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憨哥在北美

即兴随笔,无任何企图,欢迎指教。谢绝任何侮辱谩骂之词,如有发布,归发布者本人享用。
个人资料
正文

八万里高山八万里雪原 八万里艰辛八万里情感(一)

(2007-10-30 12:24:25) 下一个

为了我的下一专题博文系列参考阅读方便,全文转载路明《藏区八万里》画册文字内容。

执著的行者(代序)

西藏,已经是个文化符号。

我同意西藏作为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存在,其实,西藏仅仅作为一个名词,也已经够耐人寻味的了。

所以,我一直坚持:以什么样的方式行走西藏,决定者“西藏行”这类书的特质、风格乃至分量。

路明,走西藏,而且一走就是八万里,他来来回回地折腾,我们断断续续地在他回到城市里的时候见面,不知不觉就拿了进藏的次数来做开场白“上次你从西藏回来的时候……”“那是我冬天进藏的时候……”

时间真快。

他走完了八万里,而且做好了他所有的照片。

神山。圣湖。喇嘛庙。

青稞酒。酥油茶。玛尼堆上的五色经幡。

康巴男人走四方。匍匐在地的信徒上天堂。

我惊叹,为西藏,也为作者。

因为我知道:艺术靠人格成全。

他是如何在荒漠高原上找到向导?如何适应那常人不易适应的恶劣气候?如何照顾他那每八分钟就有一次早博的心脏?如何吞咽风干的生肉?如何背着沉重的行李在海拔6000的冰川上躲过急流险滩……

他是真正的勇者,敢于向西藏要梦想,向未知要未来。

他的脸上从无惧色,也从不轻言放弃,他用手捋了把脸很随便地说了声“晒脱皮了”,就轻易地将所有的疼痛一笔购销了。

他的眼里,只有西藏的美。他用他的镜头过滤了西藏之行的所有艰辛,用一个艺术家的专业和敬业,呈现给我们一个洁净如新的天堂。

他很羞涩,即便付出了这么多,他好像诚惶诚恐,邀请我们看照片时不断地重复者他此行的遗憾——对西藏,他永远不觉得自己已经懂了,相反,他还想去,而且在那里结识了可以托付性命的朋友。

我为他骄傲,更为他高兴。

在这样烦嚣的社会,他的执著和赤诚真的少见;在不信仰宗教的他的身上,对自然的神性的追随和探寻更是少而又少;最重要的是,在行走和出书这两件都不易的事情上,他的认真和聪慧……“仿佛若有神助”这是他告诉我的。

他没告诉我的,是这本书里的文字。

他用书告诉了我。

他眼里沉醉的风景,他心里刻骨的忧伤,他在深夜的孤独,他在风雪夜晚对最爱的人的温暖回忆……这些,像一支又一支熟稔又浪漫的歌谣因沾染了岁月的风尘而格外有味道。

也特别让我动容。

他懂了西藏。用脚,更用心;用镜头,更用痴心。

我还是坚持:以什么样的方式行走西藏,决定者“西藏行”这类书的特质、风格乃至分量。正是站在这样的立场,我格外青睐路明那朴素、练达而又温暖的文字,这是经过了打磨才有的朴素,经过真风雨才有的练达,经得住认真生活的人的揣摩和敲打。

本书文字的温暖也与众不同,这是我最为推崇的地方:他用了延展度很高的文字和语感亲切的语词,话语的表达方式也接近西藏独有的自由和天马行空……这已经超出了技艺和规则,是真正的仁慈和宽容才能造就的温暖。

路明告诉我,他在绒布冰川刺骨的寒风和冰水中的摄影经历,我听傻了,他让我第一次从一味地敬畏西藏变成敬畏人,敬畏人的精神。

读完这本书,我想说的是,我和路明一样,这八万里,使我们和他一样,更敬畏艺术,更敬畏人生。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

如果您对西藏的文化和旅行路线感兴趣,请您阅读路明的《我的西藏之旅》

《我的西藏之旅》(全文转载)

■路明 

1998~2004年,我用了7年的时间完成了对西藏的拍摄。

我这里所说的西藏是一个广义的西藏,它不光包括西藏自治区的七个地市,还包括云南省、四川省、甘肃省、青海省的大部分藏区,甚至还包括了与青藏高原毗邻的帕米尔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所以与其说我拍西藏还不如说拍青藏高原更为贴切。

青藏高原是一片凝重、庄严的土地,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崇山峻岭,横亘拱卫,巍巍群山,积雪盈顶,几乎拢抱世界上所有最高的山脉,北有连绵千里的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南有地球上最年轻的,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还有喀喇昆仑山脉,横断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萧萧群山,雪峰林立,平均海拔在4000以上,海拔7000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海拔8000以上的高峰包括新藏线上喀喇昆仑山脉的乔戈里峰共有6座。

西藏的天空永远是那样的湛蓝如洗,西藏的空气永远是那样的沁人肺腑,我是被西藏震撼以后才迷恋上它的。在我去西藏之前,我只是向往,可是多少年来我一直不敢一试,我被各种各样危言所左右,一直到了1998年我才有了一次与一个“老西藏”同行的机会,我硬着头皮去了,那是第一次进入西藏,在那之前我虽也去过一些如迪庆、阿坝、甘南和青海的一些藏区,但是进入西藏的中心那还是第一次,当飞机降落在拉萨的贡嘎机场时,开始我是紧张的,当我谨慎地走下悬梯……走出机场后,我就有了自信,好象对高原的缺氧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此后的八天我一直在拉萨和日喀则两个地区,虽然高原反应不大,但我也没敢再深入西藏腹地。那一次仅八天,然而西藏这片迷人的土地震撼了我,以至我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地进藏,七年七进西藏,八过藏区,行程八万里,终于我对西藏的表面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

七年来,我翻过了青藏高原的所有山脉,走遍了西藏境内的拉姆拉错、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当葱雍错、色林错和巴松措等数十个著名的湖泊,走过了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以及长江、黄河的源头,开始进藏我没有目的地到处乱走,后来才算有了一些计划,我所走过的路线,大致归纳算是六条,当然我行走的顺序并不像我写那么顺其自然,实际上有些路线我不止走过一次,往往为了一张照片,有时候会往返走上三、四次来回上万里路程。

这六条路线第一条是:走进喜马拉雅(日喀则地区),是从拉萨出发经日喀则、江孜、亚东、拉孜、定日到樟木中尼边境,然后回程经珠峰、日喀则回拉萨。

第二条是:神秘的阿里(新藏线),是从拉萨出发经日喀则、拉孜、萨嘎、玛旁雍错、普兰、扎达、噶尔、日土、班公错、界山大板、泉水沟、红柳滩、三十里营房、库地大板到叶城。

第三条是:西藏的江南林芝(川藏线),从拉萨出发沿雅鲁藏布江经米拉山口、八一镇、鲁朗、排龙乡、波密、然乌、察隅、八宿、左贡、芝康、巴塘、雅江、康定、泸定、雅安到成都。

第四条是:青藏线,从西宁到海南州、果洛州、玉树州再回西宁,经塔尔寺、青海湖、格尔木、昆仑山口、五道梁、沱沱河、格拉丹东、唐古拉山口到那曲。

第五条是:环绕西藏,从拉萨出发到乃东、错美、错那、曲松、加查、朗县、米林、八一镇、波密、八宿、芒康、理塘、新都桥、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昌都、丁青、巴青、比如、那曲、班戈、申扎、双湖、尼玛、改则再南下措勤、拉嘎经日喀则到拉萨。

第六条是:香格里拉之路,兰州进入甘南藏区经拉卜楞寺、合作,四川的若尔兰、红原、马尔康、小金县、丹巴县、康定、理塘、稻城、乡城,云南的中甸、丽江一直到泸沽湖。

西藏给人除了壮丽的雪域山峰和美丽的江河、湖泊以外还有历史悠久的藏文化和古老神秘的宗教历史。进入西藏你随处可见高山雪峰,美丽的湖泊,大小寺院林立全藏,手拿转经筒的信徒,磕长头的朝拜者,穿梭于这大山湖泊,寺院之间。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西藏。

说西藏不能不提宗教,说到西藏的宗教,人们就会想到藏传佛教。到过西藏的人都知道藏传佛教对西藏的渗透,可以说无处不在,以藏传佛教为载体的文化内容已成为藏民族主体文化的一部分,藏传佛教已成为生息在西藏高原广大人群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

藏传佛教是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独特的文化现象,藏传佛教是历史留在雪域的神奇作品。然而藏传佛教究竟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它涵括哪些内容?这一宗教形式何以对藏民族有着那么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在青藏高原众多民族中为何经久不衰?所有这些问题召集都成了不容忽视的课题。

我不是藏学研究者,我只是一个酷爱西藏的游人,我看到的只能用我的镜头做一简单记录,在照片记录之余,我也试着用文字记录一些见闻《藏区八万里》,是一本摄影画册,是一本旅行记录,是一部涵括八万里藏区的藏地图文资料。

一、圣城拉萨

1.在巅峰之城,听色彩的流淌

有一座城,在3650之巅,有1300年之久,每年沐着3000多小时的日照,恍若光亮透彻的高原珍珠,散发着圣洁无邪的灼热光芒。

没错,这就是拉萨。

拉萨古称“逻娑”、“逻些”,藏文意为“羊土”。相传,拉萨昔为沼泽地带,文成公主进藏初建大昭寺时,曾用山羊负土填平而得名。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定都逻娑。到9世纪改称拉萨,意为“圣地”、“神地”,并沿用至今。随着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宗教的兴盛,逐步兴建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此后的1300余年间,经过执政者不断经营,在拉萨河谷平原上形成了以宫殿、佛堂、民居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历史名城。现今拉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544平方公里。辖71区,总人口4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近14万,有藏、汉、回等30多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87%

拉萨地处拉萨河谷肥沃阶地上,南北山地夹峙,呈东西带状分布,地势由东向西倾斜。这个奇迹般的城市,气势恢弘的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交相辉映,面色古铜的藏民和各种肤色的游客充斥着街道和庙宇,他们如此奇妙地构成了一个色彩无比复杂的画面。

在拉萨,每一个镜头望出去,都是极具深意的画面。

比如,布达拉宫。

作为昔日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和西藏地方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布达拉宫是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这座无与伦比的神宇宫阙被誉为世界十大杰出土木石建筑之一,集中体现了西藏建筑、绘画、宗教艺术精华,所藏的大量历史宗教文物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价之宝。

当我的双脚踏上布达拉宫山脚下那巨大的花岗石阶的时候,我在内心默念:这世界上最高的宫殿群,它神秘、肃穆、伟岸、傲立尘世;它荟萃世间最美好的珍宝和最伟大的心灵,它无视一切世俗的价值……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抬脚进入了这个奇迹,也进入了一个色彩的天堂。

东大殿的壁画“照镜子”就是个例子。

“照镜子”故事的主人公是另一位著名的唐朝入藏公主——金城公主。藏史记载,藏王赤德祖赞有一太子,名叫江察拉温,“容颜妙好,恍如天人”,长的英俊潇洒。藏王想仿效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唐都,去迎请金城公主。唐皇问公主是否愿意,公主并不作答。原来公主有一面神奇的宝镜,可以照见未来和远方的事物,便取出来观察。她从镜中看到吐蕃雅隆地方非常富饶美丽,太子也极为威武英俊,因此便满信欢喜,就答应来吐蕃了。谁知太子在迎接公主的途中打马奔驰,不幸落马而死。金城公主从宝镜中看到此景,不禁万分悲痛,镜子从手中脱离下来,摔成两半,就是日月山。而后,她决定“无论苦乐,仍当来藏也”。

这幅壁画色彩丰富复杂,几乎可以说用尽了你能想像的所有颜色。但它的意思是如此单纯,就是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向往。貌美如花的公主在看到太子落马时黯然神伤,她捂上了眼睛,宝镜珰琅落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其实在走着一个自以为是的怪圈:轻信自己的眼睛和经验,只站在自我的立场,往往在最得意轻狂的瞬间,被促不急防地一剑穿心。

公主的泪水有很多种颜色构成,饱满绚烂如一条河流。在这一刻,她唤醒了我无比沉重的愧悔和自省,我何尝摔碎过自己的“宝镜”,听从心灵的指引?

如果说布达拉宫因充斥了世界上所有的颜色而厚重深远,那么哲蚌寺,则因纯净无垠的白色俘获所有虔诚的心。

哲蚌寺,黄教六大寺中规模最大的寺院,就象它的名字“雪白的大米高高堆聚”一样,这座寺院由一群重重叠叠的白色建筑群体构成,宛如一座洁白美丽的山城。和这个洁白所在相称的是另一个让人动容的“雪顿节”,这个源于哲蚌寺的节日,每年藏历六月十五到六月三十日,该寺所有的僧人都要按规定在寺内坐夏,不能随意外出,以免踏死孵化不久的幼虫。“坐夏”期间寺庙的施主便来奉送酸奶,表示慰问和祝福。在五世达赖驻锡哲蚌寺时,许多藏戏团体还来为僧人演出,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固定节日,一个奉献酸奶和表演藏戏的节日。

一个朴素洁净如同雪山和酸奶般的节日让我激动。更让我激动的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在西藏达成了神旨般的默契,没有人怀疑这一切的意义,信仰就是全部。信仰就是安心。

2.天葬,死亡并不虚无

在拉萨,我体验到的不单只是天人合一的恢弘建筑和如梦似幻的美景,我还体验到了生死的意义——在拉萨东北的墨竹工卡县的直贡寺天葬场。

据说,世界上最出名的天葬台有三个,一个在印度,叫斯白天葬台,由密宗大师龙树开辟,举世闻名的“神奇尸体讲述的故事”,便是以斯白天葬台为背景产生的;一个在西藏山南,叫青朴天葬台;另一个在西藏拉萨,叫直贡天葬台,由直贡葛举大师觉巴.纪登贡布开辟。这三个天葬台中,直贡天葬台最高、最大、有“直贡曲佳”之称,意思是“永生永恒之地”。藏胞们还相信,直贡天葬台是四位空行仙女从印度斯白天葬台搬来的,四只神鹰也跟着飞到这里停落在葬场四周。离天葬台不远的6座佛塔是直贡活佛圆寂的灵塔,还有许多刻有经文的小石片,是人们为超度而刻写的。据说,印度斯白天葬台和直贡天葬台之间有一丝阳光联结着,死者的灵魂可以顺着这一丝阳光活动于印度和西藏之间。

我是在一个下雪的清晨来到直贡天葬台的,白茫茫的山坡上到处可以看到鹰,初看到鹰,我还联想到了飞行,空中霸主等很是阳光的内容,后来在西藏的经历使我明白,在西藏,看到鹰,特别是这种食人骨肉的鹰(秃鹫),就只是意味着死亡就在附近。

这就不能不讲讲天葬的来历,据史书记载,西藏最早并不实行天葬,而是墓葬。山南琼结县的藏王墓,就是最生动的说明。据说,公元11世纪,印度著名僧人唐巴桑杰来到西藏创立了藏传佛教希解派。他竭力鼓励民众进行天葬,亲自率领信徒围绕天葬台念佛超度死者的灵魂,贱视肉体,认为灵魂已经脱体,留下的只是一副皮囊没有什么用处,用来喂鹰鹫就是一种功德,有利灵魂转世。佛教徒还认为天葬台周围的神鹰是比丘的化身,本身就有通神的魔力。凡人把自己的尸体供养,就能赎回生前的罪孽,他的灵魂将被神鹰驮上天堂或投胎到好人家。因此,尸体如果被鹰吃得一点不剩,头发由天葬师焚烧干净,死者的亲属便认为死者的灵魂已经进入了“三善趣”,即转生趋向天、人、阿修罗。反之,灵魂将坠入地狱。

直贡天葬台是西藏最繁忙的天葬台,有的尸体从拉萨、山南,甚至从林芝、那曲等地运来。

还是说说那个下雪的早上吧。

天葬台被铁丝网围着,大约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但真正实施天葬的地方大约只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这地方下面铺垫着石板。

石板上放着一个个白色的人形“包裹”。一片肃穆而死寂。

这些包裹就是要进行天葬的尸体了。这些尸体用哈达包裹,天不亮就由死者的家属运到直贡寺,再由孝子将其背到大殿左前侧的石板上。几十个喇嘛开始念经,以超度死者亡灵升天。这个程序结束后,再将尸体运上天葬台。

我,就在天葬实施地几米远的地方,第一次如此清晰真实地看到了全面的天葬过程:天葬师解开尸体的包裹,开始切割头皮和人肉,带发的头皮是要烧掉的,其余的肉一块一块地割下喂鹰,不容易剔的肉就连同人的骨架一起拖入鹰群,让鹰剔啄,然后再将骨架拖回石板上用斧头剁成小块,再用石锤砸碎,做成粘粑继续喂鹰,总之吃得越干净越好,直贡天葬台的鹰很多,我去的那天有300多只,听说最多时有2000多只。

天葬师们很敬业,他们费力地砸着骨头,血汁四溅,甚至溅到了我的脸上、身上和镜头上。那一刻,我并没有害怕,只是觉得诧异,大概只有在这雪域圣地,只有心怀虔诚,才能有面对这赤裸白骨的勇气。否则,每日操作与“死”相关的营生,拿什么作为生的动力?

也许,我对死亡的理解层面太过单一。就像唐巴桑杰所信仰的那样,死也是生,永生的是灵魂,腐朽的是皮肉。

我从来不对临终的痛苦感到恐惧,它是可以理解的,因而也是可以接受的。真正令人恐惧的是死后的虚无,那是十足的荒谬,绝对的悖理。而且,恐惧并非来自对这种虚无的思考,而是来自对它的感觉,这种感觉突如其来,常常发生在夜间突然醒来之时。我好像一下子置身于这虚无之中,绝对地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然后,当我的意识回到当下的现实,我便好像用死过一回的人的眼光看我正在经历的一切,感觉到了它们的虚幻性。好在虚无感的袭击为数有限,大多数时候我们沉溺在日常生活的波涛里,否则没有一个人能够安然地活下去。

从天葬台回来,我突然觉得死亡后也许并非虚无,波伏娃的《人总是要死的》想说明什么呢?是的,不死也是荒谬的。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欢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魅力。总之,没有死,就没有了生的意义。

普罗米修斯把这也算作他的功德之一:“我把盲目的希望放在人类心里,使他们不再预料着死亡。”

是的,尽管人人都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预先知道自己死亡的确切日期。

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我总能指出一个我肯定已经不在人世的日子,而当我置身于这个日子去想现在的一切,我、我所爱的人、因为我而遭受幸福和不幸的人都已经不复存在,这一切的追求、选择、激情、苦恼是多么无稽。

二、从日喀则走进喜马拉雅

1.心中有佛

喜马拉雅实际上是西藏的一条黄金旅游线,它包括日喀则、珠峰、樟木以及这些地区内的所有景点,我的创作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拉萨沿318国道西行几个小时便是日喀则,日喀则是一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海拔3800,位于雅鲁藏布江与年楚河的汇合口附近,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和宗教中心。日喀则又称“后藏”,为历代班禅的驻息地。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这是一首在都市传唱的高原民谣。正是通过这首歌谣,很多都市人知道了日喀则,一个草美粮丰的故乡般的所在。事实也的确如此,日喀则附近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农牧业发达,素有“西藏的粮仓”之称。

除了著名的寺庙如江孜白居寺、萨迦寺、夏鲁寺、觉囊寺以外,日喀则另一魅力之处就是:境内绵延200多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中还有数座海拔8000以上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希夏帮马峰、卓奥友峰、马卡鲁峰等,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登山运动的热点,是海内外山友梦想之地。除此之外,这里还拥有辽阔的草原牧场,如定日、仲巴、萨葛等地;肥沃的河谷良田,如年楚河、彭曲一带;茂盛的亚热带丛林,如亚东、聂拉木、樟木一带。如此多样的景观使日喀则成为西藏境内色彩最丰富的地区。

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是必须要去的地方,扎什伦布寺座北朝南依山而建,金顶红墙,灿烂辉煌,重楼叠宇高低错落,是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扎什伦布寺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强巴佛殿,藏传佛教中的强巴佛也就是汉传传教中的弥勒佛,在西藏弥勒佛没有那么胖,也不是笑口常开,强巴佛端庄秀丽、雍荣优雅,他神态安详,举在胸前的佛手似乎能轻轻弹去人们心中郁结的忧伤和愁绪。站在他面前,你会感觉一切秘密被他洞穿,你所有的遗憾全在他的笑意里。这使我更为确信,在我们的生活里确实是需要“神”的,由神来帮助我们抵挡所有我们所无法面对的恐惧,无法实现的缺憾。

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说由谁来帮助,就是“理解”也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

安详面对人生的人,心中一定有神。面对强巴佛,我更为确信这一点。

出日喀则向北90公里南木林县境内的热拉雍仲林寺是笨教的主寺,苯教是在佛教传入之前,由西藏本土诞生的宗教,曾经是雪域居民主要信仰的宗教,公元9世纪佛教传入青藏高原以后,几经波折终于失去了当年的统治地位。苯教后来虽然不再作为藏民族主要信奉的宗教,但它所传播的许多文化内容和习惯,至今却仍保留在藏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伦理中。如煨桑、跳神、禳解、祭神及婚丧、礼仪等,都遗留有苯教的痕迹。在许多方面又演化为其他形式继续存在着。

日喀则另一处不可不去的所在就是萨迦寺。萨迦寺的名头很大,以丰富的藏经和壁画,被誉为“第二个敦煌”。

南寺是萨迦寺的精华所在,它深深吸引了我这个做了几十年建筑的人。其貌如城堡的寺院就建于平坦的谷地上,现在仍保存完好。它建于1268年,平面呈正方形。有两圈城墙,外墙灰色,内墙为紫红色。城墙上有垛口,为了有利于防守,还修建了四个城堡和四个角楼,外面还有护城河,城门为“工”字形,整个平面图是一大一小的两个“回”字相套,很有战争防御之势。城墙外被纵向涂有红、白、灰三色相间的色带,包括包围在寺庙周围的民居房舍一概如此,色调十分协调。

据说,这三色是萨迦教派的重要标志,紫红色象征文殊菩萨,白色象征观音菩萨,灰色象征金刚护法神。这在藏区现存的古建筑中独具一格。 

2.糌粑和酥油般的六字真言

在日喀则,我拜访了在江孜县西北宗山脚下的白居寺。白居寺之所以是一座名寺,其特色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它原来属于萨迦派,后来噶举派和格鲁派的势力相继进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礼。最后,还是互谅互让。于是白居寺便兼容萨迦、噶举、格鲁3个教派,因此寺内供奉及建筑风格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白居寺有个大殿叫夏耶拉康,四壁绘满大小不等的55座坛城壁画。殿堂顶棚天花由六角图案组成,图案中画有莲瓣及六字真言,或称“六字大明咒语”。密宗认为这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也就是莲花度母观世音所说的真之前言教,故称“六字真言”。

我这才想起来,在所行走过的藏地,随处可见玛尼石,而玛尼石堆镌刻的大部分就是“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源于梵文om ma ni pad me hum,现由六个藏文字母唵(weng),嘛(ma,(ni), 叭(bei,咪(mi, 吽(hong)组成,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种咒语,也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发声法。“唵”表示佛部心,念此字时,必须要身、语、意相应,与佛成为一体,这样才能获得成就。“嘛呢”二字是梵文,意思是如意宝,表示宝部心,这个宝贝又叫嘛呢宝,它隐藏在海龙王的脑袋里,若得到这个宝,就能汇聚世间所有财宝,所以又叫“聚宝”。

“叭咪”二字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比喻佛法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纯洁清澈。“吽”字表示金钢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能成就一切,普渡众生,最后达到佛的境界。

在终于走过了西藏之后,我才发现,六字真言像糌粑和酥油一样,是藏族人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僧俗人士除了时刻的念诵外,人们还将六字真言刻写、绘制出来,表示对幸福的憧憬和对佛祖的崇拜。在藏区无处不看到六字真言缤纷的形象,那牵动灵魂的诵读声也无处不在,给人以强烈的宗教感。

后来我才知道,和六字真言相关的还有很多,如六字真言旗、六字真言幢、六字真言筒、六字真言石刻等等,其中六字真言石刻规模宏大,可算得上是六字真言的宝库。

据说,六字真言还有鲜为人知的奇妙之处:它的发音法从健身方面说,是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功法。按密宗的解释,藏密发声功有顺、逆之分,顺为正音,逆为变音。六字真言是正音,每个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功效。

“唵”字可以治疗眼疾、耳背、鼻炎、头昏、头痛;“嘛”字可以治疗喉炎、咳嗽、肩周炎等;“呢”字可以治疗心悸、胸闷、肺病、高血压等;“叭”字可治腰痛、肾病、颈椎炎等疾病;“咪”字可治疗肝炎、肠炎、腹泻等疾病。“吽”字可治疗腿痛、关节炎等疾病。

六字真言近乎奇幻的力量在西藏随时随处都可以感受得到,但随着步伐的延伸,我更加清楚地知道藏传佛教的真义:对佛陀、佛法的崇敬,身(行动)、语(咒语)、意(意念)三种方式缺一不可。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

这就是宗教了,绝对的信仰和坚持。

我对宗教懂得不多,但在西藏,我想宗教就是那些磕长头的人。不是吗?他们目不斜视,一般先取立正姿势,口中边念诵经文,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前行一步;继续双手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迈第三步时合十在胸前的双手移开,膝盖先着地,然后掌心朝下俯地,全身与地面平行,额头轻扣地面。

磕头的人们如此往复地用身体丈量着大地在漫漫长路上跋涉。若遇到车辆或需涉水、渡船,就要在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休息时要在终点处以划线或垒石为标志,继续前行要在此终点处启程,决不投机取巧,减轻劳累。信徒们通常会手戴护具,膝绑护膝,身前挂一块像围裙般的毛皮衣物作保护。但尽管如此,额头处仍会由于磕头而磨得起了厚厚的茧。

这宗教般痴迷的热忱让我一次次感动。仔细想来,这样的热忱我也有过,是对工作,或者说,是对事业,那何尝不是身、语、意的合一呢?随时想着的,每日奔忙的,口上天天挂着的,其实也是在磕长头呢!那何尝不是宗教般狂热的信仰!

我的青春和智慧在这样的燃烧中度过,就像外人看那些不知道偷懒的磕长头的信徒一样,觉得他们受苦而且不可思议。但磕长头的人本身是不觉得的,因为世界在他们眼里单纯透明得只剩下自己和神旨,并无他物;自己的意愿和神的旨意合二为一,一切为神一切也是为了自己。

外人觉得我是个工作狂而且不可思议,但那又如何?我从来不怕外人看不懂,因为我知道任何信仰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是因为有磕长头的信徒存在。我也是一个磕长头的人,为我的梦想。

绝不抄近路,绝不减少劳累。

我们想通过磕长头让自己和神靠得更近,在这样的努力中我们自己就是神。 

3.走向绒布冰川

过了拉孜,318国道与219国道相会,219线继续向西北往阿里、新疆方向,而318线则向左往西南方向进入了喜马拉雅高地。

过了拉孜往南,一直到聂拉木之前,318公路的平均海拔在4500以上,其中嘉错拉山口海拔5220,进入定日境内有一条左转的公路,直通珠峰大本营,去珠峰必经达吾拉山口,在海拔5000的达吾拉山口观景台,你一眼可以看到由东至西突兀耸起的四座高峰,依次是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海拔8463),第四高峰洛子峰(海拔8516),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海拔8210)。

越过达吾拉山口继续往珠峰腹地进发不到两小时就可以到达珠峰脚下的号称世界上最高的寺院——绒布寺。

绒布冰川,这个至今让我想起来仍然觉得寒意十足的名字,绝不单单只是攀登珠峰的前奏,更不单单只是一座座高达30的冰塔林。他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步行进入珠峰深处去拍摄绒布冰川,是到目前为止我这一生中最危险、最艰苦的一次历程。

绒布冰川,之所以叫绒布冰川,有史料记载是因为50多年前这个源于珠峰的冰川距绒布寺只有300,当年它的前端直抵今天的珠峰大本营外面约8公里处,我不知道这个资料是记录的笔误还是冰川真的延伸到了大本营以外8公里的绒布寺脚下了,但是在不久前的几十年绒布冰川至少比现在要向前(即向大本营的方向)要延伸5公里,也就是说如果几十年前你来这里,在大本营就可以直接摸到冰川,但是现在由于天气的变暖冰雪的融化以及山体的滑坡,冰川在不断地融化,山体滑坡滚下的大量的沙石已经完全覆盖了冰川,我看到足有5公里长数百米宽的冰塔林,在沙石和尘土的覆盖下不断地融化着,我不知道再过几十年或数百年,还有没有珠峰脚下的绒布冰川了。

我一边这样想一边感慨:世界上哪有所谓的不变,珠峰每年都在长高,冰川每天都在融化,事物些微的变化都在一笔笔改写着历史。在我好几次进藏的经历中,都因为别人说绒布冰川的艰险而放弃了对它的探索。但是,一切都是不能改变的吗?冰川都在变化,我也能。

进入绒布冰川的前夜是2004年的62,那夜我住在珠峰大本营。夜里我在那海拔5500的高地帐篷中醒来,每次醒来我都走出帐篷去看珠峰——我相信,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绝对是奢侈的经历。夜间的珠峰和白天完全不一样,清朗的星空下她如一尊坐佛,头顶一轮圆月,安静圣洁的力量震撼人心。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一切困难和可能的危险都不重要了,我必须带着我的相机走入绒布冰川,拼死也要一搏。

第二天一早我就出发了,这一上路,就知道了,那些困难和危险都比传言中的要严峻得多:没有路,我只能在大大小小的乱石缝中寻觅着那些登山者的足迹。在做这种攀援和寻觅的同时还在完成从55006000海拔的提升——稍不留心就会休克,在这种没有医护人员和急救措施的环境下,休克就是死亡。

但我没有更不想放弃,当我走完了大约1/3的路程时已经看到了那晶莹剔透的冰塔林时,一条湍急的沟涧挡住了去路,沟宽约百米,沟的两旁是喜马拉雅砂石组成的10高的悬崖绝壁,在沟底的卵石间夺路而逃的是冰山上刚刚融化的冰水,溅在身上寒冷刺骨。

怎么办?

先下去,我顺着绝壁连滚带爬地滑到了沟底,这并不难,然后顺着水流试图找到可以通过的地方,数小时数公里,在巨大的石块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水面大约3来宽的地方,利用水流中我抛过去的一块石头,我完成连续跳过两个一米多宽的激流的动作,越过了水流。

现在想想真是后怕:55岁的我,身上还背着器材,在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起跳,所有的石头上都结着冰棱,稍一失足就会落入激流,后果……实在不堪设想。好在,跳越完成得比我想像得要顺利。

最难的是攀登对岸的绝壁,要说攀岩难,那此攀岩还要难,我几次就要登顶却又因一块抓住的石头松动又摔了下来,6000多米啊,几上几下,还背着设备……

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冰川。冰川究竟有没有辜负我这一行的辛苦?冰川高达20多米,晶莹剔透,最可惜的是我拍这张片子时没有人能当参照物,我想当时如果有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往冰川前一站,那会更加漂亮。得此壮景,我已经是此生无憾。

当我完成了绒布冰川的拍摄再翻过那条令人生畏的沟涧回到大本营时已经是13个小时过去了,我走了近30公里的路,到了帐篷我完全筋疲力尽。但我还是坚持吃干肉,喝酥油茶,上汽车连夜下山,当我到达拉孜县城时已经是深夜3点了。

这段路,我终生难忘。

4.诗情樟木口岸

出达吾拉山口回318国道继续西行,越过老定日,沿途你会发现珠峰在你的左侧,一直会追随你几十公里,再往前做了一个大拐弯,公路调头朝南不远处就到了海拔5100的亚汝雄拉,在这里你可以清晰地眺望一对姐妹山峰即海拔8027的希夏邦马峰和海拔7703的摩拉门青峰。过了亚汝雄拉便开始一路下坡,越过聂拉木县城直抵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这里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仅90公里

樟木沟并不宽,波曲河从中流过,雨季到来时,到处是山洞流水,崖头上挂满了瀑布。由于山大沟深,水流落差大,猛烈的流势撞击得河底的岩石“冬冬”作响,形成永不停息的山谷奏鸣曲。

樟木有山城之称,海拔只有2300,地处中尼边境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沟谷的坡地上。在这里喜马拉雅山不再是光秃秃的冷峻山头,而是以丰富的林木资源展示其柔美的一面。

初到樟木沟,即被它的恬静诗情所感染,心境也变得柔和生动。相比前路在珠峰、冰川的艰险经历,在樟木,仿佛一个休憩的句点,安抚着旅人的筋疲力尽。

樟木的房子主要集中在山腰处,垒得密密匝匝的。镇里没有大的建筑物,大多数是二三层的,开间很窄,狭长而陡直的石阶梯把房子紧密相连着。房子因地而建,样式各异,外墙的颜色红、白、黄、绿都有,整个山城被打扮得花花绿绿的的,自有一种风味。藏式楼房在这里已经很少见。

一间间挤在一起的房屋排列成了樟木惟一的街道,逼仄的街道呈“弓”字形转过来拆过去。街道两边开着琳琅满目的百货店、日杂店、饭店、旅店等,招牌字一律用三种文字书写:英文、藏文、汉文。街上,白皮肤的欧美人,黄皮肤的汉人,棕色皮肤的南亚人,他们或背着包,或扛着袋,或空着手行走,街上停泊着好些车身喷涂得五颜六色的尼泊尔货车,还真有点国际味道。

在这个充满异域情调的小城,你可以慢慢兜兜那些卖工艺品的小店,可以买到意想不到的新鲜玩意儿。

更让人觉得新鲜的,是居住在这里的夏尔巴人。夏尔巴,藏语意为“东方人”。他们能歌善舞蹈,曲调悠扬文雅,舞蹈和尼泊尔、巴基斯坦的民间舞蹈很相似。男女都穿着白毛线织成的镶黑边的短袖外套,很是典雅别致。

夏尔巴人的特别并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他们惊人的登山天赋。长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其独特的体貌特征:由于空气稀薄,他们的肺活量大得惊人,血压很低,从而保证了大脑供血充足,肌肉伸缩有力;与腿部相比,他们的驱赶偏长一些。这些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令他们在登山史上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夏尔巴人不仅负责探路、开凿阶梯和铺设绳索,还要为登山者提供后勤保障。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把“夏尔巴”演绎成了登山品牌,当中更是涌现出了不少的登山奇才。如今攀登珠峰最快的时间记录,就是由一位叫拉卡帕.格的夏尔巴人创造的10小时56分钟。同样的路程一个西方登山者却要三四天的时间才能登顶,夏尔巴人的登山天赋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原本不是狂热的登山爱好者,但我能理解西方登山者的格言:“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但了解了夏尔巴人,就觉得这句话应该是他们说来得更自然:这是真正的因为山在他们周围,他们看到的学到的只有山——登山,只是因为山在那里。

那让人惊叹的登山天赋,其实是夏尔巴人命运里的一部分,他想不要都不能;他想不显露都不能。

世界上所有的天才,其实莫不如此。

动用他的天才只是一种本能,因为没有其他的技巧。

天才最为天真。

那些所谓培养天才,发展才能的人,心机深沉疲惫,哪里成得了气候?只留下一路辛苦。 

三、山南—藏文化的发源地

1.玩耍的坝子 

从拉萨出发经浪卡子绕过羊湖去山南的泽当镇,我经过的山南的第一个重寺就是敏珠林寺。敏珠林寺位于扎囊县境内,是宁玛派的重寺之一。泽当镇离敏珠林寺很近,是现在的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

泽当,藏语意为“玩耍的坝子”,海拔3551,是藏文化的发源地。据史书记载,最初在这块美丽的陆地上,上部为雪山,为石山所环抱,其间憩息着野兽、猛禽及鹿和羚羊等;中部被树林所环抱,岩魔女、猴、羊、熊等动物栖息于此;下部为湖泊、青草所环抱,生活着各种牛羊和鸟类。观世音菩萨派其化身猕猴哈鲁玛到雪域来修炼。正当神猴定神修行时,度母神幻化成一名岩罗刹前来调戏。猕猴最初未予理睬,如此过了7天,猕猴被那岩罗刹魔女的痴情所打动,他来到普陀山请观世音菩萨指点。观世音令神猴回去与魔女成亲,繁衍子孙,并给五谷以养育后代。猕猴与魔女成亲后所生的小猴既不像父猴,也不像魔女,身上无毛,赤红的脸,以腥肉为食,渴了饮血。小猴一生下,魔女饿得想去吃它,父猴见此就将小猴带到了水草丰美,林木丛生,有许多鸟类猴群的地方,让小猴离开父母,独立地与猴群一起生活。一年以后,父猴去看望小猴,猴孙已经繁殖到400只。但这些猴孙生活十分困难,个个骨瘦如柴,树上的果子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父猴不忍心这般惨状,再一次去普陀山拜见观世音,观世音遂把须弥山上的青稞、小麦、蚕豆、豌豆、谷米等5种粮食种子赐予神猴。于是蕃域土地上第一次有了粮食作物,猴孙们由于吃了五谷,个个精神抖擞,常常游戏在外,故该地取名“雅隆泽当”。

猴子变人的故事之后,又过了很多很多年,还是在这片“猴子玩耍之地”产生了第一个藏王。民间是这样流传的:相传在公元前237年的一天,雅隆江河各牧民们发现了一个英俊的青年,其言谈举止与众不同,便向部落的头领回报,头领听后派了12个聪明的巫师前去盘问。那青年听不懂话就以手指天,这伙人自作聪明,以为他是天上下凡的神仙,于是就前呼后拥地把这青年抬到了部落,而且推举为首领,这就是一代藏王——聂赤赞普。青年被拥立为王后,建王宫于雍布拉山冈,藏王一共传了32代。

公元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正式建立的吐蕃王朝,开始也是在泽当一代,后来才迁都逻娑,也就是今天的拉萨。

松赞干布建立吐蕃之后,积极倡导佛教,形成了藏传佛教史上的“前弘期”,到公元8世纪,西藏出现了一个相当时期的“灭佛”运动,然而佛教毕竟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系统宗教,在经历了长达3个世纪的磨难之后,到公元11世纪,印度大师阿底峡进入阿里地区,在古格王朝传教,从此,藏传佛教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历史上称为“后弘期”。

泽当镇平和亲切,除了有很多藏民外,更像内地的小城镇。满街都是火锅城、卡拉OK厅甚至卤肉店等。我漫步在这样的小城镇里,心情轻松自在,我想如果想要隐居,这里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既逃离了尘世的烦嚣,又不至于太清苦,在这里,俗世里一切讨人喜欢的东西一样不少,但这种俗,是返璞归真的俗,是清心寡欲的俗,是什么都拥有却宁愿什么都放手的洒脱性。

我倏忽一惊,这不就是猴子吗?吃饱了五谷,只剩下四处玩耍。这泽当,当真只是“玩耍之地”?但人生岂不就是玩耍?那些个坎坷艰苦,那些个耿耿于怀,为何要背负到坟墓里而不是放逐在玩耍的途中?有多少风景,都随你看,有多少安乐,都随你享,有多少认真,值得你认真。

玩耍,才有人,才有快乐。 

2.昌珠寺与文成公主

从泽当绕过雅鲁藏布江向西就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佛教寺院—桑耶寺。桑耶寺位于西藏四大神山之一的黑布日山脚,始建于公元763年,建成于775年,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

紧靠泽当镇南面的昌珠寺也是一座声名显赫的寺院,该寺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时修建的,最初的规模较小。公元1351年,乃东贡马司徒菩提幢对昌珠寺进行了扩建,增添了许多佛堂;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时期又进行了修葺,加盖了大殿金顶,增建了措钦大殿的门楼和南侧的桑阿颇章;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也进行了扩建,面积达4667平方米,拥有21个拉康和转经回廊,屋顶饰以富丽堂皇、熠熠生辉白金顶,更是显得非同凡响。

寺中现存有一副珍贵的珍珠唐卡,属历史珍品,整个唐卡长2,宽1.2,共耗珍珠26两,计29026颗,镶嵌钻石1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1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185粒,珊瑚1997颗,黄金15.5。仅唐卡上的观音佛像就用小珍珠29927颗镶嵌而成,有红、黄、绿、黑、白等几种色彩,周围还有祥云、鲜花、飞鸟、花瓣。这幅唐卡是在元末明初,即帕木竹巴王朝时期,由乃东王后出资制作的观世音菩萨休憩图,是献给孜措巴寺供养的一件珍贵图卷。

昌珠寺流传了很多关于文成公主的故事,相传文成公主在昌珠寺时有一天外出游玩,不慎掉进了附近的雅隆江里,随行的侍女都不会游泳,正在着急,巧遇一个叫格桑卓玛的村女到河边来背水,见状赶紧跳到江水中,救起了公主,从此二人结为姐妹。公主教格桑卓玛纺纱、织布、读书、识字;格桑卓玛教公主酿酒、打茶。松赞干布迁都到拉萨之后,不忘雅隆之本,还经常和文成公主一起回泽当,住在昌珠寺,所以昌珠寺亦有“冬宫”之称。寺院周围的柳树,说是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大殿西南角有一立柱型的土灶,上面还放置一个盆型陶器,传说为文成公主当年所用之物。当地的藏族群众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和文成公主的芳名联系在一起。磨糌粑的水磨是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邦典”的编织手艺是文成公主亲手教的,老铜匠精湛的技艺是文成公主带去的匠人传的。在一首民歌中这样唱道:“青春俊俏的姑娘,被打扮得像一朵奇葩,带来宝石的人啊,是阿姐嘉萨(汉妃大姐的意思)。”这一切都说明,西藏人民非常珍惜汉藏之间的珍贵情意。

昌珠寺,作为山南地区“三圣寺”之第一,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香客络绎不绝前来转经朝佛。五世达赖以后的历世达赖每年都要定期来此添香礼佛,可见其不凡的地位。

昌珠寺,这座和文成公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寺庙,表达得也许不完全是佛教的信仰,还有藏民朴素的情感。几乎所有美丽的民间传说里都有文成公主这样的女性形象的存在,她们善良、智慧、仁慈,并且毫无例外地美丽非凡。她们寄予了普通民众对于美好事物的一切向往,当然也包括对生活的礼赞,对未来的憧憬。

女性,引领人类向前走。

恰恰不是史书里的高歌猛进,也不是一望无际的战乱与蛮荒,真正的历史是恬静如女性的胸怀,扶危携弱,修养生息。

文成公主和“卓玛”,是藏民的姐妹和母亲的化身。

是这块神奇高原上的心灵庇难所。 

3.落雪错那

西藏的第一座宫殿孤零零地像一座城堡矗立在山上。这就是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是雅隆部落第一代赞普(藏王)聂赤赞普修建的宫殿,据传说建于公元前2世纪。西藏民间普遍相传:“地方莫古于雅隆,房屋莫古于雍布,赞普莫古于聂赤。”这是说这座古老的建筑是西藏最古老的国王在最古老的年代建起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都曾是部落首领居住的地方,直到松赞干布那一代,雅隆部落征服了其他诸小部落,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大本营才转移到拉萨。

自从有了吐蕃王,人们便开始修建王宫。雍布拉康便是聂赤赞普在雅隆地方建造的王宫,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后来,松赞干布又在原来宫殿的两边修建了两层楼高的殿堂。至此,雍布拉康便由宫殿改作了寺院。

山南还有一处不可不去,那就是藏王墓。在琼结县的藏王墓,是一片广大的吐蕃赞普墓葬群。大概是赞普们留念故土,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灵魂安息于祖宗建立基业的琼结。是西藏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的王陵。

我在拍摄完了藏王墓后前往错美县境内的哲古错,出琼结翻越鲁古拉山,到山顶,我看到被雪山包围的哲古错上腾云飞雾,湖面形成了一个若大的云盖,虽然看不到水面但是雪山环抱中的一片云海也是难得一见的,我背着器材又爬了大约300的高度,直达山顶用135120的机器同时拍照。完成了哲古错的拍摄继续前进,车到错美再回哲古,本想右转沿哲古错西岸去错那,可是,当地人告诉我们往错那去的路不通。原本的路现已改道,我们只好从哲古湖的北端向东,先到曲德贡,再去错美,这样实际我们又回到了乃东境内,也不错,这时路上我又拍到了一座美丽的山峰,从哲古到曲德贡大约60多公里,从曲德贡到错那170公里左右,途中翻了五座山,还经过了拿日雍错,到错那已经很晚了,很幸运的是,我们到达的那晚下起了鹅毛大雪。这场雪很美,美得不像是真的,它使我产生了做梦般的幻觉:当时正是4月,“人间四月芳菲尽”,这里却漫天飞雪。

第二天我从错那县城出发大约10多公里就开始翻山,翻过拜拉山最多5公里,我已经置身于林海之中,我参观了林海中的门巴民族乡,在继续南下大约在30公里的位置,那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地方,抬头看是布满积雪的山峰,雪峰下是由多种树种构成的林海,林海中一片片火红的山花,最下面是奔腾的山泉,耳边还有各种悦耳的鸟鸣——这是一幅立体的油画。我很久没有身临这样的环境了,一时间沉醉不能自已,走时恋恋不舍。过了拜拉山口,方圆几十公里估计人口也不过上千,在这样一个绿的世界,花的海洋中真是享受。

一番享受之后我继续往南希望能去中印边境看看,从地图上看,从错那县城到中印边境应该至少有100公里,我们翻过了被冰雪封住的大约5000高的拜拉山口,然后一路下坡,开了50公里,边防部队的前方哨所挡住南去的道路,他们告诉我前面还有10公里就到印度控制地区了,而地图上标出的那条南去的公路实际上走不通,也就是说,在中国版图上表述的“德让宗”、“邦迪拉”什么的事实上还是印控地区,根本无法去。

我们只好返回到了麻玛吃中饭,这里是门巴人居住的地方,早听说门巴人有下毒的习惯,所以我们不敢在他们开的饭店吃饭。于是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家汉族人开的小店,解决了吃饭问题。

饭后我回到了喜马拉雅山北麓,当然气候植被就截然不同了,错那县城就在北麓,这里属于旱季高原季风气候,海拔均在4500以上,高寒多风少雨,看不到一棵树。很巧的是,当我离开错那县时,天空又飘起了雪花。 

留下一路辛苦。

四、林芝— 西藏的江南

结束了山南之旅,继续东行,进入了林芝地区,其实这已经是我第五次来林芝了。

八一镇是今天的林芝地区政府所在地,是西藏环境最好的地方,海拔仅在3000左右,大片的原始森林遍布着梦幻般的野花,天气不冷不热。沿途可以看见雅鲁藏布江从米林向东流入墨脱,然后在墨脱境内来了一个大拐弯向南流向印度。

走在米林和八一的马路上你会感到开放的热风迎面而来,广东路、福建路、厦门广场、珠江广场、中山大道、广东文化会展中心……简直就像到了广东、福建。八一镇现已如内地城市一样繁华,镇上商场、宾馆、酒楼林立,街上灯红酒绿,好一个活力城市。

离开八一镇后,我开始翻越了色齐拉山,色齐拉山我也已经是第三次翻越了,真正是景色如画,一路好走。如果是5月份来,满山的杜鹃花开,会更美丽。可惜我还是早了一个月没有看到那幅图景,不过这不影响色齐拉山的美丽。

在垭口处,我非常幸运地看到了南迦巴瓦峰,川藏线上最高最美的雪山,世界第15高峰,像从梦幻中蹦出来一样,呈现在我眼前,一条黑云带刚好挂在峰尖。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就在南迦巴瓦峰附近。虽然这么些年来,看过的雪山无数,但这是自多年前看过梅里雪山后,另一座让我无限感慨的雪山。它像一个世人永远无法读懂的老人,静静地横亘在那,任风霜雪雨的侵蚀,寂寞无边。

翻越了色齐拉山后,我就到了鲁朗——一个我在林芝最值得推荐的地方,它真的很美,怎么形容呢?有人说它是西藏瑞士,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鲁朗海拔3000多米,位于距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这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长约15公里,平均宽约1公里。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崐茂密的云杉和松树组成“鲁朗林海”;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崐犹如人工整治一般;草甸中,溪流蜿蜒,泉水潺潺,草坪上报春花、紫苑花、草梅花、马先蒿花等成千上万种野花怒放盛开,颇具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板屋、木头桥及农牧民的村寨星落棋布、山川错落有致,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夏季,清风吹拂,翻起金色的麦浪;秋冬季节,鲁朗除了山腰的松树青葱不凋,两侧山脚的树叶由绿变黄,再由黄变红,弥漫满天的红霞。举目辽望,尉蓝的天空中,白云飘飘,时而象奔驰的骏马,时而又恰似高原上的牦牛;时而呼啸而去,时而又闲庭信步,象少女婀娜多姿,象小伙热情奔放。

远处,皑皑白雪婉如厚厚的棉花,温暖地滋润着座座裸露的山峰;绵延起伏的山丘上,覆盖着一层嫩绿的草甸,大草甸中零星点缀着藏式民居,牛羊在草甸上悠然自得,咀嚼着可口的青草,戏嬉追逐。在这里,山间的云雾时聚时散,与雪山、林海、田畴构成一幅梦幻般的图画。 “雪山林海,云涛彩霞,一岭四季,十里九景,生态优美,资源丰富,沃野万顷,清泉百转。”置身于这鸟语花香的景区,晃若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 ”。 

既然到了这“神仙居住的地方”,我当然要多住一夜,我拍了田园般的黄昏、雪山下的村寨、围栏、牛马。……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