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2018-06-16 09:02:51)
(100)
张又普:历史人物卢刚我常常为大家介绍一些我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顾名思义,当然都比我们年龄大。但今天介绍的这一位却是唯一的一位年龄小于我的人。卢刚,男,1963年出生于北京市,1981年18岁时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通过CUSPEA考试,1985年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IowaUniversity)物理与天文学系攻读研究生。1991年通过口試获得博士学位。CUSPEA(C[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6-13 08:07:46)
(099)
张又普:留日学生的信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在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他说道:“钓鱼岛的主权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智慧不够,还是留给下一代人去解决吧”。第二天,日本外交部发言人说:“钓鱼岛根本就不存在主权争议问题,她当然是日本领土,除日本之外,任何其他国家都不曾对钓鱼岛提出过主权要求"。1982年我来到日本,才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8-06-09 09:06:23)
(098)
标题:不动产的主权(3/3)
作者:张又普中国有句俗话:清官难断家务案。欧美国家则有另外一句类似的话:杀人犯也有三分理。这两句话说明讲道理有多么困难,制定一份人人都能接受的法律有多么困难。因此,法律不一定是最讲理的,而是含有一些不讲理的因素,含有一些特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就是,保护弱者,保护劳动者,保护穷人,保护现代人的利益,促进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6-06 08:14:27)
(097)
标题:不动产的主权(2/3)
作者:张又普欧洲和美国的不动产法规定,在一块土地上长期生活栖息、开发建设的人是这块土地的真正的主人,以二十年为时效。原有主人如果在超过二十年的时间里没有关照自己的土地,则自动失去主权。某某土地自古以来就属于我,这样的话是不成立的,土地的主人是不断变化的,法律只保护现代人的利益,不保护历史。上述不动产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6-02 07:44:00)
(096)
标题:不动产的主权(1/3)
作者:张又普一个人一人生中所购买的最昂贵的商品是什么?那大概就是房子了,专业名称是不动产,英语是realestate。它可能会花费掉你一生的存款。为了在美国更好地生存,2004年,我成功地考取了美国的不动产经纪人的营业执照,因此对美国的不动产法略知一二。不动产的主权,这是一个相关人士必须要争取的。对于如此重大的问题,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095)
标题:弱国外交与北方四岛
作者:张又普南千岛群岛(TheSouthKurilIslands),日本称之为北方四岛,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千岛群岛向南延伸的部分,总面积达五千平方公里,包括国后、择捉、齒舞、色丹,共四个小岛,其东北边为得抚岛,西南边是北海道岛,西边是库页岛;原住民为阿伊努人,是日本北海道的原住民。1855年,日俄兩国签署《日俄友好条约》,瓜分了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094)
标题:共产主义理论的两个问题
作者:张又普上篇文章中介绍的王同学是我的邻居,他是“根红苗正”的高干子弟,党龄很长,精通共产主义理论,曾在中共党校教授过共产主义课程。说来似乎奇怪,正因为如此,他反而成为一名批判共产主义理论的人士。他对我讲述了共产主义理论的两个问题,听起来颇有道理,征得王同学同意,我将其原意转述于此,供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5-23 07:42:54)
(093)
标题:海外华人王同学
作者:张又普我在海外生活多年,认识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海外华人,我周围的华人社会好像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国。这里再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王同学,这里用的是化名,因为文章目的仅是在讨论社会现象,不希望有人联想得太多、甚至对号入座。王同学曾经是我在芝加哥时的邻居,他在芝加哥北郊的一家公司就职,过着普普通通的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8-05-19 07:52:06)
(092)
标题:平庸之恶
作者:张又普 “平庸之恶”的英语原文是“banalityofevil”。1961年,德国纳粹战犯、犹太人大屠杀执行负责人阿道尔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有一位美国记者阿伦特全程旁听了审判。若干年之后,她指出,艾希曼是一个品行端正、遵守纪律、教育良好的人,他犯下灭绝人性的罪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忠于职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8-05-16 08:06:06)
(091)
标题:海外华人刘同学
作者:张又普我在海外生活多年,认识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海外华人,我周围的华人社会好像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国。这里想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刘同学,这里用的是化名,因为文章目的仅是在讨论社会现象,不希望有人联想太多,甚至对号入座。1982年我在大连外语学院参加出国培训期间,认识了这位刘同学,他与我同级,专业不一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