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博文

17.尝肉联欢辩血统 (附音乐简谱) 青蛙捕食害虫,对农作物有益,是农民乃至整个人类的朋友。在60年代,许多人都不具备这些常识,我曾亲口尝过“朋友”的肉。 当时,我们的滩地与温县的一个生产队搭界,农忙时他们经常借用我队的伙房,有时还借宿在我们的庵子旁。 有一次,他们带去一个从西安某大宾馆退休的高职称老厨师。这位老者干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6.吃油穿衣时代痕 在我国计划经济的几十年中,非农业的城镇户口可以凭“口粮供应簿”按月到粮食供应部门购买粮、油、或其他副食品,虽然数量不多,颇受限制,但旱涝保收,很有一种优越感。被户口管理限制在黄土地上占我国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农民则被严格杜绝在计划供应之外,向旱涝抗争,从土中刨食,仍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历史中延续。 单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5.浑水摸鱼少年情 由于黄河不断地涨落变化,尤其是以惊人的速度南北滚动,故黄河滩里会经常出现毅然与主流断绝关系的沟沟岔岔,它们有深有浅,有宽有窄,虽然其貌不扬,却是伙伴们嬉水和抓鱼的理想场所。 远离大河的山区孩子虽然能在静水中来几下“狗刨”,但靠这点本事是不敢到汹涌的黄河中劈波斩浪的,所以,对深浅适宜波澜不惊的小河沟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4.难解神奇滚河谜 “河滚北,粮成堆。河滚南,饥又寒。”这是流传在黄河南岸巩县段人民中的一首民谣,说明“滚河”这一神奇而又壮观的自然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 所谓“滚河”,就是汹涌的黄河水受某种神奇力量的作用挣脱原河床的束缚,自己开辟新河床的整体位移现象。因它与黄河水的上涨和下落有本质区别,并且极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3.黄河横渡多感慨 黄河滩麦收中的汗水与竞争充其量只能算是当时生活的主旋律,劳动之余的耳闻目睹让我对母亲河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养成一种思维定势:船行用篙,船停用锚。当我在黄河的丰水期和枯水期乘过几次渡船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确实孤陋寡闻。 丰水期的黄河惊心动魄:浑浊的黄水打着旋,吐着泡沫,挟持着退让不及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2.大锅饭里竞争歌 黄河,为养育中华民族,冲出青藏高原的束缚,挣脱黄土高原的羁绊,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当投入华北平原的怀抱时,她累了,便就地打了个滚儿,形成了我家乡附近的黄河滩。 为度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3年自然灾害及“朋友”逼债的难关,我们生产队响应号召,在30华里开外的黄河河道开垦滩涂百余亩,老百姓称之为“黄河滩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1.非常时代弄五音 (附音乐简谱) 毛泽东历来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强调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居心叵测的“副统帅”则利用文化大革命的机会,拉大旗,作虎皮,将毛泽东思想推上极端。 当时,由于推波助澜,毛泽东思想成了亿万人民行为准则的天条,是最高指示。人们言必有毛主席语录,行必遵循领袖教导,学习毛主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0.首都街头寻童心 在实行革命大串联的年代里,我曾多次挤上水泄不通的列车,浏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过文革的丰硕成果,走南闯北,风光一时,但能激起记忆浪花的,仅属北京之行。 当时,经毛主席、周总理的多次劝阻,串连大潮已风平浪静,或乘车或徒步的红卫兵人流渐渐消声匿迹,超负荷运转的交通工具日渐轻松。我趁此难得旅游良机,实现了梦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9.串连古城闹“文革” 1966年的下半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骤然爆发,铺天盖地而来。 当一夜之间被卷入反修防修的滚滚洪流之中时,人人对这场闻所未闻的群众运动都茫然失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根据毛泽东在自己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威望而听其号令:毛主席8次接见红卫兵,天安门广场成了红色海洋时,我们就雷厉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8.勤工俭学有滋味 现在有一种很时髦的口号,叫做“民族振兴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说明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教育在兴邦强国中的重要地位。回想我国教育的发展,历来受经费不足的困扰,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深有体会。当时的学校为了避免经费捉襟见肘的尴尬,就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因地制宜的勤工俭学劳动。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1]
[62]
[63]
[64]
[6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