。

在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的过程中,有二十八位将领立下了赫赫战功。到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二十八将的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萧统《文选》史述赞:“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未之详也。然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

万修之后,子万普封泫氏侯;孙万亲封扶柳侯;曾孙万丰封曲平亭侯;玄孙万恭封门德亭侯。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万氏一门五代封侯,也算是盛极一时了。

这就是家谱上所说的“始望扶风”。

到三国时,万氏开始向南方迁徙,最早在南方扬名的,是东吴的万彧。《三国志》上有关于他的记载。万彧初为乌程令,孙皓在东吴称帝,他是拥立有功的老臣。孙皓即位後,他为左丞相。因为直言劝谏,惹得孙皓发怒,终招来杀身之祸。

再就是嘉兴守帅万政。《三国演义》里有关于他的描述。到了唐朝,万政的十四世孙万国琛,在武德初(公元618—626年)以进士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都督刺史。从此在江西的万氏子孙人才辈出。

这就是所谓“继炽江右”了。






安徽泾县桃花潭义门


宜兴万氏(5)继炽江右

为什么把江西称作江右?现在我们看地图,上北下南,右东左西。江西者,江南之西也。应该是江左才对呀?其实不然,因为这是我们老百姓看。如果皇上在京城里座北面南往下看,江西应该在江右。皇上金口玉言,是真理的标准,所以江西成了江右。

自从唐朝初年万国琛在江西任饶州刺史,万氏在江西一带便发达起来。家谱上说:“令家鄱阳万氏子孙遍江右……星分棋布,丁各数万,隽春秋榜者指不胜屈。”

万氏在江西分为六族, 南昌有其三,分别是城头的新建宗、蜀陇的进贤宗和山前的武宁宗。凤阳之万徙自南昌,而宜兴之万徙自凤阳。同样徙自凤阳的,还有宁波之万。所以,宜兴之万和宁波之万,应该是近亲。

家谱上提及的唐、宋两朝的万姓名人,有:

万敬儒,庐州(今安徽合肥)人。著名唐朝大孝子。据传其母亡,住墓旁,刺血写佛经,二指断,母复生,时人称奇。州改所居为成孝乡广孝聚。估计这是以讹传讹的假新闻,但敬儒是孝子,应该是真的。

万晏,安徽泾县桃花潭人。五世同堂,家风古朴,在地方多有义举。村民们深为感动,争相传诵。传到当时的皇上李世民那里,唐太宗六年(公元632年)三月,正值桃花潭桃花盛开,皇上派观察使沈传师亲往泾县询查。看到万晏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302口人,同吃一口锅、同住一房屋,和睦相处,令人敬服,回京后奏报太宗。皇上感其孝义,亲自书写“义门”二字恩赐。万晏捧到御赐“义门”二字,敬选良工、钩摹制匾,在村庄口造大门楼一座,一时传为佳话。

万镇,字子静,平江人(今属湖南省)。南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进士,师方明甫、饶双峰,而双峰尤爱之,曾评论说:“天下读书,汤伯阳第一,子静次之。”著有《左傳十辨》。鲁士能评曰:“子静言语懇懇,极古今事情,非老生常谈也。”万镇的两位老师,方明甫,朱熹嫡传弟子、九君子之一;饶双峰,石洞书院的创办人。因书院前有两峰,故号双峰。著有《五经讲义》等,被宋仁宗赐以“理学大宋儒家”。

万钟,字元享,临安钱塘人。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进士。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知泰州。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继任总领都督府宣抚司财赋。三年,除祕阁修撰知镇江府。五年,除祕书监,任吏部侍郎。

万规,字仁甫,宋乐清人。为人有情有义,颇受乡里的尊敬和信赖,称为东平先生。神宗熙宁、元丰间试礼部不中,便不再奔科举,而是闭户读书。当时的县令和郡守曾多次征召,终不往。自己在家设书塾教授乡里。万规家住在虹桥赤水港(今天成乡万桥村),江阔水深,渡者多遭覆溺。万规乃捐资建桥,元佑二年至八年(公元1087-1093年),历经七年,费钱三百万,几经挫折,终于把桥建成了。乡人感念他的恩德,把这座桥命名为“万桥”。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王十朋,曾称赞万规“以弦诵先吾乡,以节行高一时”。撰有《东平先生文集》三十卷。






南庵公(万得)


宜兴万氏(6)兄弟渡江

到了元朝,家谱没有提及任何有名望的万姓先人。当时的蒙元统治者把老百姓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当时江右的万姓应该属于最末一等的南人,所以很难有扬名立万的机会。

公元1353年,安徽凤阳人朱元璋25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期间兵荒马乱了十五年。

万胜、万得兄弟在战乱期间,携家带口,逃难离开了老家凤阳(今安徽省定远县朱家巷)。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家谱上说:“以二公年计之,大抵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举义旗时。”又说,当时“松轩公(万胜的长子)甫在襁褓,弟南庵公(万得)年又幼弱。”

家谱上对兄弟俩的生卒年份,有明确的记载:“默庵公(万胜)生于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己卯,卒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丁巳,享年三十有九。”

“南庵公(万得)生于至正六年丙戌(公元1346年)十月初五日,终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辛丑十一月十三日,寿登七十有六”。抄到这里,我骇然发现,我和这位嫡亲先祖同一天生日,同样的属相,整好相差600年。我的生日是1946年丙戌十月初五日(阴历),阳历是10月29日。

根据这些资料推测,宜兴万氏始祖始迁宜兴的时间大约是公元1358年左右,当时哥哥万胜大约20岁,弟弟万得大约13岁。

从凤阳到宜兴,中间要横渡长江。宋辛弃疾《南渡录》曾录康王(宋高宗)泥马渡江之说。上天要保留一姓的命脉,关键时刻便会得到神助。万氏兄弟渡江时,也出现了奇迹。
 
家谱上说:“渡江时风暴作汹涌,兼天同行舟尽覆。忽见汉寿亭侯隐约云中,浪息舟平,竟过获免。”

汉寿亭侯,就是关羽。因此我万氏祠堂的家堂门菩萨祭祀关帝爷。一方面要感谢上天的好生之德,一方面也是万氏这一脉命不该绝。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宜兴万氏后来的兴旺发达,也是为了不辜负上天的这份眷顾。






朱元璋


宜兴万氏(7)入籍勘合

当年万胜、万得兄弟为何要离开安徽凤阳老家,为何以江苏宜兴为流亡目的地,当时家族的其他成员的情况,家谱都没有交代,惟有“避难”二字。

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万氏兄弟终于落脚在宜兴城里。家谱上有明确记载:“寓居于城之西南隅氿里。”在太湖的西厢,有一串大片的水域:东氿、团氿、西氿,洲渚掩映、珠联碧翠,就像一条翡翠项链,把宜兴城串在其中。氿里,听其名,就是个好去处。

过了十多年,天下太平了,万氏兄弟才正式报上了户口。家谱载:“及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庚戌遂入籍因家焉。”当时万胜(字默庵)的儿子万寿(字松轩)已经长大;万得(字南庵)也已娶妻生子。我们的一世祖奶奶姓宋,育有一子一女。我们的二世祖叫万靖(字梅轩)。

家谱里保留了当时的入籍勘合。所谓勘合,是古代符契文书上盖印信、分为两半,当事双方各执一半,用时将二符契相,并验对骑缝印信,以此作为凭证。我把始祖入籍勘合抄录在下面,相当有史料价值:



==========================================================

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户部钦奉
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饶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还要仍旧拿来做军。
钦此!

除钦遵外合给半印勘合户贴付本收执者

一户  万得  系常州府宜兴县西南乡  附籍民
户  计家五口
男子二口  成丁二口  本身年二十三岁
妇女三口  大二口  妻宋氏年二十一岁
右民户帖付万得收执准此

洪武三年X月X日户部花押

==========================================================


明朝的户籍是继承元朝的。户口分为三类:民户、军户、匠户。我们老万家是民户。

另外,这份勘合有许多看点。一是叫花子当起皇帝来,还真是有模有样。那口语化的圣旨,读来亲切自然,不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最高指示”。据说,用安徽方言来读,就格外生动传神。同时,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聪明,把几十万复退军人就地转业为“户籍警”,加强了管制,增加了岁收,还解决了复退军人的就业问题,真是所谓“一举三得”。

就这样,凤阳之万的一部分,迁徙到了宜兴。当时还有另一部分,迁徙到了宁波,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万斯同


宜兴万氏(8)近亲旁支

因为宜兴万氏和宁波万氏都源于安徽凤阳,所以家谱《追本渊源》里,也提到这一近亲旁支。“宁波之万徒自凤阳,宋南渡后,凤阳为边卫。凤阳之万相传徙自南昌。”

同是凤阳定远的万斌(字文质),“从明太祖起兵,定天下,世袭指挥佥事。”其子万钟袭父爵,“奉命备倭宁波,于是遂为鄞人。”万斌、万钟父子和第三代万武、万文兄弟,相继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留下了“三世四忠”的赫赫英名。

万斌的第七世裔孙万表,字民望,号鹿园,曾到宜兴善权寺(今善卷寺)读书,与宜兴万氏“交好甚笃”。万表“独才兼文武。正德中,武试、会试皆及第。仕至漕运总兵,佥书南京中军都督府。熟先朝典故,于国事无不晓畅,御倭亦有功绩。通经术,著书亦富,有《海寇议》、《万氏家钞济世良方》、《灼艾集》等。”其子万达甫、孙万邦孚皆有文才。

至第十世裔孙万泰,更被称为“经史一家”。万泰,字履安,明末举人,入清后穿道士服,隐居不仕,与史学家黄宗羲为友,又令儿子从黄宗羲学习。其长子万斯年,设教桃源书院,培养了一批人才;五子万斯选,批驳诸儒著作,著有《白云集》;六子万斯大,为经学家,研习诸经,尤长于《春秋》、“三礼”,著有《学春秋随笔》、《学礼质疑》等;郑梁指万斯大“虚心博学,以经解经,不立异,不苟同,不为先人之言所主,不为过高之说所摇”。其《宗法》八篇,黄宗羲盛赞“为冠古绝今必传之作”。七子万斯备,工书法,精篆刻,著有《深省堂集》;八子万斯同,为史学家,康熙年间被荐博学鸿词,坚决持去,后到北京以平民身份参与修撰《明史》,不要官衔,不受俸禄,前后十九年,成《明史稿》,著有《历代史表》等。

明、清两代,宁波万氏迭出俊才,同时期的宜兴万氏,也是人才辈出。







宜兴万氏(9)卜居万塔

宜兴万氏的第二代都是单传,兄弟俩都只有一个儿子。数量虽少,但质量很高。默庵公(万胜)的儿子叫万寿(号松轩),家谱上说他“长而宏毅,视一邑休戚如已,邑人钦焉!”南庵公(万得)的儿子叫万靖(号梅轩),“与兄寿甚相,友爱人,咸称之。”

据说,这两位堂兄弟长得很像,都是面如冠玉、相貌堂堂的帅哥。家谱上说“二世祖松轩、梅轩二公,状貌相似,面如折珪,广额丰下,长眉方颐,渥赭望而知为有道士。”

到第三代,宜兴万氏开始人丁兴旺起来。松轩公(万寿)育有六子,分别是万英、万良、万雄、万贤、万能、万俊。梅轩公(万靖)育有三子,分别是万雯、万炳和万蔚。

第三代的领导核心应该是万雯,因为他带领南庵公一脉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家谱上说“南庵公三世孙仕魁公(万雯)放棹赴金沙访友,路过姚溪,爱其地之灵秀,挈家卜居焉。此处有古龙兴寺之塔,故名其里曰万塔村。”

从此,宜兴万氏分为二支,留在城里的默庵公一脉称为宜城万氏,搬到乡下的南庵公一脉就称为万塔万氏。这次战略转移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许是因为乡下清静,是潜心读书的好去处,也许是古龙兴寺塔的庇荫,第四代就出了溪庄公万盛,他是宜兴万氏出仕的第一人。

万盛,字巽夫,号溪庄,“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贡士,擢为九江推府,政绩攸著,诰授朝议大夫。年老致仕家居,于邑之绅耆共以诗文自娱。”

在明代,科举考试分乡试和会试。乡试是地方考试,会试是全国统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是举人,已仕未仕皆可。会试及格的,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推府,在明代相当于现在地方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同时还兼有审计局长的职能。

朝议大夫,从隋唐开始设置的文散官名。明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

溪庄公诗才横溢,家谱里载有他的多首诗作,其后人更有青出于蓝者。






溪庄公(万盛)


宜兴万氏(10)溪庄公诗

溪庄公(万盛)生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癸卯八月初八日酉时,卒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寿登八十有一。 “殁,崇祀乡贤焉。”

溪庄公的诗大约分为三类,一是退休后与乡里“绅耆”聚会时的酬唱,例如:

宏治癸丑(公元1493年)岁初会饮,止有八翁,次年第二会予邀方伯李公入社,共成九老。喜而有作,时年七十有一。

里仁坊里集群贤,文采风流似乐天。
社里衣冠推我老,尊前诗酒谁让先。
当时已定八翁会,今日重开九老筵。
景仰香山旧人物,千年盛事欲同传。

方伯: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李公:根据周王庙内王鏊撰写的《东丘娱晚记》碑文所载,应该是告老还乡的前福建布政司李云。

第二类是抒怀诗。下面除夕二首,表达了溪庄公“不忧不惧”、“无韬无骄”的正气:

壬子(公元1492年)除夕

古云老去多贪得,谁识今吾亦故吾。
愿学进修如卫武,敢图多积等陶朱。
不忧不惧心常泰,无韬无骄乐自余。
正气也终还造化,肯将清泪滴屠苏。

解甲归来日已西,只宜酣睡学希夷。
诗书有癖时舒卷,花鸟多情任品题。
守岁不嫌良夜永,入春应喜寿星齐。
儿孙欢饮醺匕醉,笑看山童戏画鸡。

第三类是咏景诗,其代表作是《村舍杂咏三首》:

纳纳乾坤万事慵,竹床蒲枕草堂东。
镜中身世看蓬鬓,溪上云山付短筇。
帘捲燕飞梅雨过,画长人静绿阴重。
虞琴更结平生好,时复开弦对晚风。

雨后来寻谷口庄,绿阴无数覆池塘。
问花已隔三春月,斗草平分地一方。
竹里弹棋怜局静,石旁呼酒觉樽凉。
晚烟欲动牛羊下,三五人家共夕阳。

我与荒村似有缘,扁舟系缆未须还。
漫因落叶三秋雨,得伴黄花十日闲。
华屋何妨夸北里,吾庐亦自见南山。
诗情正在从容处,高卷疏帘一解颜。

值得注意的是溪庄公的一首《致仕辞朝》:

衰老从前久不支,空矜际遇托明时。
每忧职事心堪折,深藉言官拯力疲。
行止乾坤皆自在,荣枯天地亦何私。
怀恩欲报应无日,恋阙沉吟有所思。

溪庄公致仕辞朝的公开理由是“衰老力不支”,但“每忧职事心堪折,深藉言官拯力疲”、“怀恩欲报应无日”的感慨,总觉得还另有深意。

后来在家谱里读到后人的一首《推官溪庄》:

溪庄古临津,公归谢印绶。
架积邺侯书,门种陶潜柳。

和另一首《刑部东庄》:

园荒馀故迹,零落旧时花。
劲节思当日,青门学种瓜。

我们老万家的这位先人,让人敬佩的不仅是诗才,应该还有“劲节”。






善权寺(据说是齐武帝时在祝英台故宅上建造)


宜兴万氏(11)古斋先生

在溪庄公这一辈,万塔万氏的第四代又是单传,万雯、万炳和万蔚各传一子。到第五代,我们老万家又人丁兴旺起来,共有九个儿子。从此,万塔万氏分为九房,卜居地也从原来的万塔村,散居到西庄、丁家圩、杨巷、东安乐等地。我们家是第七房,居住在丁家圩。

默庵公一脉,到第六代,出了一位杰出人物。家谱上说 “万吉,大宗六世孙。字克修,世称古斋先生。”万吉生于成化甲辰(1484年)六月二十六日,卒于嘉靖丙午(1546年)七月二十日。

古斋先生十七岁考上了秀才,家谱上说是“邑痒生”。秀才是俗称,正式的称呼应该是生员,也就是府州县学的学生。邑是文人对县的称呼,邑庠生就是县学生员。

嘉靖丁酉(1537年)岁贡,经全国统考成为举人以后,授浙江桐庐县训导。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训导大约相当于县教育局长,从七品。俗话说,“七品芝麻官”,从七品就是比芝麻还小的官。

古斋先生自己官位不高,却培养出了两位出色的儿子。“以长子万士亨秩封承德郎户部四川司主事。以三子万士和秩赠通议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再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

万吉被称为古斋先生,以其行古人之道也。县志上说古斋先生“为人方严则峻,刻意师先儒,尤尊朱子。平生寇履饮食,拱揖趋走,一遵矩镬,未尝见其有戏谑笑傲箕踞跛倚之容。孝事父母,自持养及丧,皆中乎礼。友爱其弟善,至老未尝异钱帛。”从古斋先生身上,依稀可以看到我父亲的身影。

对朋友,万吉也是古道热肠。有一位朋友临终时嘱其妻曰:“济我后事者必某也”,已而果然。这个“某”,就是指古斋先生。

古斋先生“教诸子先志行后文艺。宽而有法,接人少寒暄,似落落寡情,然久与之处,真意流溢盎如也。其自奉俭薄,而性好施与,三族中待以饱暖者若干人。义所当济,虽百计委曲,未尝有倦色。人有善,辄叹不置;有过,必面折之。论当世事,讲义利,争是非,虽遇达官势人,反复辨析,必伸己说而后已。”

万吉的两个儿子万士亨、万士和考中进士时,他给儿子的告诫是:“吾愿汝做好人,不愿汝得好官也。”差不多五百年以后,我创办四通,给员工的告诫是:“先做人,后做事。”之前,我并不知有古斋先生。难道,一个家族的传统,也会演变成遗传基因?

县志上说,万吉“晚年气象和易,如冬日煦人,人益乐亲之。卒时年六十有三,有大司徒武进徐问撰墓志铭,签宪唐顺之撰传,子士和述行略。崇祀郡乡贤祠、邑三贤祠。”

三贤祠,后改为崇儒书院,万氏后人有诗记其事:

崇儒书院在荆溪县置西,万历甲辰(公元1614年)郡伯欧阳东风,邑令王以宁创建。祀宋唐彦思,明周道通、万古斋三大儒。邑人吴可达记,后令喻致知讲学其中。

北宋迄前明,
三贤成鼎峙。
春秋两楹奠,
惆怅日倾圯。

唐彦思:即北宋唐棣;周道通:即周冲;万古斋:即万吉。







宜兴万氏(12)名垂青史

我们老万家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

万士和是宜兴万氏的第七代,他的事业功德,后人鲜有出其右者,是宜兴万姓在正史里难得列名的人物。《明史》上有万士和传(见文后附)。

小时候读《明史》,总觉得这位万大人应该是我们家的前辈。最近读家谱,才明确知道他是我们宜兴万氏的七世祖。万士和,字思节,生于正德丙子(1516年),卒于万历丙戌(1586年),是古斋先生万吉家的老三,师从武进唐顺之。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

万士和当过地方官,也在中央部委任过职:“历任庶吉士、礼部主事、江西佥事、提学副使、湖广参政、江西按察使、山东按察使、应天府尹、右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左侍郎、礼部侍郎。隆庆中以礼部左侍郎引疾归。万历初起为礼部尚书。”别看他履历完备,其仕途并不顺畅,而是三落三起,跌宕起伏。

万士和先后和明朝的两朝权臣严嵩、张居正同朝为官,相处并不融洽。明洪武初年,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所谓“庶吉士”就是见习翰林。嘉靖二十年(1541年),刚当上见习翰林的万士和,一身正气,和奸相严嵩显然格格不入。县志上有载:“授庶吉士,三年解馆,严嵩恶其不识面,抑之。”一方面固然是严嵩“不识面”,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这位老祖宗“不识做”。后来万士和在地方上政绩斐然,“擢江西按察使,严嵩劾罢之。”

直到严嵩倒台,万士和才重新出山,“嵩败,起山东左布政使。”他到中央工作,应该是受到张居正的提拔。“万历元年(1573年),陆树声去位,张居正欲收士誉,召为礼部侍郎。”到中央部委工作,万士和耿直依旧,主张“杜幸门,容戆直,汰冗员,抑干请”,“语多不避时忌”。对提拔他的张居正,并不盲从。张居正搞不正之风,“方士倚、冯保求官,张居正纳其赂,引为内援。士和持不可。”“给事中余懋学言事得罪,士和言直臣不当斥。”“于是积忤居正,给事中朱南雍承风劾之,遂谢病归。”

一直到张居正去世,才被起用为南京礼部尚书。此时已“廉颇老矣”,“再疏引年不赴”。

万士和一生,都恪守他父亲古斋先生的家训:“吾愿汝做好人,不愿汝得好官也。”


================================


附《明史》万士和传:字思节,宜兴人。父吉,桐庐训导,有学术。士和成嘉靖二十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礼部主事。父丧除,乞便养母,改南京兵部。累迁江西佥事,岁裁上供瓷器千计。迁贵州提学副使,进湖广参政。抚纳叛苗二十八砦,以功赉银币。三殿工兴,采木使者旁午。士和经画备至,民赖以安。迁江西按察使,之官逾期,劾免。起山东按察使,再行广东左布政使。政事故专决于左,士和曰:“朝廷设二使,如左右手,非有轩轾。”乃约右使分日治事。召拜应天府尹,道迁右副都御史。督南京粮储,奏请便民六事。隆庆初,进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寻改礼部,进左。引疾归。神宗立,起南京礼部侍郎,署国子监事。万历元年,礼部尚书陆树声去位。张居正用树声言,召士和代之。条上崇俭数事。又以灾祲屡见,奏乞杜幸门,容戆直,汰冗员,抑干请,多犯时忌。俺答及所部贡马,边臣请加官赏。士和言赏赉有成额,毋徇边臣额外请,从之。方士倚冯保求官,士和持不可。成国公朱希忠殁,居正许赠王,士和力争。给事中余懋孳学言事得罪,士和言直臣不当斥。于是积忤居正。给事中朱南雍承风劾之,遂谢病去。居正殁,起南京礼部尚书,再疏引年不赴。卒,年七十一。赠太子少保,谥文恭。









宜兴万氏(13)明清之交

明清之交,是社会的大变局,也是万氏家族的转型期。纵观大明一朝,源自安徽凤阳的万姓迁徙到江南。一支到江苏宜兴,一支到浙江宁波。宁波万氏为朱皇帝打天下出了力、流了血;宜兴万氏为朱皇帝坐天下做了事、效了忠。入清以后,江南万氏基本上退出了国家的政治生活,而是潜心在学术、文化领域发展。前面我们讲过了宁波万氏的经史一家,现在我们要讲同时期的宜兴万氏。

宜兴万氏十世孙万濯,是这个转型期的悲剧人物。

万濯,字行远。县志上说:“少颖慧,有志操。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由学博擢户部主事。崇祯十五年(1642年),合监淮安仓务,升本部郎中。”两年后,值甲申之变,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当时万濯“在淮安官署,闻之,号泣数日,呕血数升。既闻北都殉难诸臣,援笔作二十二君子赞,瞋目视其子曰:幸从诸君子地下游矣。卒,年五十一。著有《意园集》。”

聆听万濯临终遗训的,就是宜兴万氏第十一世孙、后来编撰了《词律》的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万树。

万树,字考承,号红友。生于崇祯庚午(1630年),卒于康熙戊辰(1688年)。甲申之变(1644年),万树刚十四岁。少年时遭此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人称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两广总督吴兴祚因爱其才,邀请到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抽暇赋词作曲。万树才情卓绝,勤于著作,对词的格律颇有研究,县志上说他“取宋元以来名家词,字栉句比,别同异,辨谬讹,成《词律》二十卷,士林珍之。”《词律》共收词牌660种,正、别体1180种。三百年来,治词学者无不奉为圭臬。万树的这本《词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还在印刷出版。

万树著有左传、论文、诗律二十卷,璇玑碎锦二卷,堆絮集、花农集、香胆诗三卷,乐府十六种。

万树所作曲共有二十余种,今仅可考见其剧名十六种。计杂剧八种,为珊瑚珠、舞霓裳、藐姑仙、青钱赚、焚书闹、骂东风、三茅庵及玉山宴。传奇八种,为风流棒、空青石、念八翻、锦尘帆、十串珠、万金瓮、金神凤及资齐鉴。《曲录》其中风流棒、空青石、念八翻三种合刻为一集,名为拥双艳三种,比较有名。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万树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正大光明殿


宜兴万氏(14)文采风流

清雍正、乾隆两朝,宜兴万氏人才辈出,领军人物是万松龄,宜兴万氏十二世孙,字星钟,号葆青。

雍正七年(1729年),万松龄高中经魁。科举考试考的是五经,即儒家的五种经典:《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明、清科举以五经取士,即每经各取一名为首,名为经魁。

乾隆二年(1737年),召试博学鸿词,万松龄又是第一,就是所谓“状元”。授翰林院检讨,武英殿行走,充一统志纂修官,分修授时通考,分校御纂唐宋文醇,校对十三经、二十二世、明史,校录三朝宝训。

乾隆七年(1742年),给假归。旋丁内艰,即遇到父母丧事,服阕,仍武英殿行走,掌教习宗学,充三通馆纂修官。赐宴瀛台,赓赋柏梁体,恭和御制玉翁歌诗。

乾隆十年(1745年)万松龄当科庶吉士的教习,也就是给见习翰林当班主任,带出来的弟子“京察一等”,以年老乞致仕归。孝友和易,好奖励后进,谆诲子弟,多所成就。编纂书史,至老不倦。著有《思俭楼集》十二卷。

与万松龄同时,还有万中道,字体传,号厚存。名诸生,县志上说他“学邃理醇,立品端洁,其教人一以清心主静为宗。中道少承父训,刻苦自励。早岁补诸生,有文誉。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于乡,乾隆十六年辛未科吴鸿榜二甲进士。初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再任逼吏部验封司主事,卒于官任。著有《周礼精义》、《春秋粹》、《史囊》。”

万松龄之子万应馨,也是才华出众。

万应馨,字黍维,号华廷。幼聪慧,年十五,从卢都转见曾学诗,以七言排律二百韵为贽。稍长,问业于齐侍郎召南,旋受知于朱学士竹君,学益进,名益著。领乡荐后,考取咸安宫教习,入直内廷。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仲春,于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复试天下例监生之乡荐者。上临殿阅视,应馨首进诗卷,上亲阅之,顾侍臣微笑称善。越日,旨下,名列第一,一时羡其荣遇。是年成进士,以知县用。选授广东仁化,继调新宁,所至有声。旋引疾归。县大夫重其文学,延主蜀山书院讲席,蜀山书院为北宋年间苏东坡所建。万应馨著有《鸡肋集》六卷、《中率编》一卷。

入清以后,宜兴万氏第十一世万树,十二世万松龄、万中道,十三世万应馨,皆文采风流、冠绝一时。






万贡珍:兰草


宜兴万氏(15)晚清余韵

清雍正、乾隆两朝,盛世辉煌,皇上自己也喜欢舞文弄墨。地处江南人文荟萃的宜兴万氏,文采风流、一展长才。到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鸦片战争后的大清朝已风雨飘摇。1851年金田起义,洪秀全称天王,建太平天国。老百姓又面临一次动乱和劫难。

其间,值得一提的是宜兴万氏第十五代万贡珍。

万贡珍,字荔门。道光癸未(1823年)进士。“由庶常改官户曹,充军机章京。出守归德府知府,以才敏称。调开封,清厘积狱,卓著治声。丁艰。服阕,选黄州。有争沙洲命案事,连坐数十人,上台主严惩,欲尽置之法,贡珍力为洗濯,惟坐主要。陈臬皖省,首除势豪。淮西寇起,立主遣将梅青长平之。当时总匪不至猖獗,人皆佩公先见。”

按照共产党的历史观,我们这位老祖宗一方面是为民申冤、不搞扩大化的好官;另一方面,也是“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
   
万贡珍被任命为湖南布政使。布政使是一省巡抚之下的主要行政首长,大约相当于付省长兼民政厅长,从二品。“己酉(1849年),大饥,倾廉助赈,眷属簪珥,皆斥助归赈。尽檄属府县建义仓,办积谷,州县以拯饥助赈为殿最,饥区赖以保全。”“权巡抚事”,也就是当了代理省长。

在大饥荒年代,万贡珍把自己的养廉银和家眷的珠宝首饰都捐出来赈灾,是一位心里有老百姓的好官。

当时太平天国的势力已蔓延到全国,湖南首当其冲。“湘省为出入门户,贼屡犯,调镇筚兵协剿,累挫贼锋,复内调大理正卿”。也就是在和太平军干了几仗以后,被调任为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但很快告病还乡。
   
县志上说:“贡珍以寒儒起家,历官中外,有人伦鉴。曾文正丁忧在籍,贡珍首列荐剡。谓湘省团练,得公训练指挥,必能号召梓桑,巩固门户。兵皆子弟,人尽忠良,将来必成劲旅。”宜兴万氏的这位前辈,还是赏识和推荐曾国藩的一位伯乐。

万贡珍的文采风流,在那个动乱年代,已成余韵。县志上说他“精于书法,得二王之髓,上追襄阳涪翁云”。还说万贡珍、万贡谬兄弟工书善画、性好诗词翰墨,画兰竹逸情飞扬、苍朴有致。




宜兴万氏(16)二度劫难

太平天国运动,对江南地区来说,是一场大劫难。下面是一幅1851—1865年江苏地区人口变化的示意图:


宜兴在常州府西厢,靠近镇江府,是重灾区。估计在“长毛”时期,人口下降了百分之七十。清政府称太平军为“发匪”,宜兴老百姓称其为“长毛”。我小时候在外婆家,村里老人还在讲述“长毛”时期的种种恐怖传说。原来上百户的大村庄,被抢光、杀光、烧光了。直到1950年代初,村里还只有十来户人家,大多数还是后来的外来户。村西头有一座瓦砾堆成的小山,据说就是当年的劫后余烬。

宜兴万氏自然难逃这场浩劫。到光绪年间重修家谱,万塔万氏九房,只剩下大房、二房、三房、七房和九房。四房、五房、六房和八房,已找不到后人。家谱也在咸丰庚申年(1860年)兵火中散失。四十三年后,到了光绪癸卯年(1903年),才由“凤喜、登云、锦昌、锁奎、慎甫、文元诸公重辑”,这里提到的锦昌公,就是我的曾祖父。

当时我祖父万培根(字笃生),也随锦昌公一起参加了这次重辑。三十一年后,到了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又进行了一次续修。我祖父笃生公和大伯父万达源,都参加了这次修订。

上世纪六十年代,宜兴万氏家谱又一次遭受劫难。又是四十三年后,宜兴万氏后人邀我参与续修家谱,也算是给了我一次克绍箕裘、继承祖业的机会,我自当勉力为之。以上的文字,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中国传统的“耕读之家”,也就是识几个字的农民。从最早的万章开始,设私塾教授自己家和周边一村的子弟,是我们万姓的传家方式。每一代都能出个把读书种子。到我爷爷笃生公,仍是家乡远近闻名的私塾“大先生”。

到我父亲一辈,有兄弟四个:大伯父万达源、二伯父万达明、我父亲万达邦、小叔万达章。

你看我爷爷,哪里是甘心当他的私塾“大先生”,分明是想当内阁总理。看他给四个儿子取的名字:达源掌财政部;达明掌教育部;达邦掌外交部;达章掌文化部,都名正言顺吧?

大伯父在民国时期当过一县之长,“解放”后是戴帽的历史反革命。二伯父毕业自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一直在家乡执教,当过溧阳高中的校长。父亲学的会计专业,一直是银行职员。服务乡里,好像也是我们老万家的传统,小叔叔在老家当过保长,“解放”后也戴了帽。唉,我们家的十九代有一半是专政对象。

爷爷走得早,那一年,我两岁 , 脑海中还依稀记得出殡的场面:空中飘散着纸钱,大人们披麻戴孝,哭得呼天抢地。外公抱着我跟在后面。我戴着白布缝的孝帽,手里举一支小竹幡。爷爷生前的模样,脑海中已经完全模糊了 ……

母亲说,我小时候让爷爷很得意。看我在屋外阳光下,噘着小嘴,趴在长凳上,一笔一划地写字,爷爷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地打量我,怎么也看不够,笑得胡子直颤,赞叹门风有继、斯文可续。

现在,我自己也当爷爷了。孙子万顷,小名果果,应该是宜兴万氏的二十二代了。2010年,3岁的他,已经会熟练地使用电脑,我这个当爷爷的,也是怎么都看不够,笑得胡子直颤......

 




小家伙说:爷爷的胡子很温暖……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万家述评 回复 悄悄话 回复neroman的评论:
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neroman 回复 悄悄话 前辈,没想到能到文学城遇到宜兴老乡。晚辈有礼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