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的所谓随笔

赶上或追上,实在不行就远远的跟着吧。真累!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5.(集中原来的29-32))完结篇

(2007-10-01 15:05:04) 下一个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29) 2007-10-01 15:05:04
29)情谊

单纯的友情,它不同于爱情,更不同于亲情,它是介乎于情感边缘的第三种感情。说起友情,在幼儿园起就有了,男孩和女孩,一起玩过家家,吹泡泡;等上小学后,男同学和女同学共坐一个书桌,共跳一个绳子,一起打架,一起风跑,那种童真令人愉快。到了上中学的时候,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的尾声,还没来得及步入中学的课堂,便随父母亲上山下乡,我却中途辍学在家,一呆就是一年。

新的环境,往往带给我的是全新的感觉。虽然没有了大城市同学的消息,但在广阔的天地,另有一番友情的延续。我说的最多的是秀琴了,可能大家都听出了□子。换个口味,说说男同学对我的影响。刚来农村除了先认识秀琴外,另一个让我记住的,也是后来的同班同学,他叫周金义。村子里只有一条土路,路的两旁分别是村民的住宅,周金义家就住在我家的后一排,正对著我家的后窗户。每当我出门去秀琴家,都必须经过他家的门口。经常碰到这个黑茬茬的男孩。

他长得好看,那时候也就十四五岁的样子,大眼睛忽闪忽闪,直挺的鼻梁,个子不高,身体到挺壮实,他家有五个男孩,他排行老三,农村给孩子起名字,女孩儿不是叫花就是叫玲,而男孩儿多为福啊、贵啊,他的大哥叫周金山,二哥叫周金来,他叫周金义,他弟弟的名字我记不清了。越穷越希望富贵,所以家家户户孩子的名字,都图个吉利。平时见到周金义多数不太说话,因为没有共同语言,他除了好看之外,在我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和秀琴进山时,为了壮胆,秀琴经常约他一起去,时间长了彼此熟悉了,话就自然多了。别看他人小,浑身可有使不完的劲,在我上中学以后方显现出来了。开始时,周金山没事有事,都到我家来玩,我不以为然,嫌他土气,心里还挺烦的。

我上中学后,周金山和我一班,平时上下学一起走,每天等我,叫我,在上学的途中,他都一马当先,上树摘个野果,下沟里掏个鸟蛋,苞米地里烧穗玉米,河沟里摸条鱼,周金义都很在行。慢慢的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优点,他从不生气,总是嘿嘿一乐;经常给我带自家产的梨子,闻着香吃着甜,他告诉我:是用一种叫艾蒿草捂出来的,把半成熟的梨子放在篓子里,经过艾蒿草的特别香气,熏上两个星期,梨子变得格外甜软。走在路上,经常告诉我什么野果能吃,什么野菜不能吃,识别许多植物和药材的名字。在学校期间,我不想当学习委员,老师就让他担当了。学习上出类拔萃,学校运动会总能为班级争光添彩。谁要是欺负我,他总是第一个保护我。

特别让我感动的一件小事,在放完暑假后,每人要向学校交一捆柳树条,这对农村孩子来说轻而易举,而对于弱不禁风的我,比登天还难。周金义给了我无私的帮助,我对他有了好感,不是因为他帮我做事,好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怀,我想他那时比我还要有这种意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满山遍野一片成熟的景象。金色的阳光柔柔的照在身上好温暖。头天晚上,周金义说好第二天要和我上山割柳树条,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一大清早,我去他家的院子,正瞧他在磨著镰刀,弯弯的银色闪著寒光,收拾停当,便上路了。这是一条顺著上学路的岔路,本没有什么路,只是村民喜欢到这里砍柴,慢慢形成了一条小路。野生的植物,低矮茂盛,到处都是荆棘,用手拨开才能行走,周金义在前面领路,顺手用镰刀砍去挡路的枝叶,我看着他的背影,和他边走边说著。

他说:你说话好听,象广播匣子里的声音。
他还说:你刚来我们这_(村的意思),看你长得那么瘦,可一说话就象是唱歌。

我回答 :那时你就想听我唱歌了?
他说: 不是,没想过,你是城里人,说话好听,就想听你说话。
他突然又说:你能给我唱支歌吗! 我想了想唱了一首文革时期流行的歌曲《金屏似的小山》。他听后高兴极了。
我问:你哥都快30岁了怎么不娶老婆?
他说:家里穷,听我爹说,叫人提亲了,我爹想把村东头马书记家的小阚娶回家。

我说:小阚是个傻子。
他说:我爹说娶亲少花钱,说能生儿子就行。

一路走着我知道了他家的不少情况,并不懂他当时为什么对我说了那么多的话,还有那种喜欢我的眼神。我们高兴的交谈著,大约行进了半个小时,进入更加茂密丛林地带,这里没有大树,只是草稞子和笔直的柳树条。那一根根青色的柳条,只有手指头粗,很有韧性和弹性,你把它弯成半圆,它都不会折。周金义好像忘记了刚才的谈话,活跃起来,他弯著腰割起了柳条,他的动作神速,利落,刀下如泥,不一会儿,柳条躺倒一大片。他看着能有两捆的分量,才停下手来。我们坐下休息了一会,说了许多话,又动手把柳条打成两捆。

中午的太阳很灼热,我们都饿了,顺著原路往家的方向走着,我没有劲扛柳条,因为试了试根本扛不动。周金山一人扛著两捆柳条,轻松自如地和我一前一后走着。后来还是他一直帮我送到学校。

周金义的名字,我始终不能忘却,他的敦厚和朴实,他的勇敢和勤劳,他的聪明和真诚,他的天真和向往,还有他对我憨憨的一笑,都存储在我记忆的岁月中。

由jk张贴 @ 2007-10-01 15:05:04 (102)

jk 评论于:2007-10-04 10:22:48 [回复评论] 删除
谢谢尔尔 美言
尔尔 评论于:2007-10-04 10:19:32 [回复评论] 删除
jk, 你的记性可真好啊。这么多的细节多年以后还这么栩栩如生。令人□慕。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30) 2007-10-08 12:31:53
(30)秋天

秋天满眼金黄一片,滚滚的稻浪在风中摇摆著,成熟的豆荚上叶片泛黄,饱满鼓胀的豆子,有的已经爆裂开来,等待著农民的收割;那成片的玉米已被村民们的放倒,再戳起粮仓似的小山。

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心身放松下来还不太习惯,经常跟随小伙伴秀琴到田里捡拾剩余的粮食。先说村东头的那片土豆地,经过村民的土里刨食,所剩无几,大白天的就可以看到小田鼠窜来窜去,正忙著搬运越冬的土豆,有经验的村民都知道,只要找到田鼠的洞穴,就能捞到不少的收藏。我拿著镰刀,在土中翻找著,偶尔能碰到遗漏的土豆,连根带须子一起拔起,用手一数至少三四个还多。掰掉泥巴放进筐蓝,心里美滋滋的;继续寻找田鼠的踪迹,你会发现更大的惊喜。在松软的土地里,一脚踩下去有下沉的感觉,那就是碰到了田鼠洞,用锄头把洞口打开,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在半米多深的洞里,摆放著大大小小溜光水滑的土豆,我们欣喜若狂,分享著劳动成果。

最有趣、最惬意的是在地头烧烤那些成熟的苞米。随手可找到青色的没人要的小棒子,把它的绿皮外衣剥掉,露出黄色的籽粒,看上去明亮惹眼,真想生著就吃下去的欲望,不一会儿功夫,我和秀琴就拾到半篮子。在地上挖出一个土坑,用秫秸点燃,续上树棍,等快燃尽时,树枝变成了木炭,就可以把土豆、苞米一起埋在火炭里,来回的翻烤,渐渐的你会闻到糊香的味道,沁人心脾,令人垂涎三尺。闻著散发的香气,每人足足吃得肚歪为止。至今还能记得那种醇香的味道。

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的雨水和阳光的爆晒,秋天是丰收日子,家家户户除了忙著生产队的粮食入仓,自家自留地里的蔬菜粮食也要收割回来。我家那6分地里,除了种植日常的蔬菜之外,还种植了苞米和大豆,那可是东北的特产,成捆的大豆收割拉回家中,妈妈熟练的把大豆铺满院内,经过几天秋老虎的恩赐,只要轻轻用棍棒敲打,豆子就会蹦出豆荚,圆圆的滚满一地。这里的村民们沿袭了用廉箕(一种工具)这种古老传统的打豆子方法,轮起廉箕的那刻起,上下翻转,打在地上啪啪直响,豆子们被弹了出来,黄黄的一片。再用簸箕戳起来继续晾干。这是一年到头一家人的心血,凝成了丰收的喜悦。等到入冬,每家每户又可砬出并制作出鲜嫩、白皙、可口的大豆腐,小豆腐,豆腐脑,剩下的渣滓,又是猪鸭鹅的好饲料。

秋天的景物,都换上了迷人的彩衣,红黄绿橙各显神韵,虽然秋风中夹杂着凉意,可那满树的果实,诱惑著山里的小伙伴们。每每这个时候,成群结队的孩子们扑入大山的怀抱,去寻觅成熟的果实,名称简直太多了,名字都叫不齐,能越冬的当属山梨和山里红。山梨的果实为绿色,梨子在树上的时候吃在嘴里,味同嚼□,等你储存到一段时间,便香气十足。所以孩子们都喜欢吃捂过的山梨。我在前篇已写过了,要用艾蒿草熏熟。艾蒿草香气袭人,青色的小草粒,仅有小米粒大小,却能散发出芬芳,真是不可思议。山里的艾蒿草遍地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割了许多,就地打成捆,背在背上,走一路香一路。回到家中,把采来的山梨一层一层用艾蒿草铺匀,只等著个把月后,吃到嘴里的那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整个一个假期,我们几乎天天进山,采集那些山果,有山梨、山里红、山枣子、山葡萄、山丁子、山核桃、还有野生的木耳、蘑菇,有时还能碰到稀有的山灵芝,灵芝生长在深山之中,这里几乎是没有人烟、经常有动物出没的地方。大人们都不常去,而我与秀琴带上周金义,和秀琴家的那条大黄狗,一同进山里,走出浓密的树林,淌过小河流水,拨开杂草丛生的荆棘,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一顶鹤红色的灵芝竟然长在遮天蔽日松软潮湿的草丛中,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抢眼,后来听村民说:有灵气的地方才能生长灵芝。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人杰地灵的第二故乡,在那里有我的回忆,更有我秋天的梦想。

由jk张贴 @ 2007-10-08 12:31:53 (92)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31)上 2007-10-29 22:17:03

(31)我的父亲(上)
在整个往事回忆中,我写父亲的笔墨不多,不是不写父亲,而是我想写的太多。父亲的一生,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到离开我的瞬间,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曾经为了解放战争,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了党的事业,兢兢业业,克己奉功。父亲是一个性格坚韧但很内向的男人,自打我记事起,就没打过我一次,我也没在他怀里撒过娇,他是个军人,严谨的军纪和朴素的感情掩藏在父亲的内心深处。母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爸爸完全变了一个人。到底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直至父亲去世多年,我写出回忆,才慢慢悟出母亲的话来。

往事不堪回首。1969年年底,记得我们全家下乡是因为母亲单位一声令下,父亲和我们姐三被牵连下乡的,命运从此改变了生命的航船,当时有许多办法可以让妈妈一个人走,但是父亲毅然决然放下文革后期单位“三结合”赋予他经理的职位,义无返顾随同母亲奔赴农村。接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事实。
父亲从来没有干过农活,到农村以后,所有的农活和家里大小事情都是由母亲一个人承担。父亲可以说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蓝,说来也怪,偏偏让大苏河公社唯一的一所中学挑上,支援加强中学的教育,这无疑给父亲的政治生涯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家里没有呆上几天,刚刚过了阳历新年,父亲就走马上任了。父亲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他在学校担任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正适合他的老本行。关于父亲在中学的工作情况多半是听母亲讲的,后来我上了中学,亲眼目睹了父亲的工作状态。

我不敢相信父亲在学校讲台上的讲话,是那样的出人意料,在开学的第一天,面对全校的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用平稳、顺畅、有条有理,不仅不慢的声音做了新学期新学生到来的欢迎词,只依稀记得,在父亲面带微笑的讲话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当时为父亲而骄傲和自豪。

说来话长,父亲从小生活在书香门第,耳濡目染了祖父身上精打细算的聪明才智。祖父13岁起闯关东来到东北吉林学做药材生意,仅几年光景,就学会了识别多种药材的本领,成人之后慢慢发展自己的家业,由一个药铺发展成各地各省多家连锁药店,起名为“长发和”,祖父的名字也一同记入了家谱。

父亲是祖父和祖母生的第二个儿子,由于当时连年战乱,日本的铁蹄践踏著东北三省,祖母染病在身,不幸去世。当时祖父漆下已经有四个孩子,从小没有了母爱,就象小树没有了根,父亲除了读私塾,还是读书,生长在大家庭却得不到祖父的呵护。祖父是个非常严厉的家长,经常言传身教,想让家业一代代传承下去,无奈父亲对药材不感兴趣,只喜欢读书写字。

后来父亲考上了县里的国高,1943年秋,父亲又考上了吉林市师范大学,就读政治系。然而父亲为了实现他的人生梦想,逃避祖父的管制和继承家业,1947年和他的妹妹(姑姑当时只有14岁,当了文艺兵)一同加入了解放军大部队,为东北解放战争,随部队转战南北,长驱直入内蒙古,四平、通辽,沈阳等城市,为部队撰写了大量的宣传材料,得到东北军区领导的一致好评。那年父亲17岁,部队需要人才,父亲能写能文,后来父亲考上了东北军政大学,依然是政治系。部队的大熔炉培养锻炼了父亲刚毅的性格,但他自身的内向与懦弱,也为他的仕途蒙上了悲剧色彩。(待续)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31)中 2007-10-30 22:13:26

往事慢记--(31)我的父亲(中)

历史的车轮撵过了无数印记,也记载了父亲一生的大起大落。下农村前的父亲,身经磨难,从三派当权者手中逃出一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也是后话。然而父亲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创伤,以至于又一次精神分裂。

说到父亲的病症,由来已久,因为父亲的才气,在解放战争中一直在部队写公文及宣传材料,所以跟随在部队的后方。父亲生性不爱说话,但心中有数,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在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中幸运的存活下来。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调到沈阳军区政治部,在政治部主任王怀项身边任秘书。天有不测风云,1950 年下半年开始到1951年下半年,中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镇压反革命运动。祖父在解放后被当地政府推举为人民代表,家产全部为公家所有。

可在政治大潮中,有人告密说祖父包庇反革命,一夜之间又被无端的打成包庇坏分子的罪行。因此,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和祖父划清界限。父亲正值升迁的机会,在那个“有成分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的年代里,稍有不慎就会断送政治生涯。父亲只能忍痛割爱,向党组织写了一份保证书,家中三男两女,五个儿女全部和祖父划清界限,只有父亲哥哥的儿子照顾年迈的祖父,直至祖父去世,几个儿女都没有见到祖父最后一面。泯灭了人世间的亲情,是父亲遗憾终生的痛事。

父亲的灵魂深处始终有个解不开的结,带著这样痛苦忘我的工作,长期的压抑,又由于性情软弱,不善于和人沟通,精神终于崩溃了,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属于抑郁型。那时我刚三岁多,父亲的病给这个原本快乐的家带来了风雨飘摇。母亲工作很忙,无暇照顾父亲,经组织协商送往长春精神病院。听母亲讲父亲住院三个多月后,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母亲带我去长春精神病院看望父亲,我当时还小不太懂事,只依稀记得长春市的斯大林大街很安静,道路两旁的树木高大茂盛,街上的汽车鱼贯而行,骑自行车的人不多,步行的人走在甬道上,当时我不知道和母亲借助什么交通工具到了医院。

那时我想象不出父亲得病后的样子,只是蹑手蹑脚紧拉著母亲的手,生怕被被人抢走似的。精神病院象是关犯人的地方,戒备森严,病人分轻重被安置在不同的病房,只要你步入期间,耳边传来的是毛骨悚然的声音,狼哭鬼嚎一点不为过,从你身边经过的病人有男有女,他们是轻病号,可以随便出入,但每个人的表情很怪异,至今让我想起都会胆战心惊。父亲基本上痊愈了,才可让家属探视。当父亲抱起我的时候,我迟疑胆怯的看着他,当时有一病友看到我时,喜出望外,要摸摸我的小脸,父亲严厉的呵斥著,好象我只是他的私有财产。从那一次起在我的幼小心灵就刻下了父亲的模样--即慈爱温柔又冷俊陌生。这就是我懂事起了解和认识父亲的形象。

父亲经不起时代的嘲弄,他的病基本上两三年就犯一次。父亲好的时候,对我和妹妹简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当时我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只有部队食堂才能打来制作精细的小花卷,小包子,我每次都希望父亲下班带回好吃的,打开三叠圆饭盒,你会发现,里面有各种小点心和香喷喷的菜饭。我已经习惯了父亲拿回家的小灶,如果父亲出差一段时间,我就象小舍儿一样期盼父亲的归来。(待续)

由jk张贴 @ 2007-10-30 22:13:26 (87)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31)下 2007-10-31 10:40:18

(31)我的父亲(下)

说起父亲的性格,从打我记事起给我的印象就是少言寡语,不善言谈。在家里父亲充当的角色就是倾听。等下乡到农村之后,家里的重担责无旁贷担在了母亲身上,父亲俨然象个过客,在家的时间很少,几乎是一个星期回家一次,父亲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大苏河中学。

父亲生来就是耍笔杆的料,历史偏偏让他和土砬咯打交道,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难,下乡两年多的时间,家里的自留地父亲只去过两次,一次是种地,另外一次是割豆子,我记得非常清楚,虽说只有几分地,但黑土地上依然长满了绿色毛茸茸的豆荚,当豆子泛黄的时候也到了收获的季节。父亲为家里出力应该应分,割豆子的活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弯腰要90度以上,那豆枝上布满了毛茸茸的刺,细皮嫩肉和豆荚接触,可想而知会擦出血来。

当父亲躬著腰,奋力割著豆子,只有一袋烟功夫,我看到父亲的表情发生了变化,一张扭曲的脸,眉头紧锁,额头上浸出了汗水,他抬起头稍微休息片刻,嘴上不说实际上是在硬挺著干。当太阳偏西的时候,父亲居然割倒了全部豆子,再看看父亲的一双手已经血迹斑斑,我不忍心看到的一幕终于被定格在历史的瞬间。

父亲是个慈父,在我们三个孩子当中,最偏向我了,我一直成长在他的身边,从来没有捅过我一个手指头,他和蔼可亲,总是一副 笑容可掬的样子。小的时候,我习惯坐在他的腿上,吃着父亲从部队食堂带回家的小点心,稍微大一些,空闲时间父亲带我去公园散步,在公园的秋千上,父亲推著秋千,我越荡越高,飘起的裙子象蝴蝶起舞,父亲的心里乐开了花;文革期间,父亲喜欢用单车驮我去中山广场看大字报,他用简单的话语告诉我漫画上的人物都是谁?最令我兴奋地一次就是带我去位于辽宁省抚顺市的大火房水库游泳。

当时父亲已经专业到地方了,出任某公司的经理,有一次,带领全公司的人员度周末,现在想想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记得大概是个盛夏季节,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人山人海,许多成年人早已扑入水中。我当时还不到10岁,也不会游泳,父亲我给们准备了意想不到的游泳工具──汽车轮胎,把三个孩子一起装进了汽车轮胎中一起放到了水里。我兴奋极了,在水中就像鸭子拼命的噗咚著水,贱起了无数个水花,三个孩子好像还在原地打转,后来是父亲亲自下水,护著我们一路向深水挺进,我们玩的乐不思蜀,回想起来,让我记忆忧新,终身难忘。

父亲在一生中走下坡路时就是下乡的那段时光,每到春天万物复生的季节,母亲最怕父亲复发精神分裂症。然而这种病是不以人们的意识所转移的。

1970年第一年下乡的春天,父亲经不起奔波和劳碌,无端的又大病一场。当时家里只有我照看刚满8个月的小弟弟,母亲下地干农活,妹妹上学,我每天还要关照父亲,不让他随便乱走。但我毕竟没有三头六臂,父亲虽说犯病不打人不骂人,但意识处在混乱之中。

有一天下午我和弟弟睡午觉,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弟弟的哭叫声惊醒了我,我揉揉睡眼惺松的眼睛一下子傻了,父亲没了,我着急坏了,背起弟弟向外冲去,我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又来到经常玩耍的河套,溪水顺流直下,发出哗哗的声音,远远地我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正蹲在地下不知道在干什么?我三步并作两步踉跄地来到父亲跟前,他始终没有发现我的到来,专心致志的抚摸著一只小猫,那只柔弱的小猫浑身湿淋淋奄奄一息残喘著,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是可伶小猫还是心痛父亲,人与动物近在咫尺,都需要关爱和照顾。

父亲的行为举止虽然超出了成年人的范畴,表情漠然幼稚,但父亲象世人诠释了比正常人还要富有爱心的举动。 父亲生平就犯了一次这样的傻事,其实人在意识模糊的时候,父亲的理想世界是纯真的,在脆弱的时候是幸运的,因为没有人会嘲笑父亲,村民给予的是精神上的安慰和帮助。

中国有句古训:严父慈母。而在我的家中却是慈父严母,父亲坚韧内敛,柔中带刚,用无声的尊严在诱导我怎样做人,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父亲的品格丰富了儿子的生命,而儿子的品格则是父亲生命的延续。”用在我身上恰如其分。作为女儿能在有生之年写写父亲的陈年往事,一生中也算是无怨无悔。

由jk张贴 @ 2007-10-31 10:40:18 (96)

jk 评论于:2007-11-05 10:14:35 [回复评论] 删除
谢谢。
李老师 评论于:2007-11-03 15:40:42 [回复评论] 删除
我一开始也以为是jk写的呢,最后也把我搞糊涂了。不过,写得真好,情真意切。
jk 评论于:2007-11-02 23:13:56 [回复评论] 删除
哈哈哈,老弟回来了,略备薄酒请了--~~--!谁写的和写的谁,不是那么重要吧。目的只是记录经历过的岁月。
罢了 评论于:2007-11-02 22:29:47 [回复评论] 删除
jk,是你的父亲吗? 你那一句“作为女儿能在有生之年写写父亲的陈年往事,一生中也算是无怨无悔。”不由使我猜想是你的姐姐或妹妹写的?
刚从中国回来,等我缓过神来好好跟一帖。先来向老哥报个到!
jk 评论于:2007-11-02 11:03:38 [回复评论] 删除
是啊,即使是一个一辈子都没出息的父亲,也是。
风中秋叶 评论于:2007-11-02 09:46:35 [回复评论] 删除
父亲是心中永远的丰碑!赞!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32)完结篇 2007-11-14 00:03:02
(32) 返城

作者犀利http://members.wenxuecity.com/profile.php?cid=z6zA+zI1NTk=

1972年的春天,广阔的农村天地,依然有五·七战士战斗的身影,妈妈已经象一位普通的村民,锻炼了思想,劳其了筋骨,与农民真正融为了一体。爸爸谙熟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为培育下一代尽心尽力。我也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喂猪养鸡,挑水劈柴,上学放学,理家带弟弟。

记得我上了三个学期的课程后,妈妈单位的人来公社调查,要上调妈妈回城里了。

有一天放学,我兴冲冲的回到家中,发现家里来了两个陌生的男人,出于礼貌,我进门后叫了一声叔叔好!我疑惑不解的看着他们,其中一个叔叔用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顶,笑着对我说:你们全家要回城了。

这意外之中的喜讯,让我跳跃了起来。我想起了学校的苏老师曾对我说过的话:你要远走高飞了。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意思,原来学校也接到了上调父亲的信函。爸爸妈妈一直没有透露消息,是怕我们心里长草,心会飞到久违了的大城市,不安于现状。

我们全家是大苏河公社第一户奔赴农村大有作为的五.·七战士,也是第一户离开农村的五·七战士,这在整个公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整个五.七战士中也引起了骚动。听妈妈说:去公社召开最后的一次五·七战士大会,许多认识和不太熟悉的叔叔阿姨既□慕又嫉妒,他们的命运不知何时才能时来运转,有的孩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不结婚就有望回到城里,但有的迫于生计已经结婚生子,这味著扎根农村一辈子。一直到1978年大批的五·七战士才陆续回城,完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搬家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家具,依然是来时的大白茬木箱子和父母结婚时唯一的两只红漆木箱子。为了减少运输,家里的衣服送给了当地的农民,那些可爱的鸡们也就归张队长家了。前面我已经提及的好朋友秀琴,我送给她一方小手帕,略表我的心意。我最敬重的苏老师一再嘱托我好好学习,学有长进。

我们全家就要上路了,无独有偶,象刚来时的情景,全村的人差不多聚齐在村头,但多了五·七战士,老胡,老应和老孔一家,小石叔叔坚持送到公社,还多了知识青年,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是替我们高兴还是难过,挥一挥手,默默无语。我看不到秀琴的影子,只有那条大黄狗摇摆著尾巴夹在人群中,只看到了同学周金义,他憨厚的对我笑着。轻易不哭的妈妈眼圈红了,送别的场面依依道别,依依惜别,相拥的村民送了一程又一程,那场面至今让我感怀。

还是那头老黄牛,那辆爬犁车,那条土路,可今天意义不同了,蜿蜒起伏的盘山路,对两年后的我来说简直就是神话的传说,远处重峦叠嶂的山脉已披上了春装,漫山遍野,桃红树绿;布谷鸟从复地叫著:布谷布谷,昭示著又要春播了,花喜鹊唧唧喳喳,好像知道我们的好心情,我一路观望着熟悉又陌生的风景,感慨万千。今非昔比,小弟弟快三岁了,第一次走出山外,他坐在汽车上手舞足蹈,张著两只小手雀跃著,振振有词。弟弟到了清原县看到了楼房,竟然激动的说了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大房子啊!当我们全家五口人坐上绿色的火车,不光是弟弟还有妹妹和我,都表现出极大的兴奋,_当_当的节奏感,象一首摇篮曲,把我们带入了梦乡,它将通向属于我们新的里程碑…….

每个人都要经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人生就象古代的烽火台,特定的历史阶段都会燃起狼烟,它的颜色灰暗并持续著,一直看见血雨腥风,才落下帷幕。我的少年时代,感受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它印在脑海中,当翻出来晒晒太阳,居然会呈现出耀眼的光芒。我用心写的往事和感慨,是让后辈理解前辈付出的磨难与艰辛,重新认识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洋洋洒洒已经写了3万多字,当结尾的时候,还有很多容易让人联想起的许多写不完的往事…… (全文完)

本文作者犀利,在城里的家是http://members.wenxuecity.com/profile.php?cid=z6zA+zI1NTk=

因为很不方便发贴,所以本文都由JK贴在这里,现在全文代贴完毕,谢谢来访的朋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jk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尔尔 美言
尔尔 回复 悄悄话 jk, 你的记性可真好啊。这么多的细节多年以后还这么栩栩如生。令人羡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