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毛泽东 与 杭州龙井茶 (图)

(2007-08-09 23:50:29) 下一个

1963年4月28日,毛主席在刘庄采摘龙井茶

——————

毛泽东康山问茶

2007-8-10 7:03:33

  毛泽东几度杭州之行,皆下榻于康山。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表达出了他那深挚的诗情与茶情。尤其是康山问茶,更给中国茶坛留下了许多稀世的茶道轶闻并茶道佳话呢。

  毛泽东生性就喜欢山。许是从小就在韶山冲的山沟里滚大的缘故罢,他一见到山,每每就诗思横溢,激情难收。至于苍然蜿蜒,如诗如画的西湖茶山呢,他当然也是早就心向往的。如今他下榻的地方,竟然就有康山在焉,这自然教他更是喜之望外呢。尽管从自然景貌上看去,康山并不壮观,并不险奇,实在是颇不起眼的。然而毛泽东却偏偏喜欢在公余之暇,每每往康山那一带去散步。他对于康山的如此青睐,很快就被周围的人们察觉了出来。

  毛泽东几天散步下来,却发见康山并非茶山。这是完全出乎他意想之外的。他看到山上山下,大约总有百十亩地块荒闲在那里,这实在太可惜了哇!呃呀,座落在西湖茶乡的这么一座好端端的康山,却何以独独没有种茶呢?

  无奈是,康山不语……

  康山的山腰处,有一座老旧而朴陋的方亭,那是歇脚的凉亭。凉快安静。于是乎毛泽东就把这座凉亭,当作他每天上山读报和读书的地方。他在这里读英语,读政治经济学,还有西湖之类书籍。而西湖龙井茶,则成了他唯一的伴读茶。

  不过这凉亭毕竟不是长久的读书处呀。其后不久,这里领导经过再三研究之后,决定把昔日那幢废旧的轩式精舍,特地作了一番修缮,并且添置了一些必要的设备,包括文具和茶具之类。因而这里每天下午,便是毛泽东的读书之处并啜茗之处。从此,毛泽东在康山的读书处终于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有一次,他在其读书处读英语,这里的服务人员走来给他沏茶。那是新炒的西湖龙井茶。未曾啜饮,就先闻到那股清馥的茶氛,沁心沁脾,香韵绕梁而不已。他呷了呷茗汁,不由自言自语地夸赞说:“杭州西湖的山好,水好,这茶也非常之好呐!”


  事隔数年之后,即到了60年代初叶的一个暮春时节,毛泽东再次来杭州视察。他下榻的当天,就发现康山上下的那八九十亩荒地,果然都被垦辟了出来,东坡山脚下那大片平坦的地块,则统统种上了茶树。就连那座老旧的凉亭周围,也种上了茶树。此外在几处山坡上,还种了一些果树和蔬菜。原来这里远远近近的茶户人家一听说康山那里响应毛主席号召,正在着手垦辟茶园,准备种茶,于是乎立即伸出支援之手,送来了精选的良种茶苗,并还悉心指导灌溉,施肥,治虫,整枝。历过三年五载之后,但见葱茏的茶蓬拔高好几尺,竟得以提前开园采茶啦。眼下正值春茶采摘时节,但见碧色的条条茶垅间,许多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着采茶,不时传来笑语喧声。

  此刻毛泽东一见这里的采茶场面,不由欣喜之至,立即走到茶园里来,热情地向大家挥手,并用他那纯粹的湖南口音,一字一顿地说:“同志们,你们的茶园真出色啊!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们这是种茶得茶噢!”

  一阵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顿时响彻茶园,响彻康山脚下。

  采茶的人们纷纷离各自包干的茶垅,直向毛主席这里围拢了过来,探看他老人家采茶的情景。并且有给他递来竹编茶蒌的,有给他递来竹编斗笠的;接待员小杨拦也拦不住。而此刻毛泽东却格外兴高采烈呐。但见他戴上了一顶斗笠之后,却又立刻取了下来,并且不无诙谐地笑说道:“我这个人是从小就晒惯了的,晒不坏的,还是不戴它好。对口伐?”说得大伙发出一阵笑声,夹带着一阵掌声。

毛泽东一边采茶,一边询问小杨有关茶园的情况。比如问他这茶园是什么时候垦辟出来的,栽种的是什么品种呀,请谁来当指导老师的呀,小杨都一一作了清楚的回答。

  但到后来,他则往往被问得无言以对,张口结舌的。譬如问到是施肥是施的什么肥,究竟是饼肥,还是灰肥,或者泥肥,或者粪肥;浇水是采用的老办法,还是新办法,浇的是湖水,还井水,还是自来水;炒茶是手工炒的,还是机器炒的,这茶是不是也叫西湖龙井,请人鉴定过没有,合格不合格,评茶师是怎么说的,到底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诸如此类的问话,啊呀,叫小杨听得直发惑,根本就答不上来。他没有想到毛主席竟会问得这么一样。小杨尽管听得直发懵,却不免又是感动,又是自愧:“主席,都怪我太粗心。”他说,“凡我答不出来的,我再去请问别人,而后再向您老人家报告。”

“不,不是‘报告’,我这是请教你嘛!”毛泽东微笑着说,“种茶我是外行,你们才是内行呐。”

  然,他们的这番对话,当时并没有被一一录制下来。然而他俩对话的镜头并采茶的镜头,却被新华社记者拍摄下来。不日之后,就刊载在《浙江日报》的显著版面上。——那是摄下一个极其清晰、极其不凡的历史瞬间啊!


梅家坞茶叶经营部
电话:0571-87871438 0571-81877111 13065711779
传真:0571-87096348
杭州市西湖区西湖乡梅家坞村168号 联系人:郑传尧

——————

毛主席到过梅家坞

2006-11-21 11:09:59 杭州日报

  今年10月28日下午,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来杭州签售《改变世界的日子》一书,后来在与她的言谈中,她说:“外公(毛泽东)、外婆(贺子珍)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个好地方,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孔东梅女士的话,道出了毛主席对杭州山山水水是怀有深厚感情的。


  这些年,读了一些有关毛主席在杭州、西湖上的人和事的书,看到有毛主席在爬山途中到过梅家坞的记述。我便拿给太太看,太太说,她自小在梅家坞长大,对梅家坞的事情是有所了解的。五十多年来,从没听人说起毛主席到过梅家坞,要是到过梅家坞,梅家坞村应该有一笔记录的。

  近读《王芳回忆录》书中也提到了毛主席到过梅家坞的事,而且有板有眼地作了记述:1953年12月27日——1954年3月,毛主席在杭州起草我国第一部《宪法》期间,工作是相当紧张的,而毛主席有个习惯——白天睡觉,晚上工作。由于这个习惯未能改掉,因此就睡不好,休息不好,毛主席的眼皮有些红肿,偶尔还感到有点烦躁。时任省公安厅的王芳厅长,当时是毛主席的警卫,王厅长出于对毛主席的关心,建议毛主席去爬爬西湖边的山,以调剂调剂睡眠。毛主席很高兴地接纳了他的建议。

  1953年底,毛主席在王芳的陪同下,开始爬西湖边的北高峰。1954年3月又两次爬五云山。一次从钱江果园经狮子峰上五云山,往天竺下山;一次是上五云山后,从龙井茶主要产地梅家坞下来,还视察过梅家坞。毛主席登上五云山时,他极目远望,群山环抱;天高云飞,长堤拂柳;草树野花,鸟鸣山谷……心境相当好,后来,龙飞凤舞地挥笔书下《七绝·五云山》:“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的诗句。

  王芳是当事人,应该说《王芳回忆录》是切实可信的,毛主席肯定是到过并视察过梅家坞的。然而,几十年来,梅家坞村竟然都不知道吗?这是何种原因呢?后来在王芳的另一篇回忆中,终于寻找到了其中的缘由。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毛主席到杭州是极其保密的,当时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长罗瑞卿,千嘱咐、万关照王芳厅长,对毛主席的安全,千万不能有半点疏忽。就这句“嘱咐和关照”,王芳厅长采取了严密的警卫措施。毛主席在爬西湖群山的时候,是看不到一个人的。有一次,毛主席从北高峰经留下下山途中看到一户农家,心里很是高兴,想叩开农家的门。然而,无人应答。这时一只大公鸡从房后飞出来,毛主席见状,就对王芳说:“厅长,厅长,你把群众管住了,却没有把大公鸡管住。是这只大公鸡不听你管,还是你管不住它?我们到这里,没有群众欢迎我们,还有大公鸡欢迎我们呢。”毛主席用这风趣的话语,表露出他见不到群众的遗憾,他还就此写下了《五律·看山》:“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鹰。”

  噢!原来如此,是王芳厅长为了确保毛主席的安全,对群众采取了疏散和布控的警卫措施,难怪毛主席爬山到过并视察梅家坞的事,就无人知晓了。

  《王芳回忆录》佐证了毛主席是到过梅家坞的,毛主席生前也知道龙井茶区有梅家坞这个地方。我想通过此文能为梅家坞村补个遗,同时,谨以此文表达对毛泽东主席113周年诞辰的纪念。

——————

人民网>>读书>>连载>>前公安部部长王芳回忆录>>品读

第二部分 第六章 警卫领袖
《王芳回忆录》:毛主席首次赴杭州
《王芳回忆录》 王芳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2006年11月27日14:34

毛泽东主席一生在杭州住了40多次,我直接负责警卫接待的就有38次。每次到杭州时总是说:“到家了!”他的确把杭州看成是他的第二故乡。建国后,除了北京,没有一个地方比得上杭州,让主席住得那样长。

在20世纪90年代,浙江先后出版了《毛泽东与浙江》、《周恩来与浙江》,后来又出版了《邓小平与浙江》、《陈云与浙江》等纪念一代伟人的丛书。在这些丛书里,有当时省里的领导同志、有地市县的领导同志、有警卫接待人员、有伟人身边的同志写的纪念文章。我感到这些文章都写得很亲切、很感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也勾起了我对一些往事的回忆。因为许多事我可以说得上是一个“见证人”。

1953年12月27日,毛主席第一次来杭州。随主席一起来的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秘书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还有负责警卫工作的汪东兴,负责机要工作的叶子龙,江青也来了。主席抵达杭州时,是谭启龙、李丰平同志和我去火车站接的。主席被安排住在刘庄。

刘庄,位于西湖西岸著名的丁家山下。晚清光绪年间,广东豪富举人刘学洵看中这个地方,遂用巨资购地建筑了庄园,即为刘庄。后因迫于债务被官府拍卖。1905年康有为在丁家山上又造了别墅,名曰“一天园”,占地30余亩,历时4年,到他死前3年才完工。1954年刘庄由人民政府改建,“一天园”并入刘庄,成为现今西湖国宾馆的一部分。主席来时刘庄还未改建,当时是铁路部门管辖的一幢房子,是临时腾出来的。我和警卫人员也住在刘庄。罗瑞卿、杨尚昆住南山路113号。这里解放前是蒋介石的别墅。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几位秘书住北山路84号30号楼。这幢房子曾是国民党将领汤恩伯的别墅。杭州解放后谭启龙同志住在这里。毛主席来之前,谭启龙同志坚持要让出来,准备给主席在杭州期间办公用。如今别墅前那座平房就是当年主席办公的地方。主席每日白天在这里办公,晚上回刘庄休息。

毛主席这次来杭州的主要工作,是亲自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建国初我国虽然没有宪法,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到1953年,《共同纲领》所规定的目标基本实现,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国人民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条件基本具备。中央决定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委员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33人。

毛主席率起草小组来杭州后立即开始工作。首先主持制定起草宪法的工作计划,并于1954年的1月15日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征求意见,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各中央委员阅读一些苏联、东欧国家和我国近代的一些宪法。刘少奇于翌日复电称:“此间同志同意主席所定宪法起草工作及讨论计划。即将来电印发给在京各中委及候补中委,并要他们阅读所列参考文件。”

宪法起草小组于2月中旬完成初读稿。为深入研究和修改初读稿,中央又成立6个讨论研究小组,各小组经研究讨论,将初读稿、修改稿多次送中央政治局审议。2月25日,宪法起草小组提出二读稿。2月28日和3月1日两天,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基本通过决定由董必武、彭真、张际春等同志进行专门研究修改,又经政治局扩大会议多次讨论修改形成宪法草稿初稿。

1954年3月23日,毛主席回北京后主持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代表中共中央将宪法草案初稿提交大会并在全国范围开展讨论。1954年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中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总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毛主席领导起草的这部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这部宪法的诞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伟大意义,它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法治国的新天地。

那一次,毛主席在杭州住了两个半月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在北山路84号30号楼办公。在他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文件,其中包括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宪法译本,还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译本。这些都是当时主席阅读研究的内容,起草新宪法参考的资料。主席工作起来精力非常集中,思考、研究问题到忘我的地步。他办公室的窗口终日冒着缕缕青烟。一天下来,他办公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这些烟蒂短到不能再短,因为主席抽烟的习惯是抽到快要烧着指头了,剩下的再用烟嘴继续抽,一直抽到烟熄了才抠到烟缸里去。还有,主席下班后茶杯里总是空的,他喝光了茶水后,连茶叶也掏出来吃了。他说茶叶有营养,倒了可惜。

那年毛主席60周岁,两鬓已有一些白发。12月26日是他的生日,正好在来杭州的火车上,大概他是有意避开这一天的。到了杭州住下后,江青对我说,主席不愿人家向他祝寿,但我们得有个表示。她建议,1954年元旦快到了,是否请浙江省委以庆祝元旦的名义,请主席吃饭,并以此向主席表示祝寿。我告诉了中共浙江省委,大家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30日晚,中共浙江省委请主席吃饭。我和主席坐同一桌。桌上除平时用的菜外,特地摆了花生、红枣和面条,意为庆贺华诞,祝愿长寿。席间气氛热烈愉快,大家轮流向主席祝酒,主席高兴地一一作答。他平时很少喝酒,那晚也喝了不少。他对杭州菜很感兴趣。他在1921年从湖南到上海、浙江嘉兴参加中共“一大”之前,特地到杭州住了一天,对杭州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这实际上是他第二次来杭州了。追往抚今,怎不令他高兴和感慨万分。

  我除了向主席祝酒以外,还要和北京来的其他随行人员互相敬酒,差不多已经喝了一瓶多茅台。可是快到结束时,在主席面前还有四杯茅台酒。估计主席已发现我的酒量不小,就说:“这里还有四杯酒,不要浪费掉,我看还是请王厅长喝掉它。”主席说了,我也不好推却,鼓起勇气,把四杯酒一口气喝了下去,足有二两。主席高兴得大声说:“好!”
在本书首页的“开场白”中写到,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同志,觉得我的名字“王芳”像女人似的,提议改一改,大家赞同,但主席不同意,说等你老家山东的绿化搞好了再改。这就是那天晚上陪主席喝酒后谈论的一件事。

那晚我喝了将近两瓶茅台,并无醉意。大概是那次我给主席留下了喜欢喝酒的深刻印象,所以后来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帮”关押在北京时,主席知道后说,王芳我很熟悉,他的缺点就是喜欢喝酒,叫他以后别喝了。

元旦后的初春,我陪主席上莫干山。主席又讲起我改名字的事,他说,你老家山东的绿化有一半的地方搞得像莫干山这样,你的名字就可以改了。

那天,主席去莫干山,虽然气候还比较凉,但阳光明媚,天朗气清。到山上后,先看了芦花荡、剑池等景点,然后就到山庄别墅——皇后饭店吃中饭。稍事休息,又兴致勃勃地到了塔山、炮台山等主峰观赏山野风光。主席对莫干山的植被,林涛竹海,遍山绿荫,赞叹不已。

从莫干山回来后,主席兴犹未尽,作《七绝》一首——

莫干山

翻身复进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毛主席在杭州工作期间没有回过北京。中央的日常工作由刘少奇副主席负责处理。少奇同志每天晚上打电话向主席报告当天情况。重大事情由周总理、小平同志到杭州当面向主席请示汇报。机要部门每天有大量文件送到主席这边来。

主席工作很忙。在杭期间,他还听取了中共浙江省委负责同志关于浙江试办农业合作社的情况汇报,先后视察了新登县(现属富阳市)松溪乡、德清县莫干山、绍兴县东湖农场、杭州梅家坞茶叶村和钱江果园。

除了处理这些事情以外,主席把主要精力仍放在起草宪法的工作上。他几乎终日伏案工作,和秘书们一起讨论研究起草宪法的有关问题。由于主席的高度重视,起草班子的人员工作更是非常紧张,丝毫不敢懈怠,连星期日也很少休息,经常工作到深夜。

这一次主席在杭州住的时间最长。一直到第二年3月14日才回北京。此后主席每年都来杭州,有时一年就来二三次,最多一年来五次。主席来杭州不是来休息,是来工作的,而且是来处理党和国家事关全局的重大事情的。如改造资本主义的决定;1957年的反右决定;后来的关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简称《农业发展纲要40条》);“大跃进”后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建设的方针;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决定(简称四清运动《前十条》);以及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等等,都是在杭州讨论和形成的。中央在杭州作出重大决定,主席都在杭州主持召开政治局或政治局扩大会议,届时中央各常委、大区书记、中央各部委和省市委书记,都来杭州参加会议。这时杭州就成了全党全国政治活动的中心,此时也是我们警卫工作任务最重,责任最大的时候。

讨论《农业发展纲要40条》时,因为是研究农业问题,开始时没有叫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同志参加,到会议快结束要通过决定时,才叫他来杭州的。会议代表都住在大华饭店,住房很紧张,罗瑞卿同志只好住在如今老北楼楼梯口的半间房里。罗瑞卿对农业发展纲要内容很关心,在大会讨论时,他提出要加一条,把农村地、富、反、坏、右这些当时作为专政对象的人员管理和教育工作,也列入农业发展纲要的内容。主席说这一条很重要。还在大会上表扬罗瑞卿同志,对制定农业发展纲要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来纲要只有39条,加上罗瑞卿提出的这一条,就成了40条。

我看主席办公累了,就劝他休息一下,陪他一起散散步。他对我说:“这次来杭州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过去在战争年代养成白天睡觉、晚上办公的习惯想改变一下。你看我这段时间都在改,可是效果不好。旧的习惯势力太顽固了。看来要一下子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我也看出主席这些天晚上没有睡好觉,眼皮有些红肿,偶尔还显得有点烦躁。我根据自己的体验,请主席去爬山,这是调剂睡眠的有效办法。

——————

毛 泽 东 与 茶

——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的精神动力

李大椿

欣闻目前我国有许多有识之士,正在大力倡导“茶为国饮”,杭州正倾力打造“中国茶都”,我这个为新中国茶叶事业奋斗了几十个春秋,深爱杭州,并对龙井茶情有独钟的茶人,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今特将平时收集、珍藏的毛主席有关茶的教诲、轶事等方面的资料,重新整理成文,与大家共勉。

“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毛主席生前高度重视农业,十分关心茶叶生产。早在五十年代,毛主席亲自主持制订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不仅规定了农作物的发展要求,而且对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和多种经营也都作了全面的规划。随后,毛主席又明确提出要努力发展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十二项生产,要实行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方针。从而把茶叶生产正式列入党和各级政府领导农业生产的重要议事日程。

“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是毛主席对我国林业建设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大力发展经济林是毛主席谈论林业的重要话题,仅1958年这一年,毛主席就六次谈到要发展经济林。1月,毛主席将陕西省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这件事写进他亲自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要求将这个经验推广到种植果木、桑、柞、茶、漆、油料等经济林木方面去。特别是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省长黄岩陪同,到舒城县舒城人民公社视察。毛主席不顾旅途劳顿,随即察看公社的展览室和茶叶初制厂,详细询问了当地生产、生活情况。视察快结束时,他手指周围的山恋,指示说:“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这段指示虽只有12个字,但对时间、地点、数量、质量作出了精辟的概括。毛主席的这一号召,为我国当时的茶叶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我国南方山区广大干部群众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全国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建设茶叶生产基地的热潮。视察当年——1958年,全国茶园面积仅有524万亩,至1973年即突破一千万亩,到1976年,已接近1500万亩(80年代以来,一直稳定在1600万亩水平上),从而为振兴我国茶叶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据最新报道,2004年我国茶叶产量已一举突破80万吨大关(达84万吨),进一步确立了产茶大国的地位。

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伟大的学问家。他一生追求真理,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他非常熟悉我国茶的历史,知道茶源于中国和陆羽《茶经》,认为“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在一次谈话里,曾引经据典地讲到“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这些可是药学祖师爷李时珍说的”。基于对茶叶历史、文化和茶的营养、保健功能的深刻认识,毛主席一生中除吸烟之外,最大的嗜好就是喝茶。他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也无论在国内生活还是出国访问,每天都离不开茶。他不仅自己喝茶,还宣讲饮茶的好处,大力倡导饮茶。可谓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解放战争初期,毛主席曾率领党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领导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8月,他策划了对西北战局具有决定意义的沙家店战役。战役打响后,毛主席废寝忘食地指挥战争,在持续三天二夜激战中,他一直不出屋、不上床、不合眼。为了提神,他烟一支接一支地抽,茶一杯接一杯地喝。据说,他先后抽掉五包香烟,喝掉几十杯茶。这一仗全歼号称国民党王牌“铁军”第36师,俘敌六千余人。茶为赢得沙家店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3月4日,毛主席第一次出访苏联。通常莫斯科的早餐是牛奶、煮鸡蛋、面包、鱼子酱、黄油。其它食品毛主席都能接受,就是不喜欢喝牛奶,仍按他的老习惯,喝一杯热茶。

据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他每天早晨醒来并不急于起床,先用毛巾擦擦手脸就开始饮茶,这样一边喝茶一边翻阅报纸。一般要过个把小时才起床。就连开国大典这一天也不例外。

1963年春天,毛主席视察杭州期间,曾指出:“茶叶是个宝,多吃有好处。茶叶可以治病,帮助消化、清凉,可以提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毛主席甚至把茶作为“药”来看待。他对保健医生徐涛多次强调,“我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晚年时刻,为了保证毛主席每日能吸收足够的营养,工作人员有意在茶水里掺兑葡萄糖、柠檬汁,这一做法一直保持到临终之际。毛主席终年83岁。他的健康长寿和晚年仍然思维敏捷,可能与良好的饮茶习惯有关。

“虎跑水泡龙井茶,天下一绝!”

我国是世界上茶类丰富、名茶众多的国家,但毛主席最爱西湖龙井茶。毛主席视杭州为第二故乡。他曾说,“杭州这个地方环境好,不嘈杂,适合工作,适合休息”。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53—1975年的22年间,毛主席曾40余次到杭州工作、休养,每次大都住在位于龙井茶区的刘庄。“西湖得天下山水之独厚,刘庄占西湖风光之灵秀”。

这里三面濒湖,一面依山,景色分外宜人。毛主席曾在刘庄主持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治国大纲——宪法,撰写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送瘟神》等许多光辉的哲学著作、诗篇与重要文件,经常通宵达旦。在紧张、繁忙的工作间隙,毛主席也常抽身出来散步、游泳、爬山。他的足迹几乎遍及龙井茶区。毛主席生前曾五次登临北高峰。1954年的一天,毛主席从钱江果园上山,翻五云山,过龙井狮峰。茶区风光使毛主席留连忘返,到天竺时,已暮色苍茫。最后,警卫人员向农民买了一根竹竿给毛主席作手杖模黑下山。

1955年5月一天,毛主席在刘庄把浙江省警卫处处长伍一叫到身边说:“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你看这么多空地,荒着多浪费,应该多种些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不但能观赏,还可有经济收入。这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后来,警卫处干警把刘庄一进大门的80亩荒地开垦出来,种上茶树和果树。几年后的春暖花开季节,毛主席又一次来到杭州,一进刘庄大门,看到原先杂草丛生,砂砾遍地的荒地已茶果满园,一片郁郁葱葱,十分高兴。1963年4月28日下午,毛主席在刘庄散步,看到警卫战士正忙着采茶,他也走进茶园,兴致勃勃地采起茶叶来。还爽朗地笑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是种茶叶得茶叶喽!”第二天,警卫处把包含毛主席亲手采摘的鲜叶加工成龙井茶送他品尝。毛主席抓了一些茶叶放在手上仔细地观赏,又闻闻香气,然后送进嘴里咀嚼起来,满怀深情地说:“龙井茶泡虎跑水,天下一绝!” 他还特别指出:“浙江资源很丰富,出龙井茶、高山茶。这个茶叶是杭州龙井茶,是有名的茶叶,你们要管好”。

为了缅怀毛主席对西湖龙井茶的深切关怀,1997年杭州西湖龙井茶叶公司在龙井茶区修建了“嘉木清芬”的纪念碑亭。原浙江省委书记江华挥毫题写碑文。亭畔迁植了当年毛主席亲手采摘的茶树,供国内外游客瞻仰、游览。

西湖龙井茶代表国家特征

茶是我国南方山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毛主席生于茶区,老家产茶,对茶叶生产情况比较熟悉,也很关心。

1950年早春二月,毛主席、周总理一行结束了从1949年12月6日开始的长达两个多月的访苏任务后,率中国党政代表团从莫斯科乘火车回国。在途中,曾于2月24日在伊尔库茨克市下车去该市茶叶加工厂访问。毛主席之所以特地下车专访,反映了对茶业的亲切关注。因为这家茶厂加工的茶叶主要是从中国进口的。当时的背景是,苏联对中国茶叶需求殷切,刚刚在苏签订的三亿美元贷款,就要求以茶叶等物资还贷。在参观访问中,看到该厂不论红茶、绿茶都被混合粉碎,然后袋装销售苏联各地。毛主席回到列车上后说:“真可惜呀!,把那么好的龙井茶、毛尖茶与一般茶叶一起粉碎,不分良莠嘛!苏联人和中国喝茶的习惯大不一样。他们对中国的茶叶不分春茶夏茶,不分花茶绿茶红茶,全都混在一起压成粉末,这样就喝不出来茶叶的不同味道了,可惜了!”从毛主席这段“两个可惜”、“三个不分”的评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非常珍惜名优茶,并且深谙茶叶生产、加工、品饮之道。

毛主席珍视西湖龙井茶,还反映在把它们作为馈赠外宾的高贵礼品。他认为,“礼品不在多,要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特征,这样的礼品肯定受欢迎。”50年代初期,毛主席访苏时所带的礼品中就有西湖龙井茶。从而把西湖龙井茶第一次提高到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特征的外事礼品地位。

严以律自己,廉洁奉公

毛主席一生俭朴,严以律己,廉洁奉公。1949年初,中央机关在西柏坡准备进城前夕,毛主席对大家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我们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他还深情地说,进城是“进京赶考”,“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5年,担任过卫士长的李银桥同志,最近谈起毛泽东日常生活,深有感触:“主席一生俭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骑过的马,用过的笔砚茶缸,一用就有了感情,舍不得换”。

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了,并且安葬在异国土地上。毛主席拖了很长时间才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儿媳刘思齐。一方面毛主席又亲自关怀,积极为刘思齐寻找伴侣,空军军官杨茂之被介绍给毛主席,杨茂之第一次见到他日夜思念的伟大领袖穿的是衣袖裤腿已磨得发亮的中山装。毛主席为杨茂之递上一杯白开水。首次会面,就是开水一杯,杨茂之脸上显出疑惑。主席歉意地说:“现在,全国人民正经历着困难的时候,我已经不喝茶了,也不能以茶敬客了”。捧着这杯白开水,望着那身旧衣衫,杨茂之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全国人民会那样热爱自己的领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清廉如水,廉洁自奉,不饮用公家茶叶,还常用自备的茶叶招待来客,作为领袖人物,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2001年3月上旬,《毛泽东遗物展》在杭州展出。展览显示,毛主席饮用的茶叶完全自费开支。据他的生活帐记载,1968年3至5月,毛主席(包括江青)先后购买了6斤绿茶,其中西湖龙井茶5斤。

历史事实证明,“进京赶考”的结果表明,毛主席不是李自成。他用自己的一生填写了一份令亿万人民为之动容、叹服、崇敬和铭记的答卷。

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礼节

毛主席重情厚谊,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他与党内外、国内外朋友亲切交往中,总是以茶敬客,以礼相待。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曾写到过他与当代著名词人柳亚子“饮茶粤海”的诗句。在1925年~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时期,毛泽东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与柳亚子共事。1941年柳亚子回忆当年情景,给毛主席写过“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的诗句。194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开头,写了“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飞黄”之句。广州简称“粤”,临海,故称“粤海”。当地天热,饮茶风盛。当年柳亚子与毛泽东都忧国忧民,常去茶楼品茶,纵论国事。

据随同毛主席访苏的汪东兴同志回忆,1950年1月28日午饭后,毛主席对其说,这次来苏联访问,苏方派来保卫我的上校和两位中校、三位少校昼夜值班,还有他们派来的司机、厨师、服务人员对我们态度十分友好,工作周到。你带上两瓶茅台酒、两盒龙井茶、两条湘绣被面等礼品代表我去克里姆林宫拜访一下苏联卫戍司令,谢谢他们。主席在那样紧张、繁忙的外事活动中,仍然想得全面、周到,不忘为他服务的外方人员。

毛主席在平时接待国内外客人时,总是吩咐周围的工作人员沏茶相待,他认为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礼节。

“德高于人,人必敬之”。毛主席作为20世纪的一位伟人,将永远活在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心中。他有关茶的教诲、轶事和高尚风范,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今天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的精神动力,应当在茶业界和全社会广为传扬,以教育和激励当代茶人和全国人民,尤其是杭州茶区的干部和群众,为弘扬祖国茶文化,振兴中华茶业而奋斗。

——————

毛泽东与龙井茶 李大椿
2005-05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伟大的学问家。他一生追求真理,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他非常熟悉我国茶的历史,认为“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他在一次谈话里,曾引经据典地讲到“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这些可是药学祖师爷李时珍说的”。基于对茶叶历史、文化和茶的营养、保健功能的深刻认识,毛主席一生中除吸烟之外,最大的嗜好就是喝茶。他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在国内生活还是出国访问,每天都离不开茶,他不仅自己喝茶,还宣讲饮茶的好处,大力倡导饮茶。可谓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解放战争初期,毛主席曾率领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领导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8月,他策划了对西北战局具有决定意义的沙家店战役。战役打响后,毛主席废寝忘食地指挥战争,在持续三天二夜激战中,他一直不出屋、不上床、不合眼。为了提神,他烟一支接一支地抽,茶一杯接一杯地喝。据说,他先后抽掉五包香烟,喝掉几十杯茶。这一仗全歼号称国民党王牌“铁军”第36师,俘敌6000余人。茶为赢得沙家店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3月4日,毛主席第一次出访苏联。莫斯科的早餐通常是牛奶、煮鸡蛋、面包、鱼子酱、黄油。其它食品毛主席都能接受,就是不喜欢喝牛奶,仍按他的老习惯,喝一杯热茶。

据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他每天早晨醒来并不急于起床,先用毛巾擦擦手脸就开始饮茶,这样一边喝茶一边翻阅报纸。一般要过个把小时才起床。就连开国大典这一天也不例外。

我国是世界上茶类丰富、名茶众多的国家,但毛主席最爱西湖龙井茶。毛主席视杭州为第二故乡。他曾说,“杭州这个地方环境好,不嘈杂,适合工作,适合休息”。据统计,从1953年—1975年的22年间,毛主席曾40余次到杭州工作、休养,每次大都住在位于龙井茶区的刘庄。“西湖得天下山水之独厚,刘庄占西湖风光之灵秀”。

这里三面濒湖,一面依山,景色分外宜人。毛主席曾在刘庄主持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治国大纲——宪法,撰写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送瘟神》等许多光辉的哲学著作、诗篇与重要文件,经常通宵达旦。在紧张、繁忙的工作间隙,毛主席也常抽身出来散步、游泳、爬山。他的足迹几乎遍及龙井茶区。毛主席生前曾5次登临北高峰。1954年的一天,毛主席从钱江果园上山,翻五云山,过龙井狮峰。茶区风光使毛主席留连忘返,到天竺时,已暮色苍茫。最后,警卫人员向农民买了一根竹竿给毛主席作手杖摸黑下山。

1955年5月一天,毛主席在刘庄把浙江省警卫处处长伍一叫到身边说:“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你看这么多空地,荒着多浪费,应该多种些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不但能观赏,还可有经济收入。这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后来,警卫处干警把刘庄一进大门的80亩荒地开垦出来,种上茶树和果树。几年后的春暖花开季节,毛主席又一次来到杭州,一进刘庄大门,看到原先杂草丛生、砂砾遍地的荒地已茶果满园,一片郁郁葱葱,十分高兴。1963年4月28日下午,毛主席在刘庄散步,看到警卫战士正忙着采茶,他也走进茶园,兴致勃勃地采起茶叶来。还爽朗地笑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是种茶叶得茶叶喽!”第二天,警卫处把包含毛主席亲手采摘的鲜叶加工成龙井茶送他品尝。

毛主席抓了一些茶叶放在手上仔细地观赏,又闻闻香气,然后送进嘴里咀嚼起来,满怀深情地说:“龙井茶泡虎跑水,天下一绝!”他还特别指出:“浙江资源很丰富,出龙井茶、高山茶。这个茶叶是杭州龙井茶,是有名的茶叶,你们要管好。”

毛主席珍视西湖龙井茶,还反映在把它们作为馈赠外宾的高贵礼品。他认为,“礼品不在多,要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特征,这样的礼品肯定受欢迎。”50年代初期,毛主席访苏时所带的礼品中就有西湖龙井茶。从而把西湖龙井茶第一次提高到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特征的外事礼品地位。

为了缅怀毛主席对西湖龙井茶的深切关怀,1997年杭州西湖龙井茶叶公司在龙井茶区修建了“嘉木清芬”的纪念碑亭,原浙江省委书记江华挥毫题写碑文。亭畔迁植了当年毛主席亲手采摘的茶树,供国内外游客瞻仰、游览。

(原载《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高级论坛论文集》,有删节)

——————

1975年毛泽东在杭州的日子

蒋介石死讯传来 毛泽东在杭州并没有感到高兴

人间天堂杭州并没有使毛主席的身体很快康复。此时,一件意外的事情使毛主席本来就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

  最近几年,周总理的身体越来越差,前几年大便中偶有潜血出现,进行肠胃检查,发现膀胱癌,经过两次开刀、三次电烧,已能稍稍控制。最近大便中潜血每天都有,大便也不畅通。进行食钡和灌钡检查,发现大肠内接近肝部有一肿瘤,类似核桃大,食物成便经此肿瘤处蠕动甚慢,通过亦窄。若此肿瘤发展,可堵塞肠道。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除了开刀取出外,别无其他治疗方法。

  负责周恩来治疗的政治局常委听取了医疗组的汇报,看了X光照片和录像电视,同意施行开刀手术并报告毛主席。毛主席看到报告,又仔细地询问了随身医生,认真地听了医生对病情的分析后,才批准同意给周恩来总理做手术。

  这些天铁瑛见主席心情不好,有时间就过来陪主席聊一下天,在一次聊天时主席对铁瑛说:国家面临着领导危机。

  对于这种危机,别人无法理解主席的这种忧愁。面对无法抗拒的生死自然规律,一种无奈时常折磨着毛主席。没有人理解他对国家的忧患意识,更没有人敢在他的跟前谈论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无论如何无法回避的。在无奈中他只好吟诵或听读一些中国古典诗词,这些诗词大多是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们的咏唱,或激昂豪放,或悲怆凄婉。这些词诗,成为毛泽东排解内心复杂而又难以言状的愁绪的一种情感寄托。

  四月的西湖,春花绽放,柳枝摇曳,雀跃莺啼,一派生机盎然的情形,毛泽东住在这里已经两个月了。

  毛主席最近一直在考虑一件事。祖国统一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夙愿。1950年、1955年的三次台海危急,毛主席将对台方针从武装解放台湾转变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在1958年金门炮战中,毛主席对中央领导同志说,台湾是要胡适、陈诚,还是要蒋介石,我看还是要蒋介石好。

  从蒋介石退守台湾岛所经历的风波曲折中,不管出于何种政治动机和政治意识,他在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确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立场是一贯的。

  在这个重大问题上,蒋介石和毛泽东有着强烈的共识,蒋介石在晚年多次公开反对两个中国的主张。

  1967年9月7日,蒋介石在与日本首相谈话时说,美国由于不愿卷入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漩涡,于是有了两个中国的想法,借此苟安于一时,殊不知两个中国的办法,是我所绝对反对,而也是中共所不能接受的,仅为一种幻想而已。

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毛泽东又在进行促进国共和谈与和平统一祖国的工作。1972年10月,他曾要求去美国的人前往纽约看望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常驻美国大使顾维钧,邀请他来大陆看看,还要告诉他统一祖国是海峡两岸爱国人士共同的愿望。

  1973年春天,他又打算派专机送章士钊老先生飞香港,要架通沟通大陆与台湾的和平桥梁。章士钊先生不幸病逝于香港。

  1975年春节前后,蒋介石通过已经从美国回台湾担任总统府资政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经秘密通道向中共中央发出邀请毛主席到台湾访问的消息。

  陈立夫和谈心切,在没有得到回音的情况下,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了一篇《假设我是毛泽东》的文章,欢迎毛泽东和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和谈之路,以造福国家和人民。陈立夫特别呼吁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这时,从海峡彼岸传来一条消息:1975年4月5日午夜,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因心脏病在台北士林寓所去世。警卫人员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高兴,起床后,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毛主席。

  出乎大家的意料,毛主席听后并没有高兴,相反一脸的凝重。他对身边的人说:知道了。此时,没有人能理解毛主席内心的复杂感情。毛主席还没来得及将大陆的信息反馈过去,蒋介石已溘然长逝。而蒋介石的去世,对于统一大业来说是一个损失。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毛主席来杭州已经两个多月了。春天给主席忧郁的心情带来稍许安慰。4月10日上午,一直陪同毛主席在杭州的中办负责人汪东兴、张耀祠通知毛主席警卫处负责人:金日成主席将率领朝鲜劳动党和代表团访华,毛主席准备在杭州与金日成会晤,警卫部队要尽快做好准备。

金日成到杭州会见毛主席,铁瑛立即责令警卫处制订方案。根据以往的做法和经验,警卫部队很快制定了接待和警卫方案。两天后,汪东兴和铁瑛一起听取了警卫汇报,各项警卫工作均按要求就位。

中朝之间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毛主席同金日成有着特殊的友谊和交往。前不久,毛主席过81岁生日,金日成特地送来贺寿礼物朝鲜苹果,毛主席收到金日成捎来的苹果非常高兴。毛主席知道金日成眼有病时,立即调派国内最好的眼科专家到朝鲜为金日成治病。专家在朝鲜期间,毛主席时刻关注着金日成的治疗情况,并亲自审阅有关诊治情况的电报。

4月13日晚7时,原来的计划突然改变了。当晚,警卫部门又接到通知,金日成不来杭州了,毛主席决定要回北京会见金日成。对如此突然的变化,一般都难免措手不及,但担负毛主席警卫的部队不愧是一支经验丰富的部队,他们在不到一个小时之内,将毛主席离杭州的车辆调配、行走路线、沿途警卫迅速确定。晚上8点,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慢地走出刘庄一号楼。毛主席步履蹒跚,送别的人都泣不成声。毛主席以疲惫的目光环视了一遍周围的人,无力地点了点头,算是向众人告别。

毛主席突然离杭,使得当晚正在省委开会的谭启龙、铁瑛两位书记措手不及。在接到毛泽东要离杭的紧急通知之后,谭启龙和铁瑛立即停止了会议,二人迅即坐车赶赴刘庄。但毛泽东已经离去。

  于是,他们又直驶杭州车站。待赶到站台时,专列正徐徐启动。他们跑着来到主席坐的车窗,这时只见车厢里的毛泽东隔着玻璃窗,向两位书记频频挥手告别。

  从留在刘庄中办另一位负责人口中得知,毛主席原本打算离杭州前找谭、铁二人谈一次话。毛主席要谈些什么?他对第二故乡杭州还有什么话要说?这些随着毛主席的逝世,永远成为了一个不解之谜。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