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节 教子家书

  读一般的回忆文章,有一个印象:王国维平时专心学术,对孩子的教育并不过问。待读到王国维给儿子的书信手稿后,却有了另外的印象:王国维对下一代的关心很具体、很细致。这些书信对于研究王国维亦有文献价值,可以校定流传文字中的不少误记。笔者曾应《中国文化》杂志之约选辑过十四封王国维致王潜明的书信,刊登于《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以后,王登明教授赠笔者《关于十四封王国维家信写信时间的推算》一文,这是参加清华大学1995年学术讨论会的论文。这批家书,《王国维全集·书信》(1984年中华书局版)未收录。王国维致王潜明的信,按理推测是王潜明夫人罗曼华保存下来的。陈鸿祥《王国维年谱》记罗曼华“珍藏观堂家书十数通及致罗氏书札二通,于1949年北京解放初转交罗福颐”。

  罗福颐在《记观堂先生手札二通》一文中曾回忆罗孝纯曾告之“请以此以易斗粟”。大约在那个时候,北京大学图书馆曾购得王国维致罗氏书札二通。此信我看过。王国维家信手稿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据笔者仔细统计,有九十七封,都是写给王潜明的。新的《王国维全集》已全数收录。

  王国维对家庭经济情况及下一代的谋职十分关心。关于王高明,“汝二弟考邮务员未取,而前日有函来言,如愿作邮务生者,可以前往(月廿四元),仍可应第二届邮务员考试。既无学堂可进,仍令前往。”(1920.3.10)过了四个多月,又告潜明:“汝三弟于初十日来此。十二早赴龙潭,现已为电报生,月薪廿二元,每月可来沪三日。现令其每月储蓄八元,前此则所余无几也。”(1920年阴历七月十六日)当时王潜明在天津海关工作,有时也有钱汇回家。王国维告诉他:“今年家用当比去年稍少,而收入较丰,浙江通志局月送四十元,作志中‘杂记’一门,此事不过年半之局,然足资贴补,然欲稍行储蓄。以为汝二弟婚费并海宁修屋之用,恐尚不能多储。而现在却比去岁夏秋间较宽裕。汝寄来之钱,当储之银行不动用矣。”(1920.3.16)他还提醒潜明,要他规劝弟弟节约:“汝三弟此月未归,有信来,云至南京请稽查等用去二十元左右,已有信切责之。此人用钱素无节度,又虑其荒唐,汝有信可切劝之。”(1920.11.4)过了二年之后,王国维又告潜明:“汝三弟上月回家二次,渠用钱手甚松,每月零用总须十元左右,而衣帽等均不在内,故今年渠学费用度总在三百以外也。”王国维的家用开支甚多,1922年致潜明信中说:“汝三弟已于十二日进沪江大学,入中学一年级。学膳费、书籍等半年约九十元,另用在外。”“汝四弟亦拟令入育材公学,现在学费亦增加至四十元矣。”王高明住上海,据信上说:“汝二弟已租定新闸路甄庆里一屋月租二十六元,或带一过街楼,故租价如此。”(1923.8.13)王国维个人生活甚节俭,可是必须买书。他告潜明说:“今年稍宽裕。近购商务所出《四部丛刊》用去约四百元。汝弟姻事在明年秋冬可以宽舒,若改春间,又须促迫矣。”(1920.11.4)可是,王国维夫人主张上半年办,因为“闻陈宅姑娘又入海宁学堂,恐沾染习气。”(1920.11.4)。其实,王国维在上海的房租也昂贵。他在1922年6月写信说:“今年房租下月起月加十元,将来须与交涉,不知能减否?”过了一个月,他写信说:“现在沪寓房又须加租,自今月起月五十元。”鉴于这样的家庭经济情况,他经常告诫潜明要节俭。1922年冬天,他说:“以汝现所收入独支门户,仅可勉强开支,但加薪之期当已不远,尔时当稍有积累,以备不虞。”

  当时北方时局,战乱频仍,物价常有波动,王国维亦十分关心。他的书信中经常议论的是米价。即以1920年而论,5月致潜明信中说:“津地至今已得雨否?米价如何?此间米一石须十元左右,尚须看贵,故人心颇恐慌也。”过了一个多月,他又说:“上海米价飞涨至每石十六元,近公议限价石十四元,不知尚能低下否。”又过了一个月,他又说:“北方兵事想已了,津地米价现如何?上海米价虽稍减,恐总在十二元以上也。”

  王国维给王潜明写了这么多信,显然是爱子心切、寄予厚望的。他对儿子的教育,着眼点希望他谨慎谋事、屈己宁人。早在王潜明去海关就职前夕,王国维就写信告诫他:“汝明日入关办事后即写一详票来。关上办事之人,即有不合,万不可发脾气,至要至要。”(1919.10.12)王潜明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只身在天津工作,正逢弟弟高明结婚,希望回家探视;就要他弟弟写一信托言家中老人有病,以借故向海关请假。王国维即回信说:“此次为喜事来,何必为此不祥之言。且此次海关说忙,则以后俟人手稍多时请假或可多请数日也。他日或托言财产事请假可耳。”(1921.3.15)王潜明在海关工作后,仍需参加新的晋级考试,潜明表示不满,他也去信开导说:“汝在津尚须考试一次,此殆海关常例。因此落第者决甚少也。一切宜安心,不可怀厌恶、失望之心。若一事无恒则他事亦难为矣。”(1919.12.24)王国维信中多次以“谋事之难”启迪潜明珍惜海关的职位,并借友人谋事之难的实例启发之。潜明年轻,刚工作,就要被海关循惯例每月扣款,以备“储金养老”,颇有牢骚,王国维也以“谋事之难”开导之。“观此即见谋事之难,视汝辈如登天矣。海关储金养老办法,并非不善,此事汝可随多数人进退,不必自作主见。”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当时的政府在卖国条约上签字,丧权辱国,引起学生公愤,此后各地皆有响应,形成学潮。王国维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告潜明说:“津地闹事情形如何?其实以后各国皆将自顾不暇,外交上不致吃亏之事。彼等鼓噪,其里面实为过激运动,其附合者皆不自知。汝等前此主张,皆系为虎作伥,助其声势。前见汝与汝弟书似知一二,汝须知我之观察不误也。”(1921年)由此可见,在政治上,王国维对儿辈的引导,并不合当时的时代潮流;然而作为父亲,他对此是很认真的,可以说对儿辈进行了反复的观察,交流细致真切,没有教训的口吻。

  王国维认为,后代有了学问才能在社会上真正地立住脚。他在1921年秋致潜明信中说:“汝三弟十六日来沪,明年拟令其入沪江大学,因其中文、英文程度浅极,若将来铁路或有差错,则谋生极难也。”1921年夏,他对王潜明也有谆谆教导:“汝在海关既无事,无论中学与西学可以自择一门习之,每日读书亦不在多。苟能日以一二小时习一事,积久成绩自有可观。此事一面可以修养身心,若遇有用时,亦可以为治生之助。若自己怠忽,则数年以后试以汝禀所云只能记阿剌伯及地名、船名等,则于自己亦甚危险也。”这是借王潜明入海关工作之后渴望有学习机会而作的引导,这种引导显然凝聚着王国维自己的人生体验。

  王潜明与罗振玉的女儿罗孝纯结婚的时间,有一信显示是1919年4月15日(阴历)。结婚以后,按当时遗老中流行的习惯,罗孝纯应住王国维家。王国维细心,先询问罗孝纯的想法,之后再写信给王潜明说:“此次汝妇归宁,似有留津之说。汝岳书中自未便言及,而汝亦未有禀言。此事若数月后即返沪上,此间自不寂寞,而汝夫妇若意在同居,亦属情理之中。唯留津久暂,须先行定计禀知,则汝妇动身带物多寡,亦有标准。又至津后自住汝岳父处,若欲稍久留津,则别居自不相宜也。至如何津贴房膳之处,汝亦宜定一法,望细禀知。我再当作函托汝岳也。”之后,王国维函告了罗振玉,得其回信说:“小女自应南旋侍翁姑,而公极意体恤,令其同居,此事容稍暇商定奉复。”这样,王潜明夫妇就在天津定居了。1920年冬,王国维又提醒王潜明,如罗孝纯愿去海宁生活,也颇“热闹”,如还愿住天津罗家“则津贴饭膳事不可再缓”。不久,王国维又一次具体地说明:“媳妇(指罗孝纯——引者)明春南归与否,望告一确信。因欲作迁屋计。若迁屋而不来,则甚不合算也。又媳妇若不南来,则汝二人在罗宅须作津贴之计,如欲行此,则由我作书亦可,想汝岳亦无从固辞,汝薪水足以办此。则不津贴则随手用去,亦非汝修身之利也。”王国维考虑得颇为周详。其实,罗孝纯离开老家和丈夫,去与远在海宁的王家长辈一起生活,可能性当然不大,这点王国维心里也明白。只是从礼仪着眼,还是先说明为好。1921年,罗孝纯生了女孩,请王国维取名。王国维告王潜明:“小孩命名,渠生于嘉乐里,即名令嘉可耳。”嘉乐里曾是罗振玉天津住宅的所在地。这里也可见王国维处事的细心。生了孙女,王国维在上海“分红蛋三四处”;“海宁无此俗例,即不分矣。”这种风俗,是将鸡蛋煮熟,外壳涂红色,送亲朋好友报喜。罗振玉对女儿、女婿有什么规劝,王国维知道后就立刻传父谕。比如,他于1921年11月(阴历)写信给王潜明:“闻汝在津皮袍内只穿夹袄,即棉袄亦未上身。罗宅劝汝加衣,汝皆不听。不独人家好意不可孤负,即此天气温度在(零下)三十度以下,岂竟不知冷暖耶?望速穿,不可违拗。”王国维有这样的处世哲学,“汝意亦不差,然人家好意,亦须委曲之”。从这点出发,罗府嘱加衣,更应接受。又过了一个月,潜明寄了一张照片给他。王国维又借此加以引导,嘱他注意防寒:“戴一厚帽,自可以御寒,出外时可将两耳放下,则亦可代风帽矣。”待到盛暑,他又写信说:“阅报知天津热至百十度左右,现上海每日九十四五度已极难受,津地如此,汝每日赴关,往返须携伞为佳,每出门须饮茶一杯,则不至罹日射病也。”这样关心日常生活的琐细之事,父亲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王国维家里人口多,一般说,他身体并不算好,小毛病不断。经济上原来底子薄,遇有家人生病,经济上经常紧张。他夫人操持家务“亦不出游览”。这样的情况,罗振玉当然也估计得到。所以,王国维回上海后,罗振玉几次请他告全年开支多少,关心是真诚的。王国维亦详细报告过:“盖食住零用等项目,月虽不过百元左右,而不虞之费与衣服费用亦颇不赀,故上半年仅余百元,至待下半年学费而尽……故下半年如有所余,亦只得明春学费。全年购书亦无多,只四五十元而已,明年若无馆,自可稍省,学费不增加,大约千五百元已足。”王潜明找到工作之后,经济上仍未出现大的松动。王国维致王潜明信中,记录了他曾向罗振玉借钱。1922年春,他在信中说:“昨日媳妇(指罗孝纯——引者)与三少奶奶同坐新铭船赴津,于今晨七点钟开行……此次媳妇赴津带致汝岳函中有洋五十元,乃还去岁所借百元者(余五十元去岁已还刘季英处),又恐媳妇不肯持去,故但告以要件,未告以其中有钱,路上想不至有遗失也。”

  王罗两家结为亲戚之后,津沪间如有人来往,常有礼物相送,惯常是土特产。比如1922年春王国维夫人“带津之物有甘蔗十节,麻糕廿小包,榨菜一包,饼干两罐送罗宅。又文明饼廿四个、瓜子两罐与汝妇”。王潜明夫妇用的铁床、籐绷也是由上海送往天津的,并带去“文明饼、海蜇头”。

  通信中,也记录了不幸的事。王国维向潜明报告:“汝母于初九日晚十一钟二刻产一女。惟天气甚热,在楼上甚苦耳。”(1922.8.1)女取名端明。以后又告:“汝母因无乳,故将新生小妹携还海宁附于西门外一家乳养,每月费三元许。”第二年,1923年又告:“汝小妹已于上月(阴历三月——引者注)廿八夜殇去,因发热十八日,更无法治也。”王国维与孩子,尤其与长子交流最多。他对下一代独立于人世的殷切期望,首先寄托在潜明身上。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