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大模型的“懂”,常常让人既惊喜又心里发毛。你随口问它一个抽象问题,它能回答得像参透你人生履历;让它解释代码,它不仅解释,还顺手给你来个优化;塞给它一段乱七八糟的句子,它整理得像语文老师亲自批改。于是有人慌了:AI是不是要觉醒?是不是快要“理解世界”?这种担心就像看到鹦鹉背唐诗,于是焦虑它会不会下周背《古文观止》。大模型的&ldqu[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如果说Transformer是现代AI的“新皇帝”,那么Self-Attention(自注意力)就是它的“灵魂器官”——心脏、肺和脑神经一起外包承建。没有它,Transformer不过是个外形时髦但智商不在线的空壳;有了它,机器的语言理解突然从算盘时代跃迁到量子时代。名字倒是文雅得很,像哲学系研讨会主题:“自我如何注意自己?”其实真相一点不艺术,它做的事情极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如果把过去十年的AI技术看成一条滚滚大河,Transformer的出现,大概相当于河面突然浮起一头巨兽——不吼不闹,却让整条河的水流悄悄改了方向。从GPT到Gemini,从Copilot到行业模型,几乎所有“大模型”的骨架里都写着同一个名字:Transformer。它的存在感寡言少语,影响力却像一座图书馆着了火。许多人知道Transformer厉害,却未必知道它厉害的核心在哪里;知道它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人工智能的世界里有些词听上去不算高调,却比那些“AGI”“大模型”更像真正的底层肌肉。Embedding就是这种角色。它既不像主角,也不像反派,更不像新闻里总会露脸的那类名词。它像菜谱里的那句“腌制三小时”——看似不起眼,但没有这一步,后面所有味道都出不来。AI的各种聪明劲,常常都是靠着这一块“隐形地基”撑起来的。要给它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大模型刚问世时,人们以为自己捡到了一个全知全能的电子智者:能吟诗、能写代码、能讲历史、能讲情怀,甚至还对你今天的穿着评头论足。直到某一天,它一本正经地开始胡说八道,说出一些连小学生都会皱眉的怪论,人们才恍然大悟:它不是全知,而是全敢;不是稳重,而是敢编。你问它公司规章,它能给你捏一个版本;你问它药物说明,它一本正经误导你;你让它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最近AI圈流行起一个比“深度学习”更像哲学讨论题的词:AgenticAI(自主体AI)。名字够玄,像是要和你探讨自由意志的起源。但它背后的故事比名字朴素得多——AI不是突然会思考了,只是开始替你跑腿了。它不再像传统模型那样等你一句问一句答,而更像办公室里那个“上手快得令人怀疑”的新人:听懂任务后自己查资料、跑流程、调API,最后把结果规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人们第一次与AI对话时,总有种说不上来的错觉:它像懂事的小徒弟,谦虚、勤快、话还说得漂亮,随便一问就是一大段。于是有人觉得它深不可测,有人担心它将接管世界,还有人以为它在“思考”。其实,这些反应有点像看到鹦鹉学舌就怀疑它当过辩论队队长——把模仿当成理解,把流利当成聪明。若真要给大模型贴一个本质标签,那大概是:它是一台训练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11-19 04:20:48)
移民社会的代际变化,也有一套残酷的力学。第一代像负重远行的苦力,用半生把自己硬生生塞进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社会;三四代却像坐在祖上打下的软沙发里,舒服到连站起来的理由都懒得找。真正值得推敲的,是被挤在中间的第二代——背后是父辈的沉默与牺牲,前方是社会的门缝与天花板。两边都逼迫你往前冲,你不想努力都难。第二代的“拼”不是天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5-11-11 02:36:48)
人若真能一无所有,倒也轻了。那种轻,不是逃避的轻,而是被岁月一点点磨到透明的轻。 古人说“万物皆备于我”,其实那时他们还没尝过真正的失——没失过信念,没失过爱,没失过那点自以为是的“我”。等都失尽了,才懂得,“备于我”的,不过是一副空壳子,敲一敲,回声比实心的还响。 我常想,那句“花开堪折直须折”,并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真知若水,流转于双股之间;而那水,既照见天地,也照出人心。”1953年,年仅二十四岁的JamesWatson在剑桥实验室,看着纸模型绕成双圈,脱口而出:“它太美了。”那一刻,美学与真理相遇,科学与诗学同坐一张试验台。双螺旋不仅是一种化学结构,更是宇宙的几何暗语。古人说上帝用泥捏人,如今我们说自然以碱基编人。Watson让“起源”第一次拥有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