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毕竟是有思想感情的动物,不仅仅对唯美形式产生被动快感。最动人的艺术品总时那些感人肺腑和发人深省的东西。美学家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那才是产生巨大审美快感从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形式。我称之为“深化主题的形式”。 一个美的形式若能恰到好处地诠释你要表达的主题——某种思想情趣,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摄影艺术的更高境界,应达到画外有音,令人遐想回味,而不是一览无余。这里有个有趣的实例:几年前,我在摄影沙龙贴了下两幅片子,题为“童趣”二则 (见下)。很快,一位网友以娴熟的PS技巧,为后一幅添了两戏水儿童 (如图)。我回复说,很高兴你想到戏水儿童,说明照片具有激发人联想的效果。这就够了。让每个人产生自己的联想,好过盯着被限定的对象。在读图过程中参与完成的作品,更令读者回味。
好作品不仅其画面构图使人百看不厌,而且透射出一种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常看常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摄影艺术乍看是个很“写实”的门类,其实,在镜头取舍,角度俯仰之际,镜头背后的眼睛,已将个体之心灵色彩和思想线条投射到取景框中了。同一拍摄对象,不同的艺术家眼里看到的是不同的主题。在按下快门之际,艺术家的画外音同时被录入的画面。其情趣雅俗,格调高下,尽在其中。因而,摄影并非“写生”实录,而是写意摄魂。至少许多隽永的摄影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而且具有饱满的心灵张力。
一张画面与主题完美结合的作品,可能是作者蕴酿已久,精心设计或苦苦寻觅而得;但更多的情形是机遇垂青了有准备的头脑,邂垢的景物,激发了素养中的灵感。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摄影大师Ansel Adams的不朽之作“月亮与半丘山”。那天傍晚(1960年,12月28日),Adams 驱车路经半丘山,扭头一瞥之际,便被所见景色触动。他立即停车,迅速取出相机和三脚架,很快选好角度锁定构图,按下快门。傍晚是风光摄影的极佳时机,但对拍摄者的要求也高。光线强度瞬息即变,夕阳照在半丘的面积在变化,月亮也在上升。在如此苛刻条件下,得到一张优秀照片诚属不易。Adams胸有成竹,回家立即进入暗房,数小时后,他对着其中一张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张似乎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照片,凝聚着作者的审美功力和摄影大师对题材捕捉的敏感性。半丘山本不宏伟,但在近处仰拍,在画面上一样显出雄姿。特别是山涯的形态和质感给出一种深沉的阳刚基调,而皎洁的半月又洒下一脉阴柔气息。月亮的出现是点睛之笔。若无月亮,就是张呆板的死图。月亮将视线引向天空,从而勾出无数联想和感慨。半月又给人强烈的时间轮回之暗示,反过来加强了峭壁对空间的诠释。时空这个永恒的主题就以这样一幅回味无穷的构图表达出来。照片发表后引起轰动,至今仍散发着不衰的魅力。它在拍卖行的价位一直名列榜首。
能够欣赏这种意境的读者很明白,只有黑白照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不信请看,有好事者,与同样时间,重拍了一张几乎一样的彩照,然而,那种深沉凝重的基调消失了,成为多一张不多少一不少的风景照而已。
-----------------------------
也来玩一下意境派:)下面第一张不小心在某小城摄影展上获优秀奖 ,满足了一下虚荣心。
禅意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