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01)
2008 (100)
2009 (457)
2010 (459)
2011 (331)
2012 (221)
2013 (220)
2014 (230)
2015 (135)
2016 (184)
一,出身
母亲是凌印清 -- 我姥爷的三女儿。凌印清是孙中山的得力笔杆,也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
凌印清出身于山东省的一个农庄家,他父亲 -- 我的姥太爷拥有一些土地,自己耕耘种地,在农忙时也请雇工帮忙。农闲时姥太爷送我姥爷去私塾读书。没想到姥爷没好好读孔夫子的四书五经,反倒对孙中山的革命理论感兴趣了。
在我姥爷 18 岁那年,他父亲给他娶了媳妇儿,不再让他去读书了,让他在家种地,养他自己的家。我姥爷就先在他自己家里闹起了革命:他对他老子说:这媳妇儿是您看上的,就给您吧!我的媳妇儿,我自己娶。
这哪象话!老子听这话,一生气,把儿子痛打了一顿,关了起来,不再让他去接触那些“革命思想”了。妈妈心疼儿子,半夜里悄悄地把儿子放了,还把自己偷偷攒下的五块大洋的贴己儿钱给了儿子,让儿子逃走了。
姥爷就靠着这五块大洋,从农家买来小白菜挑到城里去卖,一点儿一点儿地挣足了钱,凑够了路费,就跑到北平找孙中山去了。
孙文收留了姥爷,见姥爷文笔好,就让他做了自己的笔杆子,从此姥爷跟着孙中山,走南闯北,给孙中山当“喉舌”,宣传革命的道理。
姥爷也给自己当家作主,娶了自己找的媳妇儿。可姥爷的原配妻子,给姥爷生了两个女儿就因病去世了。姥爷的同僚见姥爷一个人要带两个幼小的女儿,十分同情,就给老爷介绍了赵家的独生女。赵家是齐人,他们的女儿不缠小脚,这正和姥爷心意。赵家父母也没有很多要求,只是要求女儿嫁给姥爷后,女儿走到哪里,老夫妻俩就跟到哪里,也就是说姥爷要连媳妇儿的父母一起养着。姥爷也同意了。
姥姥出嫁那年,刚刚十八,听说父母把自己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许多的已婚的人,进门就要带两个别人的孩子,气得成天跟自己的父母耍脾气、施脸色,埋怨自己的父母:“要是养不活我,就推到河里喂鱼去,怎么却将亲生女儿嫁给这么个大老爷们,人家当二房!”。但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还是嫁了过去。
姥爷大姥姥近二十岁,待姥姥很好,像照顾小妹妹一般、捧着、哄着。听妈妈说,她见过姥爷跪着哄姥姥、求姥姥的情形呢。姥姥过门不久就有了我妈,接着又来了我舅舅,我小姨。听姥姥说,在舅舅和老姨之间,还有过一个女孩儿,但没长到五岁就得急病死了。
姥爷家里有管家,厨子,保姆,车夫,等。家务事儿不用姥姥操心,每天的三顿饭也有厨子做,孩子有保姆带,衣裳也有保姆洗,出门有车夫,姥姥除了孩子小时给孩子喂喂奶外,好像没有什么可做的事情。就连姥姥和孩子们的穿衣、被褥等,都是姥爷亲自去买来布匹,找裁缝来家,一一给做上的。姥姥和孩子们的鞋袜,也是姥爷一手包办:老爷只要用手拃一下姥姥和孩子们的脚,买来的鞋穿上都合适。姥姥那几年可以说是过的神仙般的日子了。除了要跟随姥爷南征北战外,没有吃多大的苦
我妈是在广东生的,小名叫越秀。在凌家的姐妹中排行老三,但却是我姥姥的第一个女儿。姥姥原名叫赵馨远,嫁到凌家后改姓为凌馨远。
后来全家随姥爷来到了东北,姥爷也攒得了一笔财产,就在沈阳购置下了一个大庄园。姥爷也没有忘记舍身救了自己的母亲,他也把自己的老妈妈从他父亲的暴力统治下解放了出来,接她到自己的身边,与自己一起生活。全家老老少少,加上佣人什么的,全都住在一起,欢天喜地。
听妈妈,说姥爷的脾气不怎么好,跟孩子生气起来,抡开巴掌就打,打完了,又自己心疼起来,抱过来亲亲头,摸摸脚地又哄起孩子来。
每逢过年过节,姥姥拜天供地,姥爷就笑话姥姥:求神拜佛,不如拜供我呢,我不就是这家的财神爷吗?
只是好景不长。我妈懂事儿不久,姥爷进山讲义时,却被东北山里的土毛子打死了。姥姥说她去认尸时,姥爷身上的枪弹眼儿,见姥姥来了都流出了鲜血。
这根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姥姥也从没管过家。好在姥爷有眼力,家里使用的佣人都很忠诚于姥爷。管家仍旧管理着这一家子的生计,孙文还给姥爷的遗族们发放着抚恤金,还不至于“树倒猢狲散”。
那时,我大姨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借姥爷的名,说媒的给大姨说到了孔家,也是一个大家族,据说是孔子的第 72 代后裔。结婚之前,大姨从未见过大姨夫,过门后,大姨在那孔大家族里给磨练的圆滑老练了。倒是与大姨夫一辈子也没红过脸,两口子相亲相爱,直到白头。现在大姨夫已经去世,大姨也老态龙钟了。这是后话了。
后来孙中山、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抵挡不住日本军队的进攻,撤离出了东北三省。日本兵就进驻了东三省。姥姥势单力薄,无法再搬迁。一家人只好留在了东北。没有了革命军的接济,家中经济紧张,管家和佣人渐渐离去,另找高枝了。
姥姥就只好靠出租家里大院中的房子来渡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