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家述评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说说我们宜兴老万家的来龙去脉(2)

(2009-08-03 17:46:04) 下一个





(2)源远流长

这篇序言,不仅书法漂亮,文字也言简意赅,道出了我们宜兴万氏的来龙去脉。

“系出姬周,毕公高后裔”

我们老万家也算是黄帝后裔。传说中黄帝是降生在“姬”河边,于是后人以姬为姓。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发。而周以后,其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 我们万氏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先人,便是周文王的后人毕公高。

毕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文王可考的,一共有十七个儿子。老大伯邑(姬考),在商纣王那里当人质,被害于商都朝歌。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是老二武王(姬发)和老四周公(姬旦)。在商周之变中这两位的功过是非,我们不在这里讨论。但“武王伐纣”、“周公吐哺”,毕竟是令人动容的历史故事。

作为文王的幼子,毕公(姬高)应该是坐享其成的了。武王灭商以后,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高便被封到了毕国,故称毕公,其后人便以毕为姓。





毕公高

周灭商大约是在公元前1041年。三千多年前的毕国,地处今陕西长安、咸阳之北,西至兴平县东部,东抵咸阳,北抵泾阳泾水南岸,南抵渭水,地面平坦,土壤肥沃,是关中平原富庶之区。毕,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是一片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文王、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

“万锡封魏邑大夫”

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其后裔开始向东迁徙。毕公高的一位叫毕万的后裔,觉得晋国国君也姓姬,算是同姓,就想到晋国寻找发展机会。临行前,在洛阳卜了一筮,卜到屯卦,又由屯卦演变为比卦,周大夫辛廖看了卦相后,祝贺他道:“这卦相很吉利。屯卦险难而坚固,固则宠禄不变;比卦亲密而得入,入则君臣情意相结。还有哪个卦比这个更吉利呢?你的后裔必定会繁盛的。”

毕万入晋,果然受到晋献公的重用。公元前661年,因为毕万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省芮城以北),在晋国当了大夫。其后人一部分以封邑为姓,称为魏氏;一部分以先祖的字“万”为姓,称为万氏。从此,历史上就有了我们姓万的了。所以从渊源上来讲,我们姓万的,和魏姓、毕姓、姬姓,都是一脉相承的远亲。

当毕万封为魏大夫时,晋国掌管卜筮的大夫卜偃就预言毕万的后裔一定会壮大。因为万,是盈满的数目;魏,是高大的意思啊!也许这段话是毕万后人发达之后,人们的附会之辞。但不管怎么说,毕万自入晋受封魏邑之后,后人逐渐显贵,最终在周定王24年(公元前445年),与赵、韩一起瓜分了晋国。

期间,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当属齐国的万章。史载:“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所以万姓后人往往标榜自己是“孟门高弟”,盖源于此。所以我们姓万的,见了孟家后人,要谦恭些,执弟子礼。

毕万后裔建立的魏国存在了241年。到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好做又懒吃 回复 悄悄话 宜兴?是不是有著名的紫砂茶壶?
看来万老师的族谱,才知道原来万老师学识渊博不是没有原因的,家学渊源啊。
如星如沙 回复 悄悄话 n 年以前,身分曾挂靠四通,所以很喜欢听万兄讲故事。

万老兄保重!
谢盛友 回复 悄悄话 我们谢家的辈分“… …渊源自晋,盛于东渡 ……”表明谢家人都自认是谢安的后代。祖先在河南太康, 后东渡福建莆田,宋朝文卿公四兄弟南移铺前,最后定居海南文昌县。我们的家谱这样记载。

公元383年,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东晋8万士卒一举打败了前秦20万大军,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这就是淝水之战。运筹帷幄,夺取这场胜仗的指挥家便是我们的祖先东晋宰相谢安。
谢家上可追溯至谢安的祖父谢衡,他曾是东汉时的大儒,下则延续到谢安的九世孙谢贞,作为谢氏最后一位在史籍留下传记的子孙。谢安无疑是这三百年华彩中,至为绚亮的一笔。这一个人生历程,标记着一个家族终于不可阻挡地攀上极顶,放散出流盖当世的辉煌,这力量与东晋王朝的命运相契合,标记着一个王朝半世纪的续延,于是就托起了一个安然的,平稳的世道,为后人所记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