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闲话

古今同一笑,淡然赴春秋。
正文

甲午战争何以不成持久战?

(2009-03-07 13:48:47) 下一个

甲午战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巨大耻辱,也极度动摇了满清政权的根基。满清的战败赔款多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三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同时又割让了台湾。如此惨败,对于满清,可谓是倾家荡产。而倭国则籍此胜而一跃成为远东强国。

回首历史,对比甲午战争和八年抗战,不禁会有这样的疑惑:甲午战争何以不成持久战?满清灭亡后,中国内战频频,国力衰弱,但尚能坚持抗战八年而胜。由此反推,甲午战争时的满清国力实在倭国之上,倭人虽倾国而出,其力难久,如果满清能坚持战争,结果或有不同。

面对这样的历史困惑,提出以下理解,也算抛砖引玉。

1) 满清是异族政权,对汉族很疑惧。所以每逢对外战败,都极欲求和以防止国内动荡。曾国藩激战太平天国有斩获时,咸丰犹郁郁不乐,感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而湘军攻下天京(南京)后,湘军将领也曾劝进曾国藩。所以满清疑惧汉族正是情理,对外战败时它最大的担心是汉族也乘机起事,一旦边祸与内乱合流,则满清覆灭可在旦夕。

2) 满清的官僚们的颟顸自私。战场上官员们贪生怕死,常常弃阵而逃。朝廷里官员们担心一旦战事扩大、自己以及家人的性命、财产未必能保全,所以主和。战败虽赔款割地,但款、地都是国家的,不损害官僚们的直接利益。

有些感想:政权如果缺乏民意基础,政权利益同国家利益差异显著,必然难以充分维护国家利益。官僚体制是政权的中枢,如果官僚们缺乏民意基础、只能代表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亲友的利益,那么相应的政权的衰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