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

孤帆远影, 一阵风, 来去无踪
个人资料
正文

清明扫墓两地拾零

(2007-04-19 23:34:15) 下一个


高中上了一个学期就离开家乡, 三十几年了, 都没在清明节回乡祭祖扫墓, 乘今年清明节和复活节假连在一起, 一早就做好安排, 四月一日便奔九日山扫墓去了, 清明节那天又去了福州莲花山万寿园扫墓, 两地相隔仅二百公里, 清明扫墓的习俗一样, 不过具体仪式和程序却大不一样, 在此简述一二, 好让子女後代也可略知一二吧.

三月三十一日, 香港气温廿七度, 福州三十度, 次日一早就上高速奔九日山, 一路上雾气浓重, 两旁景物匆匆划过, 真是雾里看花!

老家的亲戚都准备好扫墓用品, 到了九日山下, 当然少不了到延福寺看看, 南安华侨中学的学生正在举办登山比赛, 寺前一时风华正茂, 意气奋发, 不过九日山不高, 对这些少年来说易如反掌, 但要能体会这里的历史沉?, 却不是一日半载可以成事的。当然, 这帮中学生肯定比我当时在华侨中学念书时成熟幸福得多。

   

进了山门, 有不少保安在大树下打牌闲聊,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不让人带鞭炮上, 严防山火。我们人到齐後便取道上山, 大大小小二十几号人, 心想要到了我们的子孙一代来扫墓的可就了了无几了, 大陆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 届时最多也就三俩人来给爷爷奶奶扫墓了。我的几位堂兄弟都超生了, 因为头三胎都是女孩, 他们拼著老命也要生个男孩才罢休, 当年东藏西躲的, 还被罚了不少钱, 那苦况, 外人是难以想像的, 那顽强的劲头, 是应该令人钦佩的, 现在大小一串, 我一个都不认得, 长女都十八九岁了, 这些 儿 女, 有的帮忙描红, 有的折纸钱, 有的摆祭品, 个个都显得很能干, 从他们脸上看不到小时候生活的艰辛, 但他们父母的手和脸, 都烙上了生活的风霜, 尽管他们现在都开公司办工厂了。

其实我对家乡清明节是怎麽扫墓的, 早已忘淡, 隐隐记的念初中的那些年头, 各家会做一种糍?, 做点好菜甚麽的挑上山去, 这次我两袖清风, 拎着相机就和大家上山了, 最先来到母亲的墓前, 有点百感交集, 上周亲戚已先来清理杂草, 现在稍作清扫, 就蛮整洁的了。先在墓碑前在小石台上摆上祭品, 都是一些小孩喜欢的小食, 心想我妈那时候可没有这些东西, 她现在接受得了吗! 接着描红, 用红漆填墓碑上的字和边, 还有两边的石柱和後土, 闽南话叫“顺墓”。五婶点燃一大把香, 每人分两支, 也可多用几支, 但必须双数, 一问才知道家乡的风俗拜先人用双数香, 拜菩萨才取单数香。基本上由最亲的人先在墓前跪拜, 再由大到小轮着。我接过两支香, 跪在母亲的坟前, 黙黙地祝愿, 要说的其实都往心里去了, 深深地磕了三个头, 希望透过手上这两支小小的香, 和身後已燃起的纸钱, 把心底的话传达给母亲。

女士们不断“拗金纸”(折纸钱) 投入火中, 越烧越旺, 好像硬是要把这人间的温暖带进墓室, 让那里的寒骨不再寒冷, 灵魂不再孤单、不再空虚......因为山下保安说过不准放鞭炮, 我就让堂弟收起就要投入火堆里的鞭炮, 火灭後才离开, 墓旁那棵树已枝繁叶茂, 记得当年母亲下葬时只不过两指粗大小, 多谢她多年来为母亲遮风挡雨, 也多谢家乡的亲戚每年都来扫墓。

接着到了奶奶吴香的墓, 墓碑上的字爷爷在世时让我写的, 上祭品, 点香跪拜, 磕头烧金纸, 大堂弟非要点燃两串长长的鞭炮方休, 他说这是乡里的习俗, 怎能免了, 拗不过他, 噼哩啪啦的我们又奔大奶奶淑劝的墓去了。      

   

   

据说我爷爷年轻时在福州一家银行做事, 深得老板赏识, 有一次步行回丰州社坛时, 被清源山的土匪劫持, 用U型大铆钉穿过手背钉在杀猪櫈上三天三夜, 直到老板答应给赎金才获释, 後来老板想把女儿许配给他, 一起要撤到香港, 不知为甚麽爷爷不愿意, 宁愿回到老家做点小生意, 直到我这辈才好不容易到了香港。我常想, 要是爷爷当时就来香港, 我们家族的命运可能就不至於这麽坎坷了。

爷爷一生娶了三个老婆, 我只见过第三个奶奶, 而且深得她的疼爱。第一个老婆生了好几个都是女孩, 有我所认识的大姑、二姑和三姑。算命的说了要买一个男孩, 再娶二房才会有男孩, 爷爷就买了一位男婴回来, 就是我的大伯, 又娶了第二位奶奶, 果然连生二子, 就是我爹和三叔,  可惜红顔命薄, 当同床的幼女不幸夭折之後不久, 她就寻短去了。爷爷又娶了第三位奶奶, 未过门时算命的就说了, 这位奶奶满肚子都是儿子, 後来果然为爷爷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这次率一众叔婶 儿 孙二十几人扫墓的, 就是我的小叔叔, 排行老七, 大不了我几岁!

爷爷的墓规模比较大, 祭拜得也比较隆重些, 一样的上祭品 - 描红 - 点香 - 叩头跪拜 - 烧金纸 - 放鞭炮, 庄重而简约, 小叔叔带领众叔婶一起下跪, 金纸烧得特多, 鞭炮放得特响特久, 硝烟弥漫, 炮声响後留下满满一坪炮纸。看着碑前的的祭品, 我纳闷, 爷爷哪认得甚麽王老吉凉茶、旺旺米饼等东西啊, 还不如弄点他老人家熟悉的铁观音、龙眼干和碗糕之类的, 或是来一大碗稀饭, 这是他老人家去世前的最後一顿晚餐。 

鞭炮声停了, 兵分两路, 婶婶带着一帮大小去扫太公墓去了, 我和小叔叔下山午餐, 相约再一起到乡里的安息堂祭拜五叔。

这些年来, 老家也移风易俗, 人死了要火化, 山上不让埋骨灰, 乡里便盖了一座安息堂摆放骨灰, 可怜死者已不能入土为安。安息堂里长长的一溜柜子分成小格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骨灰“盒”, 我们从最上一格取出五叔的骨灰盒, 放在堂前大坪的石板櫈上祭拜, 因为这位九日山的守护人英年早逝, 至今不到两年, 大家神情特别凝重, 五婶宽宽的脸上挂着两行泪水, 两手不停地叠着金纸, 好像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烧给她一生的最爱。愿五叔安息, 九日山常青。 

   

我不上车, 和堂妹走後田岭回乡, 早前後田岭坡度很大, 左为狮子山, 右为麒麟山, 那年寒假我还参加了开岭降坡的劳动, 休息时, 有人玩钢釺脱手, 钢釺头狠狠地砸在我的脚背上, 顿是血如泉涌, 染红大石, 硬生生让我躺在床上过了一个年, 都几十年了这後田岭也没甚麽变化, 黄土路一条, 路边的果林却堆满了现代垃圾 - 胶袋饮料盒汽水樽等乱七八糟。   


顺道拜访了燕山黄氏的老祖宗答喇真墓, 回来查阅丰州?写道:

“黄答喇真, 1246-1326, 蒙族, 先世为燕人, 占籍南安, 宋末, 元兵大举南下, 答喇真随军入闽......自入闽为官, 历仕世祖, 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及泰定帝六朝, 足迹不离福建东部沿海, 尤以南安为久。其子 遵遗嘱择地归葬於南安丰州西郊狮子山麓, 子孙庐守其旁繁衍, 明兴, 易姓黄, 以“燕山”?其源。答喇真便成为闽南黄氏燕山派的始祖。”

没想到这墓已有681年了, 少时在华侨中学念书时并不觉得起眼, 只知边上的黄怡瓶墓最壮观。南安市政府於2001年6月立了一块碑却写成“答剌真墓”, 不知何故。据考答喇真官至五品司令职任福州路海口总场官, 卒於官, 获赠“忠勇”称号, 他在南安开族, 生有十子, 长子次子回燕山(今北京), 其馀八子住南安, 在南安泉州一带繁衍传今廿六世, 十几万人, 灯号燕山衍派, 字行仁贤体乾, 允希应有, 辅淑用原, 台鼎世守, 怡和衍祯, 胤哲孙秀,德耀道光,永绵佩绶......

我属祯字辈, 当为蒙族, 更正填写了三十多年的“汉”族。不知答喇真的父母又是何许人也? 乡关燕山何处? 可能已无从考证了。族谱上可否记着祯字辈出了一位书法篆刻家了?!

   

扫墓後, 专程到杏坡和麻山探望九十高龄的大姑和八十八岁的二姑, 喜见她们老人家都行动自如, 可以照顾自己。走过富有闽南传统色彩的老屋, 不禁驻足多看几眼, 包括断墙残壁的简陋茅厕。附近的田野几近荒废, 原本就少得可怜的耕地大都被圈卖了, 所剩无几的也由於耕作成本和劳工太高而没人愿去耕种, 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回到福州, 清明节随恩师前往莲花峰万寿园扫墓, 福州话扫墓不说扫墓, 而说“叠纸”(音如‘大哉’), 即用小石块把纸钱压在墓碑或墓台上, 形象得很, 以前在福州生活了那麽多年都不知道, 而泉州话则说“巡墓”、“巡风水”, 意即去给墓碑描红, 两地仅相隔二百公里, 两种方言取意不同, 说法各异, 却同一个意思, 各有各精彩。

我们抵达时正逢下着小雨, 莲花峰上乌云密布, 烟雾缭绕, 正应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万寿园座落在莲花峰下, 若大的石门牌坊, 作家冰心题的横额, 两边石柱的对联看得出是省书协主席陈奋武先生写的字, 据说这是港商投资兴建的墓园, 公园化管理, 墓穴墓碑格调统一, 布局讲究, 档间种树绿化, 在当地十分受落, 不少人不仅把先人的骨灰移葬在此, 还为自己预订了一个位置, 墓碑上描金的名字即为已入土为安, 仍在生的人名虽刻在石碑上, 但不能描红或描金, 有的墓大一些, 占了四个标准位置, 一个墓穴也得好几万元, 现在也仿如大陆楼市, 步步高升, 真不失为一盘好生意! 整体墓园要和香港的和合石坟场相比, 确实高档得多, 也没有和合石那种震慑力和恐怖感。

莲花峰“叠纸” 与九日山“巡墓”, 区别还蛮大的, 大部分人都会献上一小束花, 压上纸钱, 点香要单数的, 拜完後将香传给下一人再拜, 然後烧纸钱, 在墓的两边角位也要烧一些, 还要拜一拜临居的墓, 可能是表达以和为贵相互有个照应的心意吧。放了鞭炮後, 再轮流跪拜辞行, 特别的祭品是一种包着萝卜丝乾的糯米?, 再弄一些酒菜在家中祭拜。  

   

   

据说福州莲花峰风水好, 开闽王王审知的陵墓也在莲花峰下, 万寿园里还有一堵廿四孝典故的青石浮雕墙, 倘若今人都能以史为鉴, 也许还能孝感动天, 也不致於象现在这麽道德沉沦了......

    

当然像万寿园如此堂皇可以入土为安的陵园并不多, 福州也有骨灰上架的“安息堂”, 安息可否, 但求心安罢了。

此行两地扫墓算长了不少见识, 时移境迁, 移风易俗, 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今後要是我去扫墓, 一定会事先准备一些传统的?品, 先人生前喜欢或知晓的东西, 纸钱、香加上酒是不可少的, 上山祭拜, 有花最好, 无花也罢, 最重要有心, 一代传一代。

清明扫墓是凝聚家族最好的活动。

 

九日山人记於香港

2007年4月20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