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UDreamers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上一次去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还是2013年春寒料峭的时节,一晃已十年过去了。这一次则是带着我妈和小泰迪宝宝,从温哥华飞往蒙特利尔,再去魁北克老城、多伦多、尼亚加拉大瀑布,最后再从蒙特利尔返回温哥华。
《红楼梦》中多次借人物之口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每个人和自己的父母的每一次见面都有可能是最后一面。我身边很多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23年7月1日,位于温哥华唐人街的加拿大首家华裔博物馆经过六年的精心筹备终于对外开张。选择这个日子别有意义,因为7月1日是加拿大国庆日,而100年前的1923年的7月1日,加拿大政府颁布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绞尽脑汁要限制华人移民,为的是将加拿大维持成一个纯白人的国度。
博物馆以图文资料、影像资料和实物展示了百年来加拿大华人移民的辛酸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23-07-03 16:02:57)
阅读 ()评论 (2)

对社交媒体上热衷于发朋友圈的现象,网上有很多心理学研究,普遍认为爱发朋友圈的人都属于心智不够成熟的人。我一直没有太过留意,因为我的微信上早就不发朋友圈了,我的脸书也把“朋友”人数删减到了27人,我的脸书图片库其实就是我的个人相册,不对外公布。
正因为不发朋友圈,我也几乎从来不看朋友圈。但是今凌晨睡觉时候小腿肚子抽筋痛醒,加上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7)
疫情期间家里做爱彼迎(Airbnb)民宿曾接待过一个28岁的丹麦青年,一米八几的个头儿,在丹麦也就是平均身高;长得也一表人才,你说是演员也会有人相信。他的职业是糕点厨师,他此行的目的地是美国拉斯维加斯,要参加一个多月的糕点厨师培训班。来我家住14天,因为入境美国要求在境外至少二周后核酸检测为阴性,所以选择了离美加边境不远的我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今天刚走一个墨西哥客人,这个客人实在一般般。长得就像一个毒枭,住了三晚上留给我打扫的工作量比欧美客人住十几天的还多!此人大便都喷到了马桶内侧边缘,已经结硬痂,我必须徒手裹着一点手纸费劲地给它抠掉。
回想起曾经接待的丹麦青年、英国青年、加拿大青年,等等,都住了十天半个月,走的时候房间里都一尘不染!还清晰记得那丹麦小伙走时把被罩、枕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4-19 12:15:18)


去年夏天七月的一天,天天在家里浏览“脸书”网页。这“脸书”有智能,它看你看什么图片多,就会给你派送更多的类似图片。因为我爱看居家装修图片,尤其是厨房,所以它就把一家“厨房换新颜”(笔者翻译自原名“kitchenmakeover”)的公司网页送到了我眼前。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国内很多人说起美国总有一个误解,那就是他们把整个一个美国当作一个单一的实体,因此才会有如此高谈阔论:美国工资高还是低?美国安全还是危险?美国气候冷还是热?美国房价究竟多便宜?美国环境好还是差?
他们不知道,州与州,行业与行业,单位与单位,收入差异可能是巨大的;他们不知道,美国既有时不时发生的枪击案,更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片城乡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刚读完一本有意思的书《为什么荷兰人与众不同》(上图左),由一个工作、居住在荷兰五年的英国人所写,从英国人的视角观察荷兰人为何与欧洲其他国家人不同。 2018年夏季欧洲多国自驾游,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出发,由西向东,再向南,再向西,再向北,最后回到阿姆斯特丹。一路上感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这几日温哥华本地媒体都在报道上周日傍晚5时多在温哥华市中心地带那家面积最大的星巴克门外发生的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命案(点击这里查看电视报道)—— 居住在大温哥华地区37岁的保罗•施密特带着老婆和三岁女儿来到这家星巴克。老婆进店去点饮料,保罗和三岁女儿在店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