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道路—115师的鹰飞掠天与120师的“蜷伏膝下”zt
(2006-08-22 20:31:35)
下一个
作者:本老夫子
??时下评论我军将帅,水平能力多以其战功几何为断,较少涉及其军事“功课”,更遑论另一重要指标:练兵、带兵成就。然而中国的为将之道,非常讲究考较将帅的练兵、带兵方略。君不见古之“戚家军”,“岳家军”自成一系,杀伐掠阵,威名煊赫。就说近代称雄一时的“曾家军”,也使几乎不谙什么战阵的曾国藩忝列将门,称为儒将。
还在热播继续的《延安颂》近来的镜头,就是“毛泽东”一直在谆谆告诫(或喋喋不休)部众和观众: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其实“他”何尝懂得要领?因为我就没看到电视剧在这方面的演绎。整个儿概念说教!!
“山地游击战”如何理解?如何操作?它的行动法则实际很明确:就是将师、团级别的部队划整为零变为班、排、连级别的分队,去“分兵以发动群众”,啸聚以偷袭伏击。“山地”与否倒在其次,因为后来在平原不也游击战了?所以毛泽东其时的“关键词”是:兵要散,要散。因而在高级将领中才有阻力(兵都散了,师座、团座如何做得?),才值得去屡屡告诫。
“分兵”这个事儿,在当时是共军在敌后最好的战争手段(“恐怖”攻击,发动民众与保存自己,毛泽东看得真准),在推行过程中却演变为成师成军的共军大发展,这可能是毛自己也始料所不及的。从中获益或未获益的将帅在事后方才暗自庆幸或懊恼,以至形成了后来对毛泽东的其它天才“神话”的迷信(当然毛确有其他不同凡响的正确思想)。
抗战军兴至兵胜日本,林彪(后来是聂荣臻、罗荣桓)的115师云翻雨泼(借“兵将如雨云”之古喻)般“撒播”华中、华北与贺龙120师区区精华沉降局留晋西、雁北之鲜明对比,就是执行“分兵”战策表现优劣的两个典型结果。这一点贺龙不知后来是否真明白?解放后,讲到军队,他一直坚言:某某不公,林彪去的是富庶的晋东南,我就分得个地少人稀的晋西北。
事情果真如此么?我们还是想当年,1937年8月东渡黄河的形势。此时红1方面军编成的八路军115师辖343、344二个旅。343旅(为1军团)辖685、686二个团;344旅(为15军团)辖687、688二个团;师直辖杨成武的独立团,加上其它直属营(多数留陕)共计15000余人、枪。贺龙的2方面军编成八路军120师,下辖358旅(为2军团及28军),359旅(为6军团及32军)。358旅辖715团,716团;359旅辖717团,718团;师又设彭绍辉的教导团,加上其它直属、独立营共计14000余人、枪。两军阵容半斤对八两,堪堪平衡得很。过河入晋各人都是一番游动乱窜,后中央看出点晋局眉目,遂确定115师尔后向太行山脉的晋东南一线发展(稍后这地面交给晚入晋的129师,115师自个儿流连于吕梁),120师则依托管涔山区向晋西北运动扩张。其时两师都在找眼布局,各与当地民军、游击队联络牵手,兵势发展上倒看不出大的差异区别。
还是毛泽东,他洛川会议提出的“山地游击战”的对日作战思想,不论后来“戏说”延安如何如何统一,在下层军事指挥员那里或根本不予理睬,或表面上予以糊弄。笔者以为这已不是什么战略战术的采用与否,而是上、下级间利害取向异同的问题。你想“山地游击战”就是以班、排,以连为作战单位(极象今天的伊拉克),而运动战则起码应以旅、团为作战单位。部队都散去了,莫非我这师,这旅,这团的直属队也自己去游击(如此这般的话倒只能游击)?从战争##手段上讲,到了这一步了吗?(平型关、雁门关的打法我们不都赢了吗?)因此八路军的绝大多数将领(包括林彪、任弼时这些“与中央一贯保持一致”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赞成采用“运#动战加游击战”或“游击战加运动战”的战法,既保证了军事指挥权的在握,又不去犯颜逆鳞,堪堪大家都过得去。
可毛泽东,他是何等人物?其用意深矣,其思虑缜密矣。这些“丘八”,“行伍”的,这只是在打仗吗?不错,如果仅及打仗,运动战也好,游击战也罢,见机行事,见利而为的事,我还不懂?同志们,话说破了就无甚意思了。总之,一句话,发展第一,作战第二,自己去意会吧!这些话完全可以设想为他在后来八大某次会议上的“重要补遗”,可当年他尚未到能任意发挥这些深刻思想的地位。但毛泽东是一个真正的实#践家(笔者有时都怀疑他是思想超前还是行动超前),政#治上解决不了的事,军事上解决,军事上解决不了的事,组#织上解决!遂引出决定八路军“分兵”的指示。
毛泽东对八路军“分兵”的实践是对自己的“嫡系”下手,即对115师下手。从政治影响上讲比蒋介石高明得多,从“工艺操作”上讲可行性最好。贺龙的120师全是湘鄂西的子弟兵,从一而终的。他不愿意,你敢动吗?四方面军编成的129师人心刚刚才稳定,况其385旅(4军)已经截留下来了(留陕),刘、徐、陈(赓)虽说各为师长、师副、旅座(386旅),可各人手上就一个团在运作,再“割肉”,用广东话说,“不好意思啦”!(实际上129师随后自己分兵了,“革#命靠自觉嘛”。)按中央精神,115师于1937年10月下旬决定分兵。林彪、罗荣桓带师直大部和343旅向东向南作战;聂荣臻率师直一部及独立团向晋察冀三省交界地挺进;徐海东的344旅归集总(八路军总部)指挥。115师一分为三,虽说“摊子”散了,可各将脱离“羁绊”,所部还在手中。林彪本来就不指望344旅,一军团这杆“长缨”在握,何惧之有?聂总虽分得偏师,但今后自己做主,可行大计矣!彭德怀、徐海东辈爱搞运#动战,予你一伍,今后善自珍重去吧。所以想想大家平衡,分家分得恰到好处。
上述是115师第一次分兵。38年初林彪受伤后,罗荣桓实际署理林部。此时抗日烽火遍及山东、河北,民军、游击队出没于乡乡县县,真可谓“遍地英雄下夕烟”。前期中央派去了一些领袖人物,如聂洪钧、张经武、朱瑞、徐向前辈去整编领#导,效果有限。毛泽东当机立断,派115师主力入鲁部署。部署就要分兵,罗帅此人打仗不行,但听招呼,尤其遵从毛指示。此38年中开始的由罗主导的115师的第二次分兵,只能是动员“老底子”343旅和它的685团、686团了。首先去了685团曾国华的2营(扩为第5支队),孙继先的工兵连(扩为津浦支队)到冀鲁边;随后去的是萧华(旅政委)、符竹庭(旅主任)领导的343旅的一个指挥“架子”(称为东挺纵队),也到冀鲁边;之后陈光、罗荣桓亲率115师师部及343旅主力(686团大部,教导队等)进入山东黄河之畔;在向鲁北、鲁西发展的同时,彭明治、吴法宪率685团主力剑走偏锋,“一鞭直渡河洛”,于该年底跃进到苏鲁豫地区,掀开八路军向华中挺进的序幕;最后343旅中在晋、冀、鲁边已小有发展的彭雄、梁兴初、张国华、龙书金等各股也以支队、大队、甚至连(营、团的界限已不清楚)的规模对苏、鲁、淮进行远程增援。可叹343这一旅,所属685团、686这两团也真够折腾分解!到了这七零八落的地步尚预留有力一部(686团3营编成的独立团)由副旅长杨勇带领占据运河以西作为后援。而留守于晋西吕梁山一“眼”的343旅参谋长陈士榘、副主任王麓水所率师补充团(邓克明部)已扩展为晋西支队。因此115师彼时已成“撒豆成兵”,遍地开花之势,即便今日的史家也难梳理清晰其支干、渊源和脉络。
同时,虎进深山的聂荣臻也没闲着。其37年尾到五台山即成立了晋察冀军区。手上115师的一个独立团(共3个营),一个骑兵营加上一些干部队“架子”,各各散开“作业”,很快就设局为四个军分区(基本各据一个骨干营),五个主力支队。至38年中除邓华支队到冀东发展未得手外,其余杨成武、赵尔陆、王平、陈漫远、黄永胜、熊伯涛、刘道生等将在冀晋、冀察、平西等区域各得“福地”,并得自(或合)领一军。
由于晋南、晋豫根据地的大量创建扩展,导致八路*军兵不敷用。115师留于太南的344旅在左权(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的直接指挥下(徐海东39年去了新四军)也予分兵。先是韦杰带走了688团团直去晋豫地区成立新1旅;然后39年初杨得志(代旅长)、崔田民(主任)带344旅一个指挥“架子”及旅属独立团(688团3营编成)去了冀鲁豫,汇合当地游击武装成立了冀鲁豫支队;紧随其后黄克诚政委亲率第2纵队(344旅“膨化”而成)主力也进入冀鲁豫与杨、崔会师。至此该部实力剧增,遂设立冀鲁豫军区(兼第2纵队)。其编成内就辖有344旅(由687团,新688团以及新得番号的689团合组)、仍留太行的新1旅、由冀鲁豫支队改编的新2旅、以及韩先楚、谭辅仁从豫北等地民军整合而成的新3旅。
以上就是40年头前后115师三股部队分兵,展开,扩充,据地的布局做眼的粗略情况。这些部队下到“地方”,不管是山区、边地(这里有些乡镇)还是平原,与当地武装、民军、游击队一旦汇合,恰如“干柴碰到烈火”,爆发铺撒开来。或联合、引导,或改造、整编,多多手段,正是老红军们“搞队伍”的拿手好戏。因此不论当初分兵是以连、营、“架子团”的何种成分拆开、遣散,此时都“重铸金身”,“修得正果”,获得“支队”或新编旅、团的兵力,番号。区别仅在于各“支队”战斗力委实有些差距(这也是后来解放战争中各军战力参差不齐的根源)。所以到此初始,各位将领方识得“兵越分散,收获越大”的中央指示精神。
此时期去了晋西北的120师是什么情况呢?在这个分兵、跃进、部署的乱世之秋,贺龙在观望估摸:这115师搞“试点”,由他折腾去,咱和它“尿不在一壶”(贺口头禅)。贺龙也下了回把分兵决心,将716团(含红28军)2营交团长宋时轮“领走”去成立什么雁北支队(后来到冀东和邓华支队会师)。这宋“军长”(红28军军长)一走,我可便宜行事,“亲训”刘志丹的老家当了。派去了桑植的“嫡系”贺炳炎,加上原来的外甥廖汉生,军政合力将716团改造成了清一色的“子弟兵”。359旅那厢,萧(克)大当家,你是副师座,不必君临属下了吧?学习学习,提高提高对张国焘罪恶的认识,中央也有这意思。来日方长嘛!(39年1月萧只身“离队”去了冀热察)至于陈(伯钧)旅长,358旅已经由张宗逊坐“正”了;你叫我怎么说呢,总不能120师这两个旅都由中央红军来的人当家吧?那对二方面军将士如何交代?你就在毛主席身边再好好学学,抗大可是个好去处呵!王胡子,那人不错,可以喝一盅的。359旅只有一个团(718团留延安)?行,你放心,我包了!紧接着的38年半,蒋介石见八路军作战很给自己“挣面子”,忽然心血来潮,给八路加了三个团的番号。彭德怀给自己指挥的344旅编了个689团,贺龙早就瞅准了,手脚敏捷,嗓门又宏大(林彪养伤去了,刘伯承腼腆得紧,谁与争锋?)。给王震的359旅添了个719团(王自己又讨回718团番号),自己的358旅也捞了个“714”番号。嘿嘿,这下120师的两个旅都扩建为甲种旅(辖三个正规团)了。我也不要什么军区虚名,正所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有真章。
可延安的毛泽东不能由贺就这么一意孤行下去,组织措施用到120师。延安遂于38年尾仿彭、左摄344旅前例,调359旅交军委直接指挥,单独行动。为抚慰、补偿计,调120师到冀中去“教练”吕正操。贺龙得令踊跃,率358旅及715、716两团星夜来到冀中。谁说“某某不公……”?贺龙破天荒当了回“党政一元化”的书记,又在富得冒油的大平原威风了一遭。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又整整两个满编团的长征老红军,把个吕正操震得将他奉若神明。我至今也搞不懂,贺龙为何不图在此长治久安(即使恋那漠北,留一“亚儿”在此建“宅地”多好)?按说胜仗也打了几个,老百姓也崇敬得很,这冀中那时还不隶属哪个师(仅与晋察冀军区成“联合体”),自己有个第3纵队的番号不碍什么事。120师仅一年半载(39年冬)即奉命撤回晋西北,真是来去何匆匆。贺龙临走当然不忘记“扩红”(他就知道拿东西、揽人),吕正操这东北的“活雷锋”足足送了他五个团,一万人枪!这次荣归故里,增编得一旅(独1旅),又汇合了在晋坚持的彭绍辉独2旅,而生死与共的李井泉率715团一个指挥“架子”及几个连也在绥远的大青山做成一“眼”。所以此时期120师兵势最盛,达到本部顶点。大好形势下走进1940年,晋西北军区成立起来,贺司令兼师长从此镇守边关,拱卫陕甘宁,偏安一隅,再未出“藩”。
晋西北这地方也确实地少人稀,加之日寇围**困,阎、胡挤压,还真是不叫人活。你喊人少兵薄,中央待人并不差,将山西新军大都划过来。续范亭的暂1师,侯俊岩的工卫旅,还有决死队的2、4两纵队,大小拢共十一个团,足足一万几千人悉数拨归120师名下。可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兵将多了又麇集仄地,吃喝拉撒够你张罗一壶。可叹将这雄¥#师虎将逼得进有不成,退则失据。老贺元帅从来也没这般操心劬劳,河那边的陕甘宁已经在喊“精兵简政”,怎么不顺心的事情就总找着我呢?古人那话乍说?“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与120师殊途同心,42、43这两年全党全军都在苦撑,眼见得挨到这胜利在望的1944年。山东的115师已统揽鲁局,这勤快后生罗荣桓早已整编了山东纵队(原与115师成“联合体”),取消了343旅的番号,现在是撤这115师名义的时候了。连“国民革命军”也不当了,这毛泽东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是彻头彻尾地执行了。就以八路军山东军区名头直辖五个军区,分辖大大小小四十几个团,仍雄踞115师体系中的“龙头老大”。这聂荣臻的晋察冀边区已变成了晋察冀热辽五省“关防”,辖四大军区(连富庶的冀中也正式“统”了),兵力也达一、二十万人,不愧为115师体系中的“二当家”。那是第2纵队(南下华中时与冀鲁豫军区分家)又算第4纵队还称第5纵队政委的115师“三姓家将”,现贵为新四军第3师师长的黄克诚,手中满满四个旅帐下听令。还有它七、八个独立团编外,足有四、五万兵,此时虎踞华中,势力在新四军内数一数二。而115师中的“四弟子龙”就是这夺得冀鲁豫三战要地的杨得志、苏振华了,看他主力加地方的架式,捎瓜带枣至少可编它廿团。
那边厢115师从南到北,旌旗猎猎,连营络帐。这边坡黄土高原心雄万夫的贺老总看得泪凝语噎,心绪万千。唱什么“1943年哪,形势大发展哪”,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这358旅哟,亚五(715团,贺龙爱称,后同)、亚六(716团)哟,还是那个儿长不大。按中央指示,眼皮下这120师的地盘也要由吕正操(时出任晋绥军区司令)督襄经营。这吕少帅来电随行要带九个团,他一个奉系出身,无甚背景的,怎么就这般张扬?得,得,容我细想,这毛泽东怕是心思有动,有“圣意”给他?可前月润之还来电恭请我去出任陕甘五省联防司令呀!哦,老将我明白了,这就是敬酒释兵权了!罢、罢、罢,此地不宜久留,我就负荆入陕,“整风”、“面圣”去吧!
贺龙西渡黄河,从此至抗战终,带地方军驻节延安府。去点检那陇东的兵站,守护那宁夏的长城,还要操持这陕晋一线河西河北的几十处黄河河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