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紧锣密鼓 2
———————————————————————————————————————
四通故事(08)贾春旺
公司成立三周年时,贾春旺到会祝酒(1987年,北京)
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公司法。办公司从哪里着手?这是个问题。当时,无非是两种模式:一是从天上掉下来;二是从地里长出来。去找一个有名气的大单位挂靠,这是从天上掉下来。老沈比较倾向这种模式。
老印主张从地里长出来,建议找一块地盘,从头靠自己干起来。我赞成老印,觉得这样踏实。
其实,在这次东总布聚会之前的三天,1984年3月9日,我就和老印找过当时在海淀区当区委书记的校友贾春旺。
那时候的贾春旺,还没有后来当大官的富态,细细的瘦条个儿,一脸的旧社会,为人非常低调。刘菊芬一个电话,就把他召来了。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赶到魏公村老印家里,和我们促膝而谈。首先,他对我们办公司的想法表示支持。但那时候办事情,什么都强调组织对组织,这样才名正言顺。例如当时的科海公司,就是科学院和海淀联合办的,所以叫科海。后来倪振伟办的海华,就是海淀和清华联合办的,所以叫海华。而我们只是几个个人,如何和组织挂上钩,颇费思量。他恳切地说,这事他要再想想办法。
1984年3月14日,五天以后,贾春旺想到办法了。他专程骑自行车横跨大半个北京城,到东总布来找我面商方案。虽然贾春旺和我是初识,但他和李玉的姐姐楼叙真、姐夫陈清泰,可是多年的铁杆老朋友。贾和陈曾同时在校团委工作,两人同住一个宿舍。
贾的方案是他出面找四季青乡或东升乡,让我们和乡里合作。我一听就理解了他的苦心。实际上是他以自己作为区领导的名义担保了我们这些个人,让我们和区管辖的乡来合作,避开了我们不是一级组织的难题。
我立即表示赞成。后来我把贾的建议转告了老印和老沈,他们也没有异议。
又过了五天,1984年3月19日,贾春旺来电话,通知我们,明天晚上七点,和四季青乡方面的人士会谈。
这件事从启动到尘埃落定,总共十天时间。在那个年代,绝对的高效率。贾春旺的朴实、勤政、诚恳和聪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仕途上芝麻开花节节高,离不开他始终如一的低调。
那时候,他拼命地工作。记得有一次他感慨地对我说:“现在我最想做的,是找一个地方,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喝一杯酸奶。”
若干年后,有人画了一幅关系图,编派他是贾庭三的儿子,编派我是万里的儿子,都纯属无稽之谈。就说春旺这个名字,一听就是北京郊区农村的孩子。大家还记得文革年代,北京大兴县大白楼出了个“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王国福吧?我们的春旺同学就出生在那旮瘩附近。
贾同学也是从一辆破自行车开始,“小车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最高检察长,不容易啊。
———————————————————————————————————————
我不认识贾.万及王等本尊,这些先生的事我都听说过 但一我曾在庙堂当差的经验告诉你,万出国与贾没一毛关系. 你把事件想复杂化了.
所以我本人更佩服王丹,陈一兹,鲍彤这些为自己信念而承受炼狱之灾的汉子.
寥寥数语, 人物, 故事跃然纸上. 一句点评, 切中要害. 恰如其分的典故, 信手拈来. 足见作者不凡的智慧,才气和功力.
读万润南校友的文章,时而叹息, 时而扼腕, 时而拍案叫绝, 时而忍俊不禁,很是过瘾.
期盼续篇源源不断出炉.
当然了有了2401,就不需要裘伯君/WPS(其实这对裘伯君倒是很好的机会,否则他会跟殷不九一样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