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懂你,该有多好(四)清河镇的菜农
文章来源: mayflower982022-08-11 08:39:43

江州那边的是用小型快艇送人过江,收三十或者五十块钱一趟。价钱分日夜,白天便宜,夜晚贵。因为晚上过江实在是太危险,江面上乌漆麻黑的看不见,风大浪高水又急,加上还有过路的大小船只,船老板也是将自己的性命捏在手心里。除非是《水浒传》里闻名江州的浪里白跳张顺,投胎转世。

        江面上的风险还间接地影响到江州人的餐桌,清河的菜农不想冒着生命危险过江卖菜。

        江州是三面临水:东边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一一鄱阳湖,南边面对着崇山峻岭的庐山,耕地面积有限。西边是八里湖,又是水汪汪的一大片。北边背靠着长江,水里只有鱼虾不长蔬菜。几百万江州人吃的是本地的或从外地运来的高价蔬菜。有些人舍不得花大钱买菜,只能熬着过,直到轮渡公司开工。

        江北这边的菜农日子也难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瓜果蔬菜疯长,卖不出去就只能烂在地里。

       自从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后,清河镇便成了江州市最大的蔬菜基地,从小镇开往江州的轮渡几乎成了 “ 蔬菜轮渡 ”。主要蔬菜是白菜、萝卜、豇豆、茄子,辣椒,韮菜,葱姜蒜,洋竽,包心菜等。

       自古以来,清河镇的蔬菜都是长在菜园子里,人蓄粪便作肥料。风吹雨打日晒,种瓜一定得瓜,种豆保证得豆,瓜菜虽然长得不怎么十全十美,却看着顺眼吃着贼香。每样蔬菜瓜果酸,甜,苦,辣,个性突出,不到季节绝不露面见世人。

      在小镇,有些菜农的地少,只能隔三差五的将园子里的菜挑到江州卖,贴补家用。后来,有胆大又精明的菜农,承包了一些荒僻的土地,开始用塑料大棚种菜。不但四季的蔬菜瓜果都种,且量大。每天五更不到,胆大又精明的菜农,用三轮车将各种各样的新鲜的蔬菜瓜果用麻袋装,风雨无阻的赶到汽车轮渡附近的那个临江路批发卖,当然喽,也是用麻袋收钱。

      于是附近有些菜农,特别是已婚妇女,专门在临江路批发蔬菜,搭早班轮渡去江州的菜巿场卖,赚差价。

       而江州那边的市场开放后,虽然菜场也有城管维护秩序,却极少见到将清河的菜农赶得鸡飞狗跳的。并且在后来,江州政府为了方便清河的菜农,干脆就在轮渡码头的江堤坝上,专门建了一个半个足球场大的简易菜巿场,虽然四面透风,无遮无挡,但是上面有雨蓬严严实实地罩着。菜市场里面几乎卖所有的农产品,干货,水货应有尽有。

       这一来,江北卖菜的妇女越来越多,刘婶就是其中之一。

       时光倒流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

       刘婶本名叫邢桂珍,严家闸附近的邢家庄人,和那个著名的邢绣娘是同一个村里。刘婶中等身材,有三分姿色,爱打扮。釆茶歌唱的跟本家老祖宗姑奶奶邢绣娘一样的好听,又会做人,脑子灵活。邢桂珍的丈夫刘卫国是清河镇小码头对面的刘家村人,因刘卫国在族里的辈分大,邢桂珍结婚后,就被族里的小辈们刘婶前刘婶后的追着叫,大人跟着小孩叫,时间长了,本名就很少有人提,除非是交公粮时。

        上个世纪的六零年正是饿饭的年头,清河镇在那时是个三省都遗忘的角落。当时清河镇的乡村干部,为了乡民活命,吃上一口饭。瞒着上头,偷偷的将部分农田改成菜地,组织社员将蔬菜挑到江州卖。

        江州那边的城里人虽然享有定量的口粮,但也吃不饱,有清河的瓜菜凑合着吃,上上下下管事的人都是睁只眼睛闭只眼睛。

        运动来时,大家都很自觉的遵纪守法,清河这边的和江州那边的黎明静悄悄。运动过去了,清河菜农依旧准时卖菜,江州市民也依旧是准时买菜,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偷偷的乐。

        那时刘婶刚好二十岁,嫁到刘家村后,夫妻恩爱。谁知道婚后三年的一个冬天,刘卫国在挑河泥的时候,得了重感冒,后转成慢性支气管炎,呼吸时,喉咙里如拉风厢一样 “ 呼一呼一!” 的响,可怜刘卫国年纪轻轻的却是走两步喘半天,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家里家外全靠刘婶一个人支撑着,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压得她喘不过气。

        刘婶为支付丈夫昂贵的医药费,不得不和社员们五更鸡叫时起床去江州卖菜。辛苦半天,除了按时价上交菜钱,刘婶每次还可以从中落下一,二块钱。

       毎天下午,社员们将各种各样的蔬菜准备好,放在生产队的仓库里。第二天早上天还未亮,刘婶和同村的几个已婚妇女一起,黑灯瞎火的摸黑沿着清河边的小路向南走到临江路,再折向西放开脚步走,不到二十分钟就赶到轮渡附近马路边,哪里早已是人声嘈杂,附近各个生产队的仓库保管员,已经用大板车将瓜果蔬菜拉来了。

        那个时候汽车轮渡附近的临江路还没有任何私人店铺,除了路口那个卖酱油的国营供销社。

        却说刘婶放下肩上扛着的空菜筐,借助附近马路边微弱的昏黄的灯光,将生产队保管员分给自己的瓜菜放进菜筐码好。这是一种特制的竹筐,比普通的萝筐矮半截,却又大一圈。四根麻绳沿边分别系牢,筐里装满新鲜蔬菜,不用藏着掖着,顾客一眼就能看到底。

         刘婶仗着自己年轻,挑着满满的菜筐,一马当先的急吼吼地往渡轮赶,在渡轮上靠近出口歇下担子。渡轮靠岸先下船,意味着先到菜市场,再占个风水宝地,菜价卖的好,也卖的快。真正的先下米,先吃饭。这些卖菜经,刘婶是一学就会,一干就是六,七年。

       一根扁担两只筐,百菜肩挑两脚光。

       清河蔬菜江州卖,换来粮油养三代。

我若懂你,该有多好(三)清河镇

我若懂你,该有多好(二)清河边的名胜古迹

我若懂你,该有多好 (一)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