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的所谓随笔

赶上或追上,实在不行就远远的跟着吧。真累!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往事并不总是如烟.甜甜的马藤包 ( 全文+插图)

(2006-04-22 15:11:14) 下一个
甜甜的马藤包 ( 1 ) 往事并不总是如烟.(插图) 2006-04-22 15:11:14
(很想写点什么,无奈几十年几乎没写过 什么,一时间不知从何写起,现在年岁渐老,偶尔会有一些陈年往事浮现,想写下来,不知是否可能,暂定为<随笔>,希望能写点什么出来)。



甜甜的马藤包 ( 1 )
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是在山区,站在村头举目望去尽是山,虽说不是崇山峻岭,也是四面环山而且是绿油油都是树林的山。我们自然村二十几户农家的房子也都是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最多能有三座房子是在同平地上的,高低相差有三层楼高。写到此得先打住,要不扯远了。

一下笔还真题材汹涌,考虑再三,决定先写马藤包,不为什么,写事物容易些。 这“马藤包” 我想知道的人不多,我也不能确定名称是否准确,它是一种藤生野果,学名是什么也不知道,相信总有人知道的,希望植物科专家给予指正。

我们是秋初到达当地的,第一次知道这种野果是2,3个月后吧,那时好像农活不紧张,连续几天村中泥地上都有一坨坨黑色的象羊屎样的东西,厕所里也是。问当地人也听不大明白,一位阿嫂读过点书的用当地话及当地国语加上手语,总算让我明白这是小孩子吃下一种果子连籽吞下肚后随地排出的。(说是阿嫂,其实年龄不过16,18岁,当地人大都早婚,10 岁就找好婆家,16 岁就过门,还是小孩样,比我们显得年轻,平时都很和善喜欢接近我们知青及帮助我们,这是后话)。

那阿嫂一会儿功夫就取来几颗黄色的果子每人给一颗,自己掰开一颗,讲到吃还是容易听懂。这种果子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外表黄色,长10--12公分,长圆形,直径6- -8公分,外表不很光滑,土 土的 ,没气味。掰开对半看表皮下有1 公分厚的淡 黄色粗颗粒果肉,中间是透明金黄色的果浆包住黑色的籽,很淡的果香。阿嫂指著肉摇手表示不能吃,然后用手在半个果子背面往中间挤,果浆和籽便突了出来,张口送进 嘴里,象是慢动作的漱口,不一会儿一粒粒黑色的籽便吐了出来。这下明白了,籽吐出,果浆吸进肚里。














(待续)。由jk张贴 @ 2006-04-22 15:11:14 (3308)
一事无成 评论于:2006-09-28 14:17:11是一样的东西,就是不知学名!

甜甜的马藤包 ( 2 )(插画) 2006-04-23 10:24:58


我们放心的大口吃起来,味道还真不错,果浆和籽很容易分离,口感似熟透了软柿子,味道略有不同,软柿子味道强烈些,马藤包清淡些,软柿子籽少或无籽很容易大口吃进肚里,马藤包籽太多,舌头要勤快搅动,吸进果浆的同时又要挡开籽不让其溜进去。这下才明白那3-4 岁小孩爱吃它又不容易对付这么多的籽,只好胡乱吞进肚里,籽无法消化,小孩还小还都穿开裆裤或没穿什么,一急就随意,造成一坨坨黑色的不雅景观。

见我们喜欢吃,又有人拿来很多,有的蒂很长看似藤状,整串的是长的藤条几条扎一起是方便带回。那天一口气吃了5-6个,舌头酸了,肚子撑的,外加当地人的热情慷慨心里着实感动。(后来同当地人相处久了,感动的事还不少,这又是后话)。

离开山区三十几年了,再也没吃到这种果子,但那味道还在记忆中,那种感觉还在,只是如果现在再吃的话,不知同记忆深处的那种感觉是否一样,还不能确定,就像小时候,年轻时,觉得很好味道,很好吃的家乡小吃,特产当时的感觉绝对是天上美味,可几十年后重温旧梦大都感觉不一样了。小时候,年轻时,太穷,物资奇少,有吃的就不错了,能吃饱那是福,能吃到好吃的又能吃饱我只能说休想。这种感觉相信不少同龄人都有。(待续)。由jk张贴 @ 2006-04-23 10:24:58 (542)

甜甜的马藤包 ( 3 )(插图) 2006-04-23 15:10:27


后来的几天,都有吃到人们送来的马藤包,也慢慢知 道这是一种藤生果,依附杉树等树木上,当地生果少,有也没钱买,所以一到果子成熟人们都会上山采摘,味道又好,大人小孩都爱,也因此路边可见丢弃的果皮和黑色的籽,踩到果皮会象踩到香蕉皮一样滑个四脚朝天。

马藤包的“包”应是指果子,马藤就是植物本名,此藤可编成椅子,篮子,敲打至其纤维松软可作绳索,且坚韧,耐用,这果子有单生,有双生,双生的是同一枝蒂结两颗,且蒂及果皮1-2公分联在一块的,象极了牛的睾丸,故又名“牛睾丸” 。因初来乍到,不敢自行上山,怕回不来,等了几天待外出读书的年青人回来(语言上较容易沟通,虽然当地老师教的国语百分之八十是当地话的腔调,听不大懂,但加上手语还是有百分之八十可以理解对方的意思)我们也随他们 上山了。

上山的那天天气晴朗,快中午了才动身,计划中饭就吃马藤包,省下一餐中饭。

穿上唯一的一双解放鞋(离家时只有能力带二双人字形拖鞋及一双解放鞋,后来的山区生活里大都靠拖鞋,出工都打赤脚,结冰的水田也照下。这双解放鞋只有冬天出远门才舍得穿,直到七年后离开山区回城时才丢弃,丢弃时它的模样就不再讲了,又扯远了)。

翻过了几个山包后就进入深山了,原本站在村头看上去很高的 山包都抛到身后,这些山包只长一般的灌木,最高只能一人多高,不配马藤托付终身。它们生长在深山密林里,这里的树大都是6-7层楼高有可能不止,小的也有,它们也在大树的间隙中顽强的笔直地挺直身躯,争取那不多的星星点点的阳光,是的这里的阳光只能用一线一线来数的,你要生存只有努力向上,争取比别人(树)更多的阳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它们要和同族兄弟,上下几辈以及别的树种竟争,所以个个身躯挺拔。马藤也在这里生长依附在高大的树上顽强的笔直地挺直身躯争取比树得到更多的阳光。( 待续)。
由jk张贴 @ 2006-04-23 15:10:27 (621)
jk 评论于:2006-05-25 16:36:40
追梦,谢谢你的鼓励,真的,我总算写完了一些,可以停会儿。我知我只有这几两,再花俏的就没办法,你喜欢看,我真的高兴我的故事有人愿意听。谢谢你,有你的鼓励,愿意再写下去。
追梦 评论于:2006-04-24 19:22:22 喜欢读,等著看下去。快写啊!

甜甜的马藤包 ( 4 )(插图) 2006-04-26 17:37:24


随著“小李”(带我们上山的中学生),他是同辈中最年少的,喜欢同我们聊天,不上学时几乎都在我们宿舍,帮我们最多。我们从城里带去的食物他也分享最多,老人们都是通过他同我们沟通的。他最小,最受宠。(又要岔远了,还是回过来)。

找了一会儿,都只能看到小小的果子,那是前人不愿摘的,我们也不要,因虽然下面一二层楼高,较容易摘的地方都没有了,但往上看,乖乖!高高的更高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大的。往上看去三四条五六条藤杆(茎)从不同的落脚点高高低低地攀爬在杉树上叉枝上,每隔一段距离(一米或更长)便有分叉,叶子稀少叶形已想不起来,手掌大,果子就是从分叉处挂下,长长的梗(还真形容不好)记得那一片都是杉树,马藤可能最喜欢杉树,所以这一片杉树林马藤最多,当然马藤包 也最多。

后来也自行上山,就没见过这么多的马藤包。当然也可能是小李知道这里最多,无私的带我们来此。这片杉树林小的也有电线杆粗,大的可二个人才环抱得过来,真得感谢小李,让我们见识了真正的森林,虽说家乡也有山有树,但不可比。当时感觉是家乡的山水树是悠闲的写意的高雅的,这里的是震撼振奋又带点敬畏,就像古人对未知的大自然,宇宙由衷的自然生成的敬畏。后来却发现这里也有(不多)如诗如画的景点,绝不亚于家乡八大美景中的其中一景。( 待续)。
由jk张贴 @ 2006-04-26 17:37:24 (553)

甜甜的马藤包 ( 5 )(插图) 2006-05-05 16:58:29


说到美景还得先说说我们进入深山沿路的美景.(水平太低,描画不出,词不达意,能尽力,敬请原谅。以后贴几张当地风景图片代替)。

前面说的翻过几个不是太高的山包后山也越来越高,树也多了,密了,山路也由三个脚印宽的剩下只有二个脚印宽了,突然间就听见淳淳□□的(不知该用哪个好,看客自取其一,或二个都要也行.)流水声,会觉得突然,是因没想到沿路经过都没见溪流.后来知道因为我们是要往更高更深的山里去,起点就要高,而不能沿溪流走,会浪费太多时间在弯弯曲曲的,但也充满诗意的小路上.路上不时可见叉路,有的岔路往前看都已被树丛或蕨类,,藤类植物遮盖,要往前去,只有抽出砍刀开路,两边密密麻麻的树木灌木竹丛,是不可能任由肉身闯进的,更别说穿过.

我们脚下的路还算畅通,说明还有人常经过,这是扛大木材,割松香,采野香菇,木耳的必经之路之一. 小李带我们进入一条岔路,左边是陡峭(这二字不知是否准确,翻箱倒柜的找了很久,先用上) 嶙磷石壁,湿漉漉的满是青苔,有些石缝还渗出徐徐清新的泉水,石壁上除了青苔外也有不知名的植物生长著,并开著花,结著果.尽管你不知它的芳名,(或许它并无名字),不愿知它,不屑知它,但它依然凭著自信顽强地将根扎进石缝,吮吸著它能够得着的露,水..尽管经过它身边的人不多, 尽管经过它身边的人不一定会驻足, 尽管上天对它完全不公, 尽管它脚下没有丝毫泥土,它依然活著,尽管它也不挺拔,但它们依然可以翠绿,或许它们并不婀娜多姿,但它们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风采, (此是对当地村民在那样艰辛的生存环境下能一代代顽强地活著有感而发.

四周的美景在当时是多余的,但在现代人眼里这是多美的景色).在我们右边是一条山涧,跟随著我们往前往上而时高时低,低时似漫走小溪边,高似无底深渊, (此处用无底是不准确的,是被下面突出的岩石以及勾肩搭背的各种枝叶影响视线),站在崖边,往下探去,透过树叶岩石, 小溪沿著峭壁,弯弯曲曲向下欢快地奔流著,想尽快离开这里. 我们已经在没有路的山里了, 这里阳光稀少,小李说就在这里找吧,不要再走了.

我们挑了片比较平的林子, 就分头寻找,这片大都是杉树, (前面已写).找了棵上头果子多地又较平的,但杉树太粗,叉枝又在高处,上不了,除非有松鼠的本事,想从一二个人才能合围的大树往上爬是完全不可能的,只能从马藤身上上去,再看了看马藤的根部,最大的有5公分粗,似小树般,这么粗的藤年纪应该比它依附的杉树小不了多少,也可能差不多是同时生长的,因为在3,4 层楼高的地方它才真正纠缠在杉树上,根部往上一人多高都是青苔,很滑,地上厚厚的枯叶,湿湿的,软软的。清新的空气中带点淡淡的霉味,光线暗,象天快黑的感觉,如果独自一人我不大相信敢留在这里。



小李说他不敢上那么高去摘,就在四周找找低些容易摘取的,我估计上去应该没问题。小学中学我好动,各种运动都来过,校队班队都有份,攀爬竹竿绳索轻轻松松,老觉得太低不够劲,这会儿还正年轻气盛,想显 显身手,让当地人看看城里来的知青并非弱不禁风。(当时农活都还不懂,知青们常被笑话,以后有空再谈)。

我挑了珠最粗的 大约手电筒般粗的马藤用力往下压了压,觉得缠在树上头还是十分牢靠。就试著伸手抓住马藤想往上用力,没想到抓住的马藤身上有些青苔,很滑,根本抓不住,还好还在地上,如果在高处结果不知如何。(待续).
由jk张贴 @ 2006-05-05 16:58:29 (572)
jk 评论于:2006-08-04 00:28:55
我操作电脑的能力太差,一直无法如愿,所以将当地的风景相片贴在我主页主相片旁边,有兴趣可去看看。
yujin 评论于:2006-08-03 09:49:49有意思喜欢作者的语调,从容平淡娓娓道来对生命的体味.

甜甜的马藤包 ( 6 )(插图) 2006-05-12 17:37:29


第一次不小心,还好没事。太低的地方都有青苔,这次我脚下发力往上一窜,双手住藤杆(茎)乘势再往上着力几下就上去了2米高,随著藤杆晃荡,在靠近的一杉树叉枝上落下脚,还要腾出一只手抓住叉枝,才能将身子稳住,否则身子又将荡了开去。这藤真够粗, 缠得够紧实,我这一百三十多斤的身子将它往下压都不为所动。这下就开心了,伸手可及的果子有三、四颗,摘下两颗丢下给同伴后,便迫不及待的掰开一颗最大的吃了起来,因够大,分好几口才吃完。

这马藤包果浆还分两种,我想吃过软柿子的人应该也都知道,一种是果浆呈透明式金黄,透明即透过果浆可见到底,晶莹剔透,只看也能让人心情好上一阵子。这种味道最好,较甜,滑润可口,另一种果浆色泽较土,呈土黄色,不透明,味道也差好多,不大甜,象似前一种加进面粉,口感些微粉粉的。这又同稻米有分粘糙米和糯米一样,口感不同,所以当地人将它们分为糯米种和粘米种。但外表还真看不大出来,当地人懂得分辨,当然后来我们也都懂得分辨了,就是外表光滑些的色泽娇艳些的就是糯米种。一般吃到粘米种的大都随便吸几口就丢弃。而吃到糯米种的便会认认真真的享受。

吃完后我继续往上攀爬,当然手酸后就要脚背,大腿内侧,手脚并用,边摘边往下丢。不知觉中离树顶不到二层楼高,在这里的阳光就耀眼了,但四处望去,除了树梢还是树梢,远处有几只鹰在盘旋,附近被惊飞的山鸡,鹧鸪等不知名的鸟不敢往上飞,只在树间流窜或钻进树丛里。可能是鸟类惊飞的声响,勾引起正也在山中一女子的歌兴,清脆欢快的女中音穿过树的间隙细细飘来,好听,煞是好听。虽然是第一次在山林里亲耳听到山歌也根本听不懂歌词,但那音、调真好听。(后来我也真的学会了几首情歌,很有趣的,以后记起了歌词说不定也写出来)。

只听小李在不远处长长的吆喝了一声,好像是在制止,但不多久歌声又起,因离太远,好像有二、三个女子前后唱著,小李用力大的声喊著,意思我听得出是“这里是知青,你们不要乱来”。歌声才不情愿的离去。小李骂骂咧咧的向我们走来,肩扛著一棵小树,小树上扎了一捆马藤包果,晃荡晃荡的边走边骂。我看小李小小的,五官都看不清楚,这才发现自己上得太高了,虽不觉害怕,但也心里毛毛的,就荡到一较大的树叉上歇脚。小李说差不多要回去了吧,这才发现我们已经大丰收了,带去的布袋已满,还有不少是藤枝长点的留著扎成整捆好背回去。

我看不远处有几个特别大的,心想好吧摘了它们就回去。随即双脚用力蹬出,身子向那方向荡去,不料原本在我上头牢牢抓住杉树身的马藤突然“突突”往下沉了两下,来不及细想,惊慌中匆忙伸手抓住旁边较小的马藤,还来不及将双脚勾紧藤杆,这马藤较细小,抓住树身的藤杆还不够老到,马上被我拉著一顿一顿的边往下溜,一下就溜下一、二米,还好它不是断掉,只是抓住树身的藤杆还不够牢,它也是竭尽全力想留在高处,也因它的努力,我才不致于直接往下掉。眼前最粗的马藤也只有我刚刚离开的那条,别无选择急伸脚勾住马藤,双手飞快抓住藤杆只觉得藤杆又一次“突突”往下沉了两下,藤杆倒是很牢没有继续往下溜,只是这往下的冲力加上身子的重量,根本无法将身子稳在藤身上,虽然双腿、双脚都夹紧藤杆,但双手
还是无法抓牢只得抱著藤杆往下滑溜。(待续)。
由jk张贴 @ 2006-05-12 17:37:29 (556)
jk 评论于:2006-08-04 00:00:45 有惊无险这文里的不算什么,我还碰上生命交关的事,以后慢慢写下。
yujin 评论于:2006-08-03 10:18:36 代价为了吃到甜甜的马藤包,这个代价也蛮大的了,不过作者也因此而体会到"这感觉真的很好"的好来.这感觉不错.可能俺是个现代人的原因吧.
yujin 评论于:2006-08-03 10:16:38 有意思应该是有惊无险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有这篇文章看了.

甜甜的马藤包 ( 7 )(完结)(插图) 2006-05-20 17:00:23


只觉得双手火辣辣的脚背,大腿内侧也是,虽然不是飞快坠下,但也差不多。 心想这2、3 层楼高一直这样滑去一定会脱层皮,突然脚外侧撞到硬物,是脚掌外侧 撞在藤杆一叉枝的根部,脚掌往下受阻,上身往下冲力加急,膝盖一软,已无法控制,藤杆也被这突然冲撞飞快往一边甩去,巧就巧在正好有一大树杈横在甩去的那方向,就双手往树杈扑去,得益于年少时喜玩单双杠吊环,虽然双手刺痛但却牢牢抓紧了树杈,想来个双脚往上翻个圈将树杈压在手掌下再跨过大腿坐树杈上休息一下,但因已浑身发软、腰腹部已使不上力,几次都不成功。这下双手、臂更无力了,本来还不知害怕,但现在知道在力道用尽后摔下来是什么样的后果,还要4、5米才 能达地面。

害怕归害怕还是得想办法下,又得尽快,双手更无力了,只靠意志力撑著。已 惊出一身冷汗的同伴和小李急得团团转,这时的我已连叫他们快想办法的力气都没了,还是小李行,急忙抽出一尺长砍刀,冲向马藤根部,砍了十几下才将手电筒 般粗的马藤根部砍断,拉著马藤向我靠拢,感觉得到他是吃力的拉著马藤,同伴也 急忙上前两人合力将马藤靠著我手边的树杈,并用力拉紧,我赶紧抓紧马藤急急往下 ,硬撑了2、3米的高度,左手已无力抓紧马藤,感觉上是还在用力,在换右手往 下抓马藤的瞬间还来不及反应过来,一溜烟脚已著地,随著屁股著地生痛啊,难以 形容,还应庆幸这一溜烟只有一米多,地上有厚厚的落叶,又没摔在旁边石头上,否则?不敢 回想。

回到地面的感觉真是太好了,真的很想亲吻这片土地。四脚朝天浑身无丁点 力气,手脚一直发抖,不是特害怕,是力气用尽的后果。我也不管他们着急的询问,双手掌、脚、大腿内侧的刺痛,一动也不动的朝天躺著。看我已没事小李他们就边 责备 我边忙著收拾 ,我一动也不动地躺在大地的怀里,允吸著大地原始的气息 , 真好,这感觉真的很好。

也不知过了多久,才觉得天色渐暗,体力已恢复,爬起后他们都收拾好等我上路。 这时远处传来“嗯嗯噢噢”模模糊糊的声音,一会儿又没了,问小李才知道是“大伯”他们撑木材从山里出来了。大伯是小李的亲伯父,和小李父亲都身高一米八几,山里少见的,身板好力气大,辈份高,在当地很有威信,小李是 父 亲很晚才生的最后一个儿子,倍受家族人宠爱。

闲话间模模糊糊的声音又再响起,慢慢的渐渐清晰,是号子声,不同与江边 纤夫的号子声,但很有节奏,一音高一音低,一音强一音弱,一声紧跟一声,象唱歌般。写到此实在想不出如何将那音形容出来,(我会用接近国语的发音写下来,但 不是在 “马藤包”里,希望下次能写出“ 撑木材”或“ 撑树歌”,因 “ 撑木材”名
称太小 气, 木材的杠就可以了, 撑树较接近,大小相差太多。还是回到前面)。我们边向来 的小路走去。

那唱歌般的声音一会儿起一会儿熄,不多久就见小路往深山方向拐弯处一筒 60公分直径的树一起一伏向我们飘来,待整筒的树完全在我们的视线时,号子声往下一沉收音,树就完全不动了。 震撼、敬畏、敬佩、当时我毛孔都肃然起立,就像小 时候读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事迹时一样的感觉, 肃然起敬。看那大树有3、4 米长,下方密密地地站著7个人,一个个前胸贴前一个的后背,有的头在我们看得到的这边,有的却是只见其左肩,最前一个是大伯手扶紧一直立的上细下粗的撑杆,撑杆齐肩平,这时的大伯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玉树临风,(象现在描写某明星用玉树 临风来形容,我觉得不大得当,真正的玉树临风四个字我用得最为得体)。第二个只 见左肩第3个见到的是生产队长,个头和大伯只差一点,再往后就一个比一个矮
一些,歇了1、2分钟,他们用肩又再撑起树筒,手斜握撑杆随著大伯的号令,树筒轻微的往下一沉,即刻随著呼应的号子声响起的同时,树筒往上轻微的一跃,轻飘飘的随著号子声一起一落向我们飘来,步调划一整齐,轻盈。太美了!太不可思议了!山里头平凡的生产活动如何可以有这么美的情调,这么具艺术感,不亚于欣赏名家 的艺术品。

沉醉于欣赏艺术品情感短短几分钟时间,树筒已飘到并停在我们面前,这次 可能想休息长一点时间,待前后两根撑杆撑稳树筒后,另一面的人头都钻过来面向我们 (不能再离远了,否则此篇没有完的一天)。同他们打招呼后,小李说他们走走停停还要2个钟头才会出山,我们要先行,不要影响他们,因山路窄小,如果要他们 让路是不可能的,树太重,所有人都必须让开。

为了能赶快结束此篇我们急急的上路了,肩上的马藤包还真够重,一路上翻 山越岭的,休息了好多次才走出森林,远远见到了我们的村庄。


4 点的样子,炊烟未 起。这时的太阳正在西边的山上,可山里却是黄昏,暗暗的,虽然手脚还辣辣的痛,肩膀酸得背不动,但心里的喜悦难以形容,这大半以上的喜悦是因为意外的欣赏到美妙的、活动的艺术品,世上几人有此福气,我却是其中之一。(后来我有幸也成为其中一员,并且还有机会由我带头发号令,带领几个手下及不小的树筒出山,虽然辛苦沉重,也永久的伤了我的筋骨。但,这快意、满足、自豪难于言表,也永久的融 入了我血肉之中)。(全文完)。
甜甜的马藤包由JK原创于美国洛杉叽05/18/2006。
由jk张贴 @ 2006-05-20 17:00:23 (564)

jk 评论于:2006-08-08 23:29:12 是美景南方山区
jk 评论于:2006-08-08 23:27:19 感觉真的很好活著的感觉真好,死里逃生后才会体会,真谢谢你耐心在读,不只是看。谢谢你的评语,是否可以给点建议、指点,十分欢迎。
yujin 评论于:2006-08-08 22:40:13 代价为了吃到甜甜的马藤包,这个代价也蛮大的了,不过作者也因此而体会到"这感觉真的很好"的好来.这感觉不错.可能俺是个现代人的原因吧.
jk 评论于:2006-08-03 11:43:04 不容易写,的确,没见过的人很难想象出那情景,我也想写得清楚些,但不容易写,也不容易理解,我可能会花多些时间写一篇,因为要推敲用语所以无期。当时远远看那树随著号子的韵律一起一伏轻飘飘的飘来,那感觉真美,要知道几千几万的知青,有谁愿意学或又学会了撑树,并且是带头的人(只带3人,我才168公分,不够高,高个的人才能带领多人,也才能带较大的树出山)。树撑出山,基本是往下的,所以带头的必须高,力大,有能力稳住树筒,也并不全靠蛮力.这种人当地也只有少数几人,是师傅级的。最受尊敬。
yujin 评论于:2006-08-03 11:31:47 再读一次直径60公分的树怎样轻飘飘地飘过来呢?为什么他们会一个比一个矮的排一起?是为了省力和安全吗?小时候有见过人开山打大石头,也有号子伴随著劳作时高时低确实象是在唱歌,虽然有点单调.可能因为小,那时候并没有觉著美出来.石烟弥漫叮叮当当的还会感觉害怕,不敢靠近.读了先生的这篇,仔细想想,真的感受出美了,首先是勇敢,而后是健康,强壮,韵律,和谐,(请问先生怎么找出顿号来?)还有适到好处的智慧.能劳动真好啊.又是在那样的森林里.现代人真的是需要那样的运动.简单,自然,好美.
jk 评论于:2006-08-03 11:20:31 "创造心情"这用得太贴切了。真难得,你能体会我的心境,我这博客在文学城有几百人看了,好像不见知音,你让我感动,真的谢谢!这撑树的情景,美感,已无法从我记忆中除去,以前还常幻想如果有一天,在我老家市中心大道上展现,该会如何的震撼。不过也可能是我幼稚,人们才不屑一顾呢,但这是我美好记忆中的相当重要的一景。我珍藏著。如果能创造心情,困境就打不倒你。
yujin 评论于:2006-08-03 10:29:32 美妙的艺术震撼人心的美,就在我们付出汗水伤痛的劳动中.能在那样的自然环境里渡过人生的一段日子,确是难得的福气.更难得的是先生当时喜悦满足自豪的心情.我想当时并不是每一位知青都会有那样随遇而安的心态,创造心情的能力吧.
yujin 评论于:2006-08-03 10:14:52 有趣清新的空气,淡淡的霉味,小小的苔类植物,现代人眼里的美景..那是在中国的北方山区吗?从来没有去过真正的森林,读了此篇体会到一二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j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外流浪者99' 的评论 : 是啊,现在山里很多地方都成风景区了,以前在当地生活却没心情欣赏。
海外流浪者99 回复 悄悄话 你的插图太美了!!文笔非常细腻,真美!!!现在有不少知青回去老地方闽西山区看看,有地方变化很大,有的比较山区深处的地方,还能看到这样的美景。我在厦门海峡博客上有博客,叫“美丽家乡”写了些下乡回忆录,在海峡博客有几位老知青,有一位八中高一年的,他在夏威夷,他的博客叫“漂泊者”也写了不少山区生活。
j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高英姬的评论:
是我们南方的野果,你说的叫法应该是对的.我去的地方是闽西山区
高英姬 回复 悄悄话 我老家叫‘来藤包’或者‘泥藤包’。果熟后,很好吃,那可能是我们南方的野果,楼主是南方人吧?

想中国,想家乡了。
j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娓娓的评论:
谢谢娓娓的评论
娓娓 回复 悄悄话 太喜欢这篇文字了,它给人以真实感和隽永的美感。
谢谢你的故事。
一事无成 回复 悄悄话 是一样的东西,就是不知学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