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目养神

如果你不幸进来了,你会失望。如果在这里,你学到点什么,或有什么感受,那更是浪费你的时间了,咳,咳!
个人资料
金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姓“社”姓“资”话今昔

(2005-10-02 02:15:07) 下一个


(一) 前言

     上一个世纪的 "世纪之争" 是人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斗争。 这一斗争造成了从二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为止的整整七十多年的 "社会主义阵营" 和 "资本主义阵营" 的大对峙。 两大阵营的对峙最终是以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 "华沙集团国" 的解散和前苏联的解体而告终。 社会主义阵营的 "大崩盘" 看似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但如果就此认为人类从此不再走社会主义道路,那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这个失败只是人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小的插曲。


(二) 社会主义运动的 "黄金时代" 和 "错失良机"

     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所谓的 "社会主义国家" 的 "黄金时代"。 在那个年代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高唱着 "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的颂歌。 人民对国家前景充满信心,意气风发。 笔者记得在文革前夕以及在文革初期去看革命电影,在故事片的前面经常放一部动画片。 那画面上是一连串的地雷用一根导火索连接着,而在最末端的地雷上坐着的是 "美帝国主义"。 燃烧的导火索引爆着一颗接着一颗的地雷,一直指向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本营--美国。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里,一个接着一个亚非国家宣布独立,而这些国家的大都数都选择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好景不长,首先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中苏争论和分道扬镳。 随后又出现美苏军备竞赛,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崩盘。回顾起来,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崩离析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们,自诩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思想,在长达六,七十年的执政时期,顽固的坚持陈旧过时的教条和理论,不求改革和革新,几十年如一日,又美其名曰 "坚持马列主义的原则和理论"。 在这期间,虽然也出现过一个叫赫鲁晓夫的人物。 赫鲁晓夫是同时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病和优越性的,因而他提出共产(社会)主义就是 "土豆烧牛肉" 的理论,目的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他想要改革社会主义制度,曾经跑到美国,跟顽固的反共的尼克松 (时任美国副总统) 开展过一场闻名于世的 "厨房辩论",争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够快速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很可惜,赫鲁晓夫的改革是短命的。 他的思想受到了包括中国和前苏联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他本人也因为种种改革失败,被批为修正主义,黔然下台。他的短命其实也预告了上个世纪的那场 "社会主义运动" 行将失败。


(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借魂还阳" 和 "东山再起"

     就在社会主义国家不求改革,固步自封的同时,代表 "陈旧没落" 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西北欧的一些国家,在经历了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后,痛定思痛,以西方的开明的政治经济学家为主导,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和改良。资本主义特有的 "通货膨胀" 和 "萧条" 的周期性破坏,在这些改革改良后,逐步得到控制。 这些改革和改良建立了包括社会福利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新制度。纵观这些改革和改良,最重要的就是引进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制度。 正因为这些改革和改良,西方社会逐步建立起一个稳定的 "中产阶级" 阶层。 虽说贫福差别没有很明显缩小,但穷人的生活水准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促进了社会的相对稳定。 在这期间,有两位杰出的美国总统很值得一提。 他们是同是民主党人的罗斯福总统和约翰森总统 (对了,后者就是那位在越战中屡战屡输的总统)。在经历过三十年代的 "大萧条" 后,在罗斯福总统的带领下,美国建立起社会救济金和保险金制度,以及最低工资限制的立法。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 "黄金时期" 是在约翰森总统的任内。 约翰森大力推广 "大社会福利计划" 和 "平权法",这对美国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些改革改良的步骤和措施都是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物。 在经历了这些改革改良以后,西方各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一日千里。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正是因为西方各国的经济实力大提升,促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战胜了以前苏联为首的 "墨守陈规" 的社会主义国家。

     客观的说,这不是 "资本主义" 战胜 "社会主义"。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资本主义" 在溶入了 "社会主义" 的思想和制度以后,才打败了所谓的 "社会主义" 国家。因为严格的说,经过改革改良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资本主义国家了。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制度赋予他们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而那些所谓的 "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是强制性的专政国家,实行的制度顶多只能算是 "国家资本主义"。 不健忘的人们应当还记得在八十年代初期中国进行的企业 "利改税" 的改革。在改革以前,企业的利润是全部要上缴的,因为国家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大老板。 所谓的全民所有制其实是一句空话,就象是你可以拥有太阳一样,你能够真正拥有太阳吗?


(四) 中国的 "历史机遇" 和 "一国两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末期,以邓小平为领袖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不进行改革最终将被资本主义所取代的这一潜在危险。 邓小平于是毅然决然启动了以建立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目标的政治经济改革。这一改革的重点是在经济上实行 "市场经济",而其本质就是引进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引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五年一个台阶,十年一个飞跃,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是极为罕见。

     中国的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 "一国两制 "。从目前效果来看无疑是成功的。 其实何止中国,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在实行的国家制度上,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混为一体,形成一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局面。 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或者将来,任何关于姓 "社",姓 "资" 的争论都变得毫无意义。 因为在注重经济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今天,任何一种单一的制度都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两种制度的混和是必然的选择。

     也因为如此,尽管社会主义的理想遭受过重大挫折,但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制度并没有因此失败。 它们现在正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并且具有逐渐壮大的趋势 (见后述)。


(五) 破除对过去的 "社会主义" 的思迷和重算文革的 "历史旧帐"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一些人的口里津津乐道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中国,其实不算是社会主义国家。 充其量,那时的中国实行的只能是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 所谓全民所有制实质是国家所有。除了国家是 "大老板",控制着生产资料外 (见前述),人们应当还记得当年学习 "社会政治经济学" 时,书本上提到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原则是 "按劳分配" 和 "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等。这是延续资本主义制度的分配原则  (当年我们学习的政治经济学教课书上也承认这一点)。因此,在那个时代,国家控制了生产资料,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实行资本主义的 "按劳分配" 和 "多劳多得",这不是国家资本主义又是什么呢? 也难怪,笔者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时,将中国的国家制度定义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这里笔者想插入一些题外话。 有关文革的起因,笔者曾读过不少论述,但是鲜少有人提到 "先进的上层建筑" 与 "落后的经济基础" 的冲突。 如前所述,文革前不管是城市或是广大农村,中国的经济基础的现实就是在分配制度上实行 "按劳分配"。 而按劳分配是 "非社会主义" 的,是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延续。 文革前,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对全国人民进行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运动,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文革前夕开展过的 "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 等。 这些超前的教育使得很多民众的思想趋前和激进,向往共产主义。 这就造成了所谓的 "先进" 的上层建筑与 "滞后" 的经济基础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这一矛盾的存在和激化是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旁证,在文革初期由激进人士成立的所谓 "巴黎公社" 之类的等打着共产主义旗号的社会组织比比皆是。 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会爆发社会革命,同样的,如果上层建筑超前于经济基础同样也会引发冲突。 以文革为例,"先进" 的上层建筑与 "滞后" 的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一旦形成就象是一堆乾材,一经点燃就在全国范围内熊熊燃烧起来。 这是毛泽东主席没有预料到的。


(六)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从 "你死我活" 到 "相互制衡"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局面的产生是历史的选择。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是必然的结果。 且不说上个世纪两大阵营对峙时的剑拔弩张,第三次世界大战几乎 "一触即发" 的局面。 即使在今天,资本主义为主体的国家里,仍有不少顽固保守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卫道士们在采取各种手段要将社会主义的根苗铲除干净。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的国家里,也有众多的自诩正统的马列主义的传人要将资本主义的萌芽赶尽杀绝。

     但是,问题是人类已经实验过在一个国家里实行单一的资本主义制度或者社会主义制度了,实验的结果证明任何单一的一种制度都是不可行的。 西方国家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实行的是单一的资本主义制度,其结果是民不聊生,贫福差距巨大,经济恶性循环,社会动荡不安,革命运动四起。一些国家由此转变成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的成为无政府的散漫状态,另外一些国家则转成军事独裁,甚至出现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而在二十世纪中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终因为缺乏前进的动力也是以失败告终 (见前述)。

     因此笔者认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是利用资本主义的 "精髓" 即资本的自由竞争思想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用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群体共生,共同富裕等思想来制衡资本的扩展。国家发展的模式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合二为一" 的混和体制。实际上,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体制都是这种 "合二为一" 的混合体制,所不同的是,每个国家在生产领域里 "私有的" 资本与 "公有的" 资本所占的比率不同,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社会主义的全民共享的程度不同。

     在新的世纪里,一个国家的 "长治久安" 和 "国泰民安" 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 "相互制衡" 中找到一个 "平衡点"。 如果对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放任自流,那就会造成社会的贫福差距加大,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而如果过度的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去限制资本的自由竞争,则其结果就是社会经济发展 "死气沉沉",最终结果是全体民众的贫困。

     一个和谐的社会,就是在 "自由竞争" 和 "群体共生" 中,找到这个平衡点。也即在放任资本竞争和分享社会财富上 (这里专指税收的杠杆作用),找到这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社会生产力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群体的利益也得到足够的保护。 但是真正做到这两点,恐怕是十分困难的。


(七)  (中国的) 社会主义道路 "方兴未艾" 与 "任重道远"

     当然,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有失误和挫折,也出现一些副作用,比如贫福差距,城乡差距,贪污腐败和环境污染等。 但在大格局上,中国的改革开发绝对是正确,成功的和有益于绝大多数的人民利益的。 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比较低,在这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政府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稍稍的向 "资本" 倾斜,对资本主义的 "自由竞争" 放任的多了一点,对社会主义的 "群体共生" 关注的少了一点。 特别是由此而产生的民众对 "征地" 的抗争就是一个证明。 但是,笔者相信这也是政府的不得已而为之。 用一句文革中被批判的刘少奇的话语来说,那就是 "剥削有功论"。 毕竟,资本的引进,资本的自由竞争会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也会惠及百姓生活的提高。

     因此这二十多年来,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对劳工阶层的福利,医疗和工资保护,以及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等,都是做得不够的。 但是,笔者相信再过一,二十年,当中国的经济又进行了一次大的飞跃以后,中国的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地位得到稳固以后,政府当局是会将这些议题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处理的。

     毕竟,资本 "自由竞争" 的致命缺陷仍旧是盲目性,短视性,同时也可以是破坏性的。社会主义的群体共生对其进行制约将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社会主义对其进行制约主要是在哪些方面呢?笔者在这里借鉴在西方国家实行的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制度,提出一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民众和企业征收所得税以及个人消费税,财产税,公共设施的使用税收等等。 这样一来,赚的钱越多,消费越高的民众缴付的税也就越多。而收缴来的税款将用于社会建设,包括全民普及教育,社会保险金制度,国家医疗保险制度 (主要是欧洲的国家执行,不含美国),以及公路铁路的交通干线的修建等。 征税,在实际上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比起 "按劳分配" 来,更具社会主义色彩。

     在生产资料的控制上,西方国家是做得很不够的。 特别是美国,国家对土地,森林资源和石油煤炭的管理和控制也远远不够。 这几年,布什当局在清洁水源和清洁空气的立法和管理方面有倒退的嫌疑。 这里笔者要着重提出,清洁的水源和空气是重要的生活资源,容不得几家工厂为了单独资本的利益回报而将其污染。 清洁的水和空气是社会全体人民所共有,因此一定要立法保护,这也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制约和限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文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