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十六国的终结者-威武雄豪、残忍无情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zt 1

(2006-08-22 20:31:36) 下一个
作者:赫连勃勃大王 提交日期:2005-4-1 12:04:00 ??                  十六国的终结者   ――――威武雄豪、残忍无情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末年,决定立当时为齐王儿子的拓跋嗣为太子。按照代魏旧例,“子贵母死”,只要立嗣子就先杀其生母。于是,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生母刘贵人。然后,他召儿子拓跋嗣入宫,当面训谕:“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就是提防母壮子弱,母后临朝乱政,搞出吕后那样的局面。现在准备立你为太子,我就效仿古人的作法,这样也是为了国家长久之计。”   拓跋嗣天性孝顺,闻言哀泣不已,伏地痛哭。被“寒食散”折磨得本来就烦躁不安的道武帝大怒,怒斥儿子出宫。拓跋嗣回到自己住处,日夜号泣,拓跋珪听此情形,又派人召他入宫训话。左右宫人见状,都劝他不要入宫。“皇上大怒,殿下您入宫说不定就被杀,不如先找个地方躲避起来,等皇上怒气消解后再入宫不迟。”拔跋嗣听劝,带着两个随从跑出都城藏了起来。   不久,清河王拓跋绍入宫弑父,道武帝死于逆子之手。第二天中午,拔跋绍召集百官于端门,隔着大门,从门缝问百官:“我有叔父,也有哥哥,公卿众人想拥立谁呢?”大家闻言都愕然失色,没有答腔的。过了好久,南平公长孙嵩回答:“我们拥戴王爷您。”   此时,大家才知道武帝驾崩,又都不知死因,所以没一个人敢出声。散朝后,传闻纷纷,大家才知道武帝死因可疑,朝野汹汹,人怀异志。拓跋绍毕竟是个少年,又无人辅佐,听说外面人情不安,只知道从府库里搬出大批布帛赏赐王公,施小恩以自全。   齐王拓跋嗣听说道武帝被弑,偷偷向都城奔返。拓跋绍派人寻找拓跋嗣想杀掉他,几次未果。百姓和众大臣得知拓跋嗣回城,奔走相告,欣然响应,争出奉迎。拓跋嗣在城西一露面,宫里的卫士就把一直混在皇宫的小坏蛋拓跋绍抓住送给拓跋嗣论处。拓跋嗣论数这个庶弟的罪恶,杀掉拓跋绍及其生母贺兰妃。同年,登基为帝,时年18岁。               内和外缉的仁德帝王——北魏第二任帝王拓跋嗣      明元帝拓跋嗣在位15年,礼爱儒生,好学谦虚,采集经史,隆基固本,内和外辑,可以称得上是北魏开国以来较为仁厚的守成之主。   东晋权臣刘裕出身寒微,靠军功步步升高,他灭了邪教头子孙恩、卢循,又杀了自称皇帝的桓玄,进而灭亡南燕。刘裕本人也成为东晋南朝第一位平灭北方国家的大英雄。接着,刘裕又平蜀地,直逼曾经击灭前秦的后秦。此时的后秦国王是仁弱儒雅的姚泓在位,加之内讧连连,落得只好向拓跋嗣求援。北魏大臣纷纷劝拓跋嗣出兵助后秦,想从中捡便宜,惟有大臣崔浩劝谏:“刘裕必克姚泓。陛下您虽有精兵,但没有良将可使。不如安静等待,查观局势。刘裕灭秦后,一定返回南方篡位,到时关中可尽为我有。”   拓跋嗣虽对崔浩之议表示赞赏,赐崔浩御洒及水晶盐等奇物,但他毕竟想从交战双方取利,仍派长孙嵩等将领沿河尾随晋军,随时准备攻击晋军。刘裕不堪骚扰,在黄河北岸摆个却月阵,以两千七百士兵加上一百张可发尖槊的大弩,大败魏军。魏军三万骑兵被杀一万多,狼狈而还。拓跋嗣又惭又悔,忙向崔浩道歉。   刘裕俘获姚泓后,果然急忙回建康篡位,关中不久就被赫连勃勃夺占,其时为公元418年。留守关中以及继缓的数万晋军全部被赫连勃勃的夏军杀掉。      明元帝泰常五年(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为此,拓跋嗣连称大臣崔浩有先见之明。   明元帝同其父拓跋硅一样,嗜服寒石散。帝王为了长寿和壮阳,总是服用今天看来实际上是毒药的东西,其中有毒的矿物质,不数年就会使一个健壮的正常人濒于死亡。由于猛药吃得过多,拓跋嗣一直病魔缠身,加上当时天灾人祸不断,他就又问计于崔浩。   崔浩劝明元帝早立皇长子拓跋焘为太子,以定国本。泰常七年(公元422年),拓跋焘以太子身份监国,时年仅十二岁。北魏的太子监国绝不是后来明清等朝皇帝出征时的摆设,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代摄”皇统,有自己一套大臣班子和办事机构。经过暗中观察,拓跋嗣发现拓跋焘聪明决断,见识深远,几个辅弼大臣又忠厚贤良,确实能支撑起魏国的大业,为此他心中十分高兴。   同年秋,南朝宋武帝刘裕病死,明元帝拓跋嗣就准备攻伐宋国。崔浩表示异议,认为魏、宋两国几年来一直礼尚往来,没有正面冲突,现在趁丧代人,不仅理亏,而且不一定成功。   拓跋嗣不理会,说:“刘裕当年就是因姚兴刚死而灭其国家,现在趁刘裕死亡我攻伐宋国,也是理所当然。”   崔浩说:“姚兴死后,其诸子相争,刘裕才有机会灭秦。现在,刘裕虽死,其国内军心民心未变,必死力拒战。”   拓跋嗣不听,大举伐宋。他先派奚斤等将率二万人渡黄河,自己随后亲率五万多精骑随后而行。既然战事开始,崔浩建议先略地,后攻城。拓跋嗣又不听,不停派大军猛攻宋国各个坚城。魏军最终攻克滑台、虎牢等数座重镇,但也伤亡惨重,大伤元气,可谓得不偿失。   明元帝拓跋嗣本来身体就不好,又御驾亲征,一路颠覆,病情更转沉重。公元423年底,拓跋嗣病死,时年三十二,庙号太宗。其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北魏太武帝。   明元帝为帝十五年,可以说是北魏初期一个重要的过渡性的帝王。    作者:赫连勃勃大王 回复日期:2005-4-1 12:06:00    一统北方的雄猜之主——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出生时,“体貌瑰异”,当时的道武帝拓跋珪见到这个大胖孙子,“奇而悦之”,叹道:成吾业者,必此子也!   北方的敌国柔然听说魏国明元帝死,也来个因丧伐人,急遣六万铁骑突入云中(今内蒙西林格尔),杀掠吏民,攻陷代国旧都盛乐。   柔然似乎也是鲜卑族的一个近支,北魏立国时,柔然也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东起外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括贝加尔湖、南到大漠的强大农奴制游牧帝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柔然一直是北魏北方最主要的敌人。   年方十四岁的拓跋焘闻讯大怒,自率轻骑,马不停蹄,疾驰三天两夜,直抵云中。柔然国主纥升盖见魏帝伞盖,立刻下命进围,铁骑层层,共五十余重。如果换了哪个汉族君主,甭说十四岁,就是四十岁,也会惊得魂飞魄散。鲜卑少年拓跋焘骨子里只有骁勇杀伤,望见敌骑重重,神色夷然,魏军将士见此,惧心顿消,杀心顿起,并在阵中射杀柔然大将于陟斤,柔然国主纥升盖见势不妙,掉转马头逃去。   太武帝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十一月,拓跋焘又亲自率军,分五道征伐柔然,越过大漠直击柔然腹地,致使纥升盖部落离散,大败而逃,好久时间不敢兴兵窥边。      赫赫武功之一:击灭赫连夏国   公元425年9月(太武帝始兴二年,宋文帝元嘉二年),夏国国主赫连勃勃暴死,这位赫连勃勃就是曾帮助前秦大帝苻坚灭掉什翼犍代国的刘卫辰惟一跑掉的儿子。所以,赫连勃勃本来应该叫刘勃勃。   勃勃身材魁伟,高8尺5寸,姿容秀丽,后秦的国主姚兴一见就很喜欢他,让高平公没弈于收留他,没奕于还把自己女儿嫁给勃勃做妻室。姚兴派勃勃为安北将军,配以鲜卑族两万余户帮助没奕于镇守朔方。没几年,这位贪暴无亲的勃勃就杀掉老丈人,并领其众,自称大夏天王,自立为国。   至此,勃勃改姓为赫连,意思是家族显赫与天相连,与自己有血源关系的部落均改姓为铁伐,意思是刚锐似铁,皆能伐人。刘裕攻灭后秦后,赫连勃勃乘刘裕回朝时大举破晋,大败刘义真,积数万人头为京观,号为“骷髅台”。同年称帝,定都统万。   赫连勃勃最出名的是他的凶残暴虐,视民众如草芥。他命工匠蒸土筑统万城,城墙完工一段,就以铁锥试验,扎进一寸,就立杀筑墙匠人,并把尸体筑进墙内再换一批工匠更筑。制造兵器的匠人最惨,必死无疑。制弓的匠人献弓,如果射甲不透,立杀;如果射甲透入,马上把制作铠甲的匠人杀头。循环往复,反正难逃一死。他又常常喜欢坐在城上,置弓刀于侧,随便看谁不顺眼就杀掉。   在长安时,赫连勃勃征隐士韦祖思入朝为官。韦隐士知道勃勃残暴成性,见面时赶忙诚惶诚恐地下拜,孰料这一礼貌的举动也惹得赫连勃勃大怒,说:“吾以国士征汝,奈何以非类处吾!汝昔不拜姚兴,何独拜我?我今未死,汝就不以我为帝王,吾死之后,汝辈弄笔,当置吾何地!”立即下令杀掉这位大知识分子。   赫连勃勃“志向远大”,名其京城南门为朝宋门(意即使宋国来朝),东门为招魏门(意指使魏国怀服),西门为服凉门(意指征服西凉),北门为平朔门(意指一统朔北)。   这位大夏国主统治末期,更加荒淫残暴,臣下有直视他的,立刻用刀上前捅瞎对方双眼;臣下有上朝时不经意笑一下,勃勃也会用刀把方嘴唇划至两处。敢有进谏者,一律先割舌头然后处斩。“夷夏嚣然,人无生赖”。虽如此,赫连勃勃以其赫赫武功,连史臣也不得不赞上几句:“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睹之而醉心,宋祖(刘裕)闻之而色动。岂阴山之韫异气,不然何以致斯乎!”   赫连勃勃原来的太子是赫连璝,胡人喜幼子,他后来又想立小儿子赫连伦。赫连璝恼怒,兴兵攻杀弟弟赫连伦。赫连勃勃第三子赫连昌闻讯,立刻提兵杀掉赫连璝。赫连勃勃一高兴,就以赫连昌为太子。赫连勃勃死后,赫连昌即帝位。   少数民族鲜卑君主不像汉族(或高度汉化的少数民族)那样讲究什么“礼不伐丧”。听闻赫连勃勃死讯,拓跋焘就召集众臣,商议攻伐夏国的事情。魏国宗室勋贵们大多力主先伐柔然,然后再伐夏国。   崔浩独表不同意见,认为:“柔然鸟集兽遁,举大众追之不能及,轻兵袭之不足以灭敌。赫连氏土不过千里,政刑残虐,人神共愤,宜先伐之。”   拓跋焘从计。始兴三年(公元426年)十月,他先派奚兵率四万多大兵突袭蒲阪(今山西永济),然后,又自率大军继后。直扑夏国。   到君子津(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天寒冰结,他自率二万轻骑渡河直袭统万(今陕西靖边县),夏主赫连昌出城迎战即败,退入城内。魏军在周围杀掠一番,获牛马十余万,扬长而去。   同年夏天,拓跋珪又自率轻骑三万倍道先行,再扑统万。到了城下,魏人知道攻城最难,就把老弱残兵绕城示弱,把精兵埋伏于深谷之间。夏兵中计,鼓噪出城追击。正好当时有风雨从统万城方向顺风朝魏军而来,拓跋焘的亲信太监赵倪劝道:“现在天不助人,风雨方向正和我军相逆,冲杀看不清,将士又饥渴,不如陛下您率兵躲躲,来日再战。”   崔浩一旁叱道:“我军千里制胜,正是掩袭不意,怎能改变主意!”   拓跋焘大声说“好!”挥兵迎前。   混战中,拓跋焘身中流箭,战马中伤倒地,自己差点为夏兵俘虏。换马再战,魏帝亲手刺杀骑兵十余人,又杀夏国大将一名。   魏军乘胜追夏主到城北,赫连昌来不及入城,奔逃上邽。拓跋珪只率少数几个直追入城,夏兵发觉,紧闭四门。拓跋珪等几人慌忙用妇人裙子系在槊上往下吊人,才勉强逃出城外。   夏国无主,又值天色已黑,坚城厚墙再也无用,一会儿功夫就被魏军乘乱攻破,魏国军人尽俘夏国王公后妃,获马三十万匹,牛羊数千万头,珍宝无数。   天亮后,拓跋珪进城,看着穷极文采、雕梁画栋的壮大台榭,再摸摸坚硬得可以磨砺刀斧的统万城墙,他叹道:“蕞尔小国,使用民力至此地步,怎么能不亡国!”宋朝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记载:“延州丰林县城,赫连勃勃所筑,至今谓之贺连城,紧密如石,斫之皆火出。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予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马面密则城不需太厚,人力亦难功也。予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功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须使敌人不能到城下,乃为良法……赫连之城,深为可法也。”由此可见,统万城数百年后仍然如此坚牢,可以联想刚刚建成时的盛景。      赫连昌退保平凉(今甘肃平凉),大势已去,不久即被魏军生擒。拓跋焘见赫连昌体貌不凡,惺惺相惜,竟把妹妹始平公主嫁给他,封其为会稽公,常带他一起涉山越谷打猎游玩。赫连昌虽是被擒败亡之主,“素有勇名”,力大善射,群臣皆劝拓跋焘提防他。拓跋焘大大咧咧,说:“天命有在,亦何所惧!”   赫连昌被俘后,赫赫勃勃第五子赫连定自立为帝,不断袭扰魏军,并一度俘获北魏名将奚斤、娥清等人。后来,赫连定又击袭西秦国主乞伏慕末。乞伏慕末当时被北凉泪渠氏打得厉害,已经向北魏投降,接受北魏封爵,向魏人指定的平凉方向集合。半路,遇见赫连定,这位天生杀才打得乞伏暮末大败出降,旋即被杀。拓跋焘闻讯又亲率大军去攻伐,赫连定向河西方向逃窜,在黄河边却被鲜卑另一个旁支吐谷浑偷袭,大军败亡,赫连定自己也被活捉,送至拓跋焘处。赫连定不象赫连昌那么走运,当即被拓跋焘斩杀。   又过几年,已获封为北魏秦王的赫连昌想趁机外逃,被魏国守将杀死,并诛其众弟。至此,赫连一族灰飞烟灭。这个号称要一统天下万城、皇族赫赫上与天连的国家,从赫连勃勃自己算起,一直到赫连定,满打满算才二十五个年头的命祚。         赫赫武功之二——痛击宿敌柔然   擒俘赫连昌后,拓跋焘又想北击柔然。   当时,“朝臣内外皆不欲行”,对朝政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拓跋焘乳母保太后也劝阻。赫连昌昔日的大臣张渊等人也认为柔然地荒人远,其地不可耕田,其民不可驭使,败之无用,又耗费国家财物,劳损士马。   惟独崔浩一人力主拓跋焘北击柔然:   “柔然乃我大魏北边叛隶,今诛其恶首,收其善民,今复旧役,非无用也。漠北高凉之地,水草丰美,夏则北迁。田牧之地,非不可耕而食也。高车之族,号为名骑,非不可臣而畜也。如以南人(汉人)追之,则患其轻疾难及。但于我国兵(魏军)则不然。柔然军能远遁,我大魏兵也可远逐,与之进退,非难制也。而且,柔然数年入境侵边,民吏震恐。如果今夏不乘虚掩进,破灭其国,后必为患复来!”   闻此,拓跋焘大意已定,决定攻伐柔然。   朝臣知道帝意已决,都不敢再辩。下朝后,好多人纷纷指责崔浩:当今吴贼(宋国)南寇,却舍之北伐。北面柔然逃遁远踪,后有吴人攻至,至危至险,怎能出这种馊主意!   崔浩胸有成竹,朗声言道:“根本不用顾虑宋国。今年不摧灭柔然,则无以御南贼(宋国)。先前击柔然,宋国也高言欲击我大魏,往还之间,不见其来。为什么呢,正是他们旧伤未愈呵!当年刘裕得关中,留其爱子,精兵数万,良将劲卒,犹不能固守,举军尽没。嚎哭之声,至今未已。现在,我大魏士马强盛,又灭夏国,宋人怎敢以驹犊饲虎口!柔然方面,自恃绝远,想当然认为我大魏力不能至,没有任何警戒之心。因此,他们夏天散众放牧,秋天马肥而聚,背寒向温,南来寇抄边境。如果出奇不意,攻其不备,大军猝至,定令其惊骇星散,望尘奔走,可趁其虚敞,一举而灭。正可谓是暂劳永逸,长久之利!”   众人无言以对。魏国大将重臣,皆随拓跋焘伐柔然。   道士寇谦之和崔浩关系密切,将随皇帝征讨,也怀疑虑,就问:“此次军行,真能打胜吗?”   “必克无疑!但恐诸将琐琐,前后顾虑,不能乘胜深入,可能未必会得全胜。   一切皆在崔浩意料之中。   公元429年夏天,拓跋焘率魏军大举北伐。柔然“先不设备,民畜布野,惊怖四奔,莫相统摄。”北魏大军分军授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俘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原先投附柔然的高车族人也趁机大杀柔然兵将,归降魏国约达三十余万落。   拓跋焘沿弱水(今蒙古境内)西行至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南),一路连连克捷,柔然主一路狂逃。但是,北魏诸大将怕深入遇伏,都纷纷劝拓跋焘止兵不要再追。道士寇谦之想起崔浩原话,劝皇帝穷追。拓跋焘见好就收,不听,满载战利品,徐徐还军。   回军途中,魏军得知:柔然主惊惧生病,身边只有数百从人,躺在车上窜入山中逃亡。其属下残余兵民无人统驳,乱哄哄散行,方圆六十里,兵民相杂。当时,魏军追兵距这些残兵败民才一百八十里路程,忽然停止不追,柔然余众得以逃出生天。不久,来往凉州一带跑买卖的胡人又带来消息证实了上述传言,说魏军“若复前行二日,则尽灭之(柔然余众)矣。”   拓跋焘知此,“深恨之”,后悔得不行。大军还平城,南方的宋国根本没有一兵一卒出击,完全同崔浩所料相符。由此,拓跋焘对崔浩言听计从,并敕令各位尚书大臣:“凡军国大计,卿等不能决,皆先咨询崔浩,然后施行。”   后来,拓跋焘又在公元443年和449年两次亲征柔然,打得柔然节节远遁,基本再不敢主动侵扰魏境。同时,拓跋焘又继续巩固道武帝珪时代设置的北部镇戎,修筑长城,绵延三千多里,设置六镇,迁柔然、高车降附人民于其中,形成了一整套严备的边戎制度,派出吏员,积极戎守。当然,最后北魏灭亡,也是源起六镇起义。此是后话。      赫赫武功之三——击灭北燕   说起十六国中的几个“燕”国,大家想当然地会认为又是慕容氏的支族当国主。北燕不同,当时的国主姓冯,不是鲜卑族,而是汉人。说起北燕,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要交待一下。   说北燕,必定得讲一下后燕的倒霉皇帝慕容宝。   后燕老皇帝慕容垂死后,他不争气的儿子慕容宝就一直被北魏当时的道武帝拓跋珪追着打,狂逃至鲜卑老巢龙城。反反复复多日,后燕宗室自相残杀,慕容宝的舅父兰汗心怀野心,假装救援,迎慕容宝入龙城。慕容宝不疑,入城后即被兰汗谋杀。这位兰汗一不做二不休,又杀掉慕容宝太子慕容策及宗室、王公大臣一百多人,自己做起了皇帝。   慕容宝有个庶长子慕容盛,闻听父亲被害,竟然敢于只身返回龙城为父吊丧。兰汗的女儿是慕容盛之妻,老太人乍见这个女婿也吓一跳,兰汗的诸弟皆劝说要杀掉慕容盛。兰汗的老婆、女人当然持相反意见,大哭大闹。想来想去,枕边风硬,爱女心切,加之刚刚杀掉人家的皇帝老子,兰汗就没再好意思杀掉儿子——怎么讲也是自己亲女婿,就任慕容盛为侍中,当作亲信加以使用。   慕容家族是有名的狼性基因,隐忍刚毅。慕容盛得活一命,假装谦恭,暗中一直准备复仇。他先是联系兰汗的一名外孙、自己的堂侄慕容奇作内应,又拉拢宫中卫士,暗中积聚力量。同时,他不断挑拨兰汗与两个兄弟兰堤、兰难的关系,使几个人反目成仇。   兰汗兄弟相攻,慕容盛自然一马当先,把兰堤、兰难打得逃出龙城。兰汗大喜,庆功宴上饮酒大醉。慕容盛立刻下手,斩杀兰汗父子。接着,他又派兵四出追捕,击斩外逃的兰汗二弟,终于为父报仇成功。堂侄慕容奇本来被派出外结丁零诸族进讨兰汗。听说兰汗已死,慕容奇又想自立,在外拒兵,最终也被慕容盛杀掉,毕竟这小子身上流着兰汗的鲜血。   慕容盛称帝后,竟也气象一新,把常常袭扰的高丽和库莫奚打得大败。但是,这位新帝驳下过严,严刑峻法,惹得已故丁太后的侄子段玑等人密结宗亲,率禁卫兵趁夜谋反。政变失败,慕容盛却伤重身死,年仅二十九岁,在位三年。死前,他召叔父慕容熙入朝,托以后事。   慕容熙是慕容垂最小的儿子,辈份虽高,却比刚刚死去的侄子皇帝慕容盛还小十二岁,时年十七。当朝的丁太后(慕容全之妻)一直与小伙儿慕容熙通奸,便下令废掉慕容盛太子慕容定,立慕容熙为帝。慕容熙一即位,马上杀掉慕容盛的弟弟慕容元(年纪比他自己还长的“侄子”),清除当时不愿意立自己为帝的朝中大臣。   转年,慕容熙娶苻氏二女为妃,夜夜流连。丁太后(也就三十岁左右)醋得不行,又与娘家侄子丁信密谋,想废慕容熙另立他人。慕容熙得知消息,杀掉丁信等人,逼老情人丁太后自杀。   苻氏二妃是前秦宗室之女,美貌绝伦。大姐名狨嫦,小妹名训英。慕容熙对二美女爱宠得不行,役使数万人,建造花园宫殿,劳民伤财,耗损国力。苻氏二女福薄。大姐狨嫦病死不久,小妹训英又患病而死。慕容熙想痛得不行,竟哭绝于地,太医抢救了半天才把这位皇上小伙救回来。“大殓既迄,复启其棺,而已交接。”皇帝奸尸,慕容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时,他严命大臣哭临,无泪者处斩。当时还没有辣椒传入中国,大臣们都以大蒜等辛辣物抹眼,以使自己“泪如雨下”。   慕容熙又为爱妃建造周围数里的坟陵。为使巨大的灵车出城,他又下令拆毁城门。待他哭天抢地护送灵车出城,禁卫军统领冯跋等人便关闭大门,拥立慕容宝的义子慕容云为主。   慕容熙带兵反攻龙城,不克,逃跑途中被抓,押回城内,被慕容云杀掉,时年二十三,在位五年多。后燕至此才最终完全亡掉,时为东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   慕容云称帝,也称燕国,但历史上称为北燕,已经不是后燕。   慕容云原姓高,是高丽人。慕容宝当太子时喜他武艺高强,收为义子。他当皇帝后,复姓高氏,自称大燕天王。   高云自以为高丽庶种,虽被拥为帝,内心极其自卑。他天天大开府库,赏赐众位文臣武将,收买人心,想拿金银财宝买“支持”。   冯跋兄弟拥立高云,高云却对冯氏兄弟疑惧提防,便养了一帮壮士在身边,与自己天天“同卧起”,吃饭、穿衣皆与自己同等对待,天天赐以金宝“以慰其心”。这帮贴身侍卫的头目,是离班和桃仁(姓名殊为古怪,也许是高丽或别的种族)。天知道离班、桃仁两个莽夫是怎么想的,好吃好喝皇帝哥们儿一般的待遇,仍不满足,趁议事之机,两个人竟把高云当场刺死于御座上。至此,高云在位三年,死年大概三十六岁。   离班、桃仁两个武夫与高云在堂上推搡耍刀子时,冯跋也殿中。他并没有上前护驾,反而跑到殿中高处,静观高云被杀。接着,他马上率兵,仗剑入殿,立斩离班、桃仁两个莽汉。这两个人真正是死催,各种史书都没讲两人弑君的因由,也不是冯跋安排的阴谋,让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他俩为什么要弑对待自己那么好的皇帝。   冯跋为众人所推,即天王位,仍不改国号,因此,从他开始,这北燕便姓冯了。冯跋是汉族人,籍贯信都(今河北枣强)。   冯跋继位后,堂兄冯万泥、冯乳陈叔侄两人不服,冯跋的二弟冯弘率大军镇压,斩杀冯万泥叔侄,平定四川重镇。冯弘大喜,任冯弘为骠骑大将军,晋封中山公。   冯跋还有个大弟弟,叫冯素弗,“慷慨有大志,姿貌魁伟,雄杰不群”,其兄冯跋立功为王,主要是依靠这个弟弟,所以史书称“(冯)跋之伪业(正统视冯跋为伪主),(冯)素弗所建也。”辅兄立业后,冯素弗也是“谦虚恭慎”,但享年不永,七年后(公元415年)即病死。1965年,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发现了冯素弗墓,出土了铜虎子、弦纹玉盏等大批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副马镫,三角形,木蕊外镶鎏金铜片,标志着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已有马镫存在,这在中国军史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马镫先传到高丽,又传至今天的土耳其一带,过后才传至欧洲。“我们可以这样说,就象中国的火药在封建主义的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马镫在最初都帮助了欧洲实现封建制度的建立。”(林恩·怀特)   冯跋在位二十二年,是十六国中比较少见的仁德君主。他轻徭薄赋,崇尚儒学,劝民农桑、息兵止武,使北燕境内人民享受了少有的乱世粗安。   公元430年秋,冯跋病危,以太子冯翼监摄国事。冯跋宠妃宋氏有儿名冯受居,很想立已子为后,便矫诏禁止太子入内侍病。太监胡福与冯跋之弟冯弘要好,忙把宋氏要谋篡的消息向冯弘汇报。冯弘立刻率兵冲入皇宫,幽囚宋氏母子。眼见乱兵突入寝宫,弥留之际的冯跋惊吓而死。   冯弘自立为天王,废杀太子冯翼。最最过分的,冯弘又把哥冯弘多年来与嫔妃所生的儿子一百多人悉数杀死。冯太哥真能生,冯老弟真能杀,古来兄弟相篡杀戮之事不少,但一气杀掉一百多个侄子,且大多是怀抱小儿或十几岁的少年,这样凶残的叔父,中国历史上就这么一个。   杀掉众侄,冯弘见宋氏貌美,便又把嫂子给办了,奸夫淫妇,正好配对。   冯弘即位后,众叛亲离,其长子冯崇等数个儿子都惧祸,奔亡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停发兵,想一举击灭这个卧榻旁的“外人”。连战连败之余,北燕十多个大郡均为北魏攻陷吞并。   无奈之余,冯弘舍近求远,向南朝宋文帝求援,遣使称藩。宋文帝当然高兴,封冯弘为“黄龙国主”,并答应出兵助北燕。说归说,大老远的地方,宋军一时还真去不了。自延和一年起(公元433年),冯弘做皇帝后没几天好日子过。最后,北魏四万大军兵临城下,冯弘只得送子为质,献上美女多人,北魏这才撤兵,临走掳走数千北燕士女。   想来想去,冯弘总觉得称臣当孙子的日子不好过,竟然突出奇想,又密派人向自己的附庸高丽求援,得到高丽王允诺后,他于436年六月率宗族、后宫以及龙城百姓,连夜向高丽国境内逃窜。临行,这位北燕主还下令焚城,把宫殿烧个干净。至此,在北魏的连连进逼下,北燕灭亡,共三主(算高云),二十九年。   冯弘窜至高丽,被高丽王安置在北丰(今辽宁兴宾县)。寄人篱下,装装孙子当一小城城主就算了,但他“素侮高丽,政刑赏罚,犹如其国”,俨然是高丽的王上王。高丽王大怒,尽驱冯弘侍卫,并把他的太子抓走当人质。一来二去,冯弘才感受到了“残酷现实”,就派人偷往建康,求宋文帝派人把自己接往建康。   当时,高丽也向宋国称臣,听说宋文帝派数千军队来迎冯弘,很没面子,就派兵一举包围了冯弘营地,把冯三爷全家老小以及近侍,统统杀掉,一个不留,随便挖大坑埋掉。其时为宋文帝元嘉十四年四月(公元437年)。   冯氏北燕虽灭,事情却没完。冯弘的一位孙女,就是北魏日后大名鼎鼎的文明冯太后。这位太后智勇过人,多权略,性猜忍,毒死继子北魏献文帝,又躬养献文帝儿子孝文帝,在北魏历史上赫赫有名。暂且不表。   北燕之灭,实是冯弘自找,天怨神怒,不得不亡。无论如何,也是亡于北魏。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